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自主三強的座次,都落在長安、長城、吉利“御三家”。而且,吉利連續五年奪冠。但2022季,吃瓜群眾們終于等來久違的變化。
比亞迪順利上位。“新三強”冉冉升起。
就像那句話說的,每次時代變化的時候,都不打招呼。同理,比亞迪的上位也頗有“霸王硬上弓”的意思。6月,比亞迪的銷量達到133762輛,1~6月累計643381輛。換句話說,150萬輛目標上半年已經完成了43%,下半年正常發揮就行。
而比亞迪之所以能爆冷“破圈”,連帶著自主車企的格局突變,整體車企排名都在變,這個效應甚至比特斯拉的鯰魚效應還重要。不僅是上半年車市最重要的現象,同時,也給自主品牌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因為,接下來,將是全方位的混動和智能電動的大戰,“試看今日域中,究竟誰家天下?”
今年奪冠無懸念,五年后呢?
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就算現在鴻運當頭,比亞迪也不是沒有BUG。
前兩天去深圳參加奇瑞歐萌達上市活動,打車的時候,跟開著新e6的司機師傅聊起來,反饋給我說,上一代比亞迪e6的2.8噸自重太重,不但底部凸出一塊,而且輪胎偏軟,特別是雨天剎不住車,這種事情讓司機很頭疼。新一代e6因為裝載“刀片電池”減重500多公斤,總算扳回一點臉面。
不過,比亞迪在私家車領域的攻城拔寨還是勢頭很猛。從5月份的數據,就能判定,比亞迪鎖定今年自主品牌的冠軍頭銜毫無懸念了。這主要得益于混動DM-i版本的宋PLUS、漢、元PLUS和純電的驅逐艦05銷量不斷攀升。當然,后面還會有海豚和海豹。
5月比亞迪刷新自身的最高紀錄達到11.4萬輛,接著6月更是達到13.4萬輛,這也使得其連續3個月獲得自主品牌的榜首之位。上半年下來,比亞迪的總銷量達到64.3萬輛,超過吉利和長安一個身位。
實際上,比亞迪現在需要擔心的反而是,隨著銷量爆炸式增長,售后維修需求的量級躍升是必然的,這非常考驗比亞迪的整體售后服務體系,能不能撐住如此大批量的維修需求而不崩盤。這個時候,“勝不驕敗不餒”的古訓還是要牢記心頭的。
從2007年8月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豪言“比亞迪汽車將在2015年成為中國第一,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銷量突破1000萬輛),并成為電動汽車的領頭羊。”到現在終于能夠圓夢做到自主第一,值得自豪。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比亞迪現在第一,并不代表未來五年一定是第一,吉利和長安同樣如此。汽車行業畢竟是以十年為周期的,需要不斷的升級迭代,不斷的技術投入,需要去掉浮躁,以馬拉松長跑的清醒心態來做。
所以,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比亞迪奪冠是不是能長期保持,還是僅僅曇花一現?
實際上,自主“新三強”1~6月累計銷量的市場份額,每家都達到了6.0%以上。這是遠遠超過韓系和法系份額的數字。這三家的份額加起來,也遠遠超過了美系(包含特斯拉,9.1%)。
公社杜余鑫老師的《比亞迪、吉利主宰市場的原因找到了!| 技術換市場》中也講到,“更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品牌背后的技術實力,正在得到國際汽車巨頭的認可。”技術的強大,才是汽車產業的根本,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才是硬道理。
就像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說過的,“中國汽車工業只有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對世界汽車工業有更大的貢獻,才能得到全球同行與用戶的尊重。”
同時,相較于合資品牌,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賽道的發力,也取得了“彎道超車”的階段成功。上半年,除了比亞迪,廣汽埃安、奇瑞新能源、小鵬汽車、幾何汽車、哪吒和零跑等品牌銷量均實現翻番。而“出圈”的極氪和理想沒有去年的數據參照,但其影響力和流量巨大。
這是自主品牌崛起甚至超過合資品牌的根本所在。大浪淘沙,經過這些年,那么多靠著山寨、“三菱發動機”吃到一波SUV紅利的企業,包括后來的“升級版老年電動車”們,都被無情地拋棄后,終于,最后進入靠技術實力的對抗,這點極具警示意義。
份額過半在即,當有敬畏之心
“新三強”座次的變化,還造就了“3+2”的新格局。這里面,長城銷量下滑到第五之外,奇瑞今年破格上升到第四(六月份單月甚至沖到了前三),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歐萌達上市活動前的群訪上,奇瑞汽車副總經理、奇瑞營銷公司總經理賈亞權就講到,是大環境“倒逼”企業去改變,這也是奇瑞今年上半年銷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倒逼,做了很多原來沒做的營銷動作,反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此外,一個重要的節點是,從4月份疫情開始,車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單月占據了56.1%的市場份額。繼2022年2月份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突破50%之后,再次創下自主品牌份額占比的新紀錄。同時,也推動著自主品牌1~6月的市場份額達到了46.6%。
反過來說,合資品牌中的龍頭大眾、豐田,無不感到吃力,這正是包括“新三強”在內的自主品牌強勢發展的標志。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高強度競爭,也在催生更加強大的自主品牌。但是,自主品牌切不可掉以輕心,以為大眾、豐田等老牌傳統車企就此束手,那就“太天真”了。
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大眾、豐田才開始拿出壓箱底的功力來“絕地反擊”呢。
此外,在身為傳統車企的自主品牌們奮力前行的同時,“蔚小理”和“華米百”們也在智能電動賽道上發力,蠶食著從增量到存量的市場份額。“內卷”的程度已經讓很多品牌吃不消了。
但是,需要提醒一點的是,自主“新三強”絕不能犯理想這樣的毛病。雖說上半年發布的所有新車中,理想L9可以說是宣傳和營銷做得最好的,從3月開始不斷向外界傳遞信息,吊足胃口,將觀眾的期待值拉滿,步步為營地公布亮點配置,甚至包括內部人員的“烏龍”而導致的外觀圖泄露等等,可謂是賺足了流量。
但是,這款李想口中“500萬內最好的家用SUV”正式上市后,我們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能將一輛增程電動車吹得“如此清新脫俗”,是源于出身媒體的李想太清楚媒體的運作規律,然而,反而對于造車規律選擇性地輕視。
當然,L9出糗的評測視頻能夠做到大面積秒速“滅火”,這是理想的本事。但是敬畏之心如果缺失,必將帶來反噬。李瑞峰懟華為余大嘴,波及增程式路線的理想,也是必然的。
再一個,所謂“過猶不及”和“前車之鑒”,2021年傳播做得如同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長城汽車,今年還就得老老實實造車、賣車。畢竟,造車是個馬拉松式的長跑,不是百米沖刺。而說到底,得拿銷量來說話。
所以,最近羅永浩給傳統車企判“死刑”的觀點和說法,“今天在電動車時代,所有的傳統造車巨頭明顯地落后了……但是我認為,傳統燃油車企是沒有什么機會的。”太過片面不說,不懂汽車的外行話也僅僅是讓人“聽個脫口秀段子”。
畢竟,汽車行業這幾年出現的“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機會,給了資本和其代言人“大放闕詞”的理由,但這不是說,只有特斯拉、RIVIAN、“蔚小理”、“華小度”等造車新勢力能勝出。畢竟,造車不是“空手套白狼”,單看自主三強座次的變化,就知道里面的艱辛所在。
在一個以超快速度變化的市場中,“新三強”也將是暫時的,大家都有著清醒的認知。“3+2”的局面,也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觀。不確定的時代有著更加不確定的結果,最好的和最壞的會同時來。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王小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8023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