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凌晨一點多,我乘坐出租車從天津機場前往市區。一路暢通無阻,司機師傅一點倦意也沒有,反而暢快地說,”歐洲也就這樣子吧。”這個自言自語的感嘆,語氣低緩舒適,讓人疑惑。詢問之下,才知道說的是交通狀況。”白天擁堵的時候,至少要走兩小時,現在半小時不到。歐洲美國每天都是這樣子好的路況。”我還來不及求證他怎么知道歐洲美國就沒有堵車之苦,師傅又感嘆:”什么時候我們的交通也能達到歐洲的水平,那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這個很有”高度”的總結,讓人哭笑不得。曾幾何時,我們盼望中國的馬路上,也能像歐洲美國那樣跑滿汽車,以包括汽車業在內的制造產業振興國家民族;而現在”治堵”、讓那么多的汽車都能跑得暢快,又成為普通百姓眼中的國家民族發展希望。思維、語境沒有變,只是內容變了。
和毗鄰的京城相比,”天津衛”的社會經濟發展要落后一截,但汽車保有量也已經超過200萬輛,日常交通壓力也非常大。事實上,習慣上總是認為北上廣這些特大型城市是堵車最嚴重的城市,其實在國內諸多普通省會城市,由于城市交通設施遠未從平面變為立體,以及管理的不到位,日常交通壓力并不亞于北上廣。
在廣東的農村腹地,情況也朝這個趨勢在發展。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目前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這在大城市引起的交通壓力已經有目共睹。而在農村,每逢到節假日,狹小的鄉村道路上也是塞滿了車輛,以致通行困難,因為和大城市相比,鄉鎮普遍缺少停車場設施,車輛一下子集中到一個地方,只能占用道路停車而影響交通。
對于車市的發展來說,這將是一種長期持續的”溫水煮青蛙”格局,即使消費需要依然旺盛,但市場不可能重現迅猛的增長,而要受到來自交通以及現在越發嚴重的環境壓力的牽制。如果車市一下子又跑得快起來,必然就將引發”汽車社會病”的強烈反彈。此前多年一直孜孜以求汽車業的快速增長,但與此匹配的交通設施、汽車文明理念卻未能同步發展,準備遠未到位,這種情況在兩年”政策市”催發的市場”井噴”之后,終于不可收拾,抑制了市場深度回調。
現在的情況是,一些大城市由于實施限購政策,而使車市增長的重心向二三四線城市轉移。汽車業內還普遍預計,即將推行的”城鎮化新政”將激發車市需求的新一輪爆發。但相對于特大城市的汽車增長控制,二三線城市以及鄉鎮,面臨的”汽車社會病”壓力還未得到正視,這也將遏制二三線車市增長。市場的”溫水煮青蛙”格局將是全面性的。
對于汽車業的經濟發展來說,限購等措施當然是越少越好,最好不要實施。更根本的措施必須是,在實施新的城鎮化戰略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汽車社會”的壓力,進行全面的規劃,特別是要注重道路等交通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提前進行綜合治理。與此同時,汽車稅費等相關政策法規也要大幅度優化,如可加重燃油稅而減少其他的汽車使用費用,使汽車的購買及使用集中到有效的經濟杠桿來調節,這也是國際上行之有效的辦法。又比如必須完善停車場建設和費用管理,城市中心的停車費用理應加大,減少汽車進入交通擁擠地區,而居住區域應該有更充分的停車場地,而不是使停車位的價值讓車主不堪重負,在廣大的鄉鎮地區,也應該有充足的停車場配套,而不該是發展規劃的空白地帶。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南方日報(廣州)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826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