新能源是汽車行業的未來,亦是車企的長期計劃。從四年前人們普遍談論的“造車新勢力”,到前年廣州車展扎堆成立的傳統企業獨立出來的新能源事業部,再到后來的跨界造車,接踵而至,不斷為新能源市場這個潛力股深耕著。
在市場無限被看好與企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新能源市場也迎來了大豐收。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高于上年8個百分點。
這一勢頭一直延續至今。前四月累計產銷分別為160.5萬輛和155.6萬輛的成績,讓新能源汽車迎來20.2%市場占有率的高光時刻。
但隨著該細分市場的上揚,關于各大品牌的維權問題也層出不窮。如特斯拉、“蔚小理”等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無一例外地陷入過維權漩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消息讓品牌與用戶雙方疲憊不堪,也為那些旨在“與用戶交朋友”的品牌的發展蒙上一層未知。
這一現象,如今又降到了品牌方才成立一年多、首款產品方才到來一個月的智己汽車身上。
車主維權與官方聲明始末
據報道,目前已有一百多名智己天使輪準車主聯合發布了《對智己 L7 相關問題的聯合聲明》,并附上預定車主的地區、姓氏和手機尾號,要求智己汽車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綜合聯合維權聲明來看,車主共列出五大問題。其中,包括智己L7配置表電池容量與工信部登記不符問題、天使輪版權益問題、升級激光雷達和高階能量電池的條件問題、車展發布會和廣告宣傳多項未兌現問題以及官方APP社區管理混亂五大問題。
更有甚者,在車主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顯示,車主在APP中討論車輛相關問題時,被智己汽車產品經理語言嘲諷,稱一些發帖的用戶是網絡大聰明吃飽了沒事干,抓住一切機會秀存在感、蹭流量……
對此,智己汽車車主們在聲明中強調,“希望智己高層管理團隊,能夠充分重視、認真傾聽車主意見和訴求,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
整體上,車主的訴求分為兩方面;一是產品,二是態度。
在產品問題上,上述五大問題其實并非一股腦擺在桌面上,而是始于五月初一則“集團用戶買智己L7不僅能享受員工優惠,還能享受天使輪權益”的消息。
該消息一出,便在智己車友群炸鍋。
在車主看來,天使輪用戶從去年4月搶訂單一直等到今年還在等交付,如此等待換來的天使輪權益,卻讓阿里系、上汽系、張江高科的員工及直系親屬卻唾手可得。
這意味著集團客戶在部分情況下,權益要高于理論上頂點“天使輪”用戶,并且涉及人數眾多,間接導致天使輪車主權益受損。同時,智己官方社區內還曾多次曝出有智己員工在天使輪預定結束后,仍然拿到天使輪名額,引發用戶不滿。
隨后,又有用戶發現智己L7實車的電池度數與宣傳不符;智己前期宣傳搭載93度電電池組,但是在工信部申報的信息為90度,結果實車卻是89.9度電。
針對“集團用戶”和“電池搭載”不符兩則問題,5月9日到10日,智己官方分別發布公告,解釋了電池度數不一致的問題和集團用戶權益超越天使輪用戶問題。
其中,關于配置表宣傳93kWh電池容量與工信部登記不符的問題,智己汽車回應稱關于電量數值的差異是在采用兩種不同標準測試下的不同結果,都是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及認可的,只是測試下的不同結果,對于里程方面都沒有任何的影響。
而關于電池測試標準不同與行駛歷程問題,也是此前智己汽車工作人員嘲諷維權車主蹭流量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員表達的是里程未縮減的事實,但車主表達的是從工作人員的態度展開到智己汽車的團隊管理問題。
智己汽車也坦言意識到工作中的不嚴謹。目前官方已經進行了說明,表示接受建議,采用統一的數據口徑并清晰公示相關測試標準及備注,并且在對外的宣傳材料中都進行了優化。
如何對待維權,對新品牌很重要
一個多月前,智己汽車官方公布智己L7的售價,并公布了配置以及相關權益。
對于這場發布會,智己汽車籌備許久,雖然疫情因素讓這一場儀式沒有如期而至,只能通過視頻溝通會的方式進行發布,但其首款產品智己L7依然備受市場關注,甚至因為產品命名中有“7”,而被放入與寶馬七系、蔚來ET7、小鵬P7等的討論,參與“7”的戰爭。
這自是智己汽車發展的好苗頭。
從代號為上汽集團“一號工程”開始,智己汽車就一直被寄予無限期望。一方面,它實現了上汽高端新能源品牌的落地,打破了上汽自主乘用車定價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它或主觀或客觀地被定義為上汽乃至整個自主品牌陣營對抗特斯拉的典范。
而此前的智己汽車也不負眾望地走好了第一步,在成立僅一年多的時間里就為市場帶來了首款產品智己L7,并以獨特的原石玩法和天使輪權益吸引了用戶的目光。
但此時在智己L7預售不久便出現維權問題,對智己汽車來說是沒有想到也是不可接受的。
因為伴隨新品牌的志存高遠,是每一步前行的如履薄冰。而在品牌尚未得以深耕、產品尚未得到反饋的前期出現負面新聞,極容易深陷泥潭、影響重大。
2021年上海車展,一位身穿印有“剎車失靈”T恤衫的車主站上特斯拉車頂維權,哪怕特斯拉一再道歉,其被追究的法律責任和被追還的賠償也不會少。即便是到了如今溫州特斯拉失控事件反轉,車主承認錯踩油門并道歉,但關于特斯拉剎車失靈的討論仍遠未停息。
同年,蔚來車主異地加電服務出現車內有酒氣、副駕駛位有嘔吐物印記等問題,即便是蔚來工作人員的個人偶發性問題,同樣被延伸到了品牌團隊管理。
特斯拉、蔚來也好,智己也罷,近幾年新品牌(尤其是新能源)可謂人紅是非多,不管是企業自身原因,還是用戶對新品牌期望與失望的落差,導致維權事件層出不窮,這企業或身陷漩渦百口莫辯,或證據確鑿吃盡苦頭。
誠然,眾口難調。但維權事件也是一面鏡子,照出并區分那些平日里標榜“用戶至上”的車企,孰真孰假。而秉承“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解決問題,是用戶企業首要具備的素養。
畢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消費者看的從來都不是企業犯了什么錯,而是犯錯后企業如何解決問題。因為哪怕汽車工業是現代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但包括涵蓋生產上下游的硬件問題、后期車輛智能網聯的軟件問題以及產品上市的價格、政策等問題都有可能是造成百密一疏的禍源,亦有可能成為毀壞品牌千里之堤的蟻穴。
同時,維權事件對于車企來說也并非完全的壞事。只要處理得當,以此為鑒,車企從態度與實際行動出發與車主、與市場建立正面而有效地溝通,甚至可以為品牌培養一批“自己人”。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李思佳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7540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