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毫無作用,我們要做的就是直面它,然后擊敗它。”
十三年前,《阿凡達》橫空出世,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引人入勝的世界觀和變革性的特效,引發全球觀影狂潮,成為電影史上跨時代的里程碑。
十三年后,曾經的地球殘疾軍人薩利已經成長為潘多拉星球的一個族長,而陰魂不散的夸里奇上校依然如同瘟疫般追逐薩利一家,從奇絕瑰麗的懸浮山到美輪美奐的水下世界,演繹著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對“水之道”的偏愛與領悟。
在《阿凡達·水之道》的結尾,擊退夸里奇的薩利,用辮子與水底的生命之樹連接。憑借對“水之道”的領悟,他認為逃避是沒有用的,只有直面挑戰才是正道,他要在這片水域中做最后的抗爭,全片以此作結。
而這種情節設定,恰讓筆者聯想起今年國內汽車市場所面臨、所遭遇的一切。
疫情來襲、供應危機、電力緊張等接連不斷、千奇百怪甚至詭異多端的車市陰霾,一如窮追不舍的夸里奇上校,讓今年的汽車市場盡顯疲態。尤其是在北京車展確定停辦和成都車展被叫停后,籠罩在中國車市上空的一層陰霾更甚,刺痛著整個行業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在此背景下,中汽協甚至兩度下調全年的車市銷量增長目標,從年初預測的全年總銷量2750萬輛,同比增長5%;到年中預測的總銷量為2700萬輛,同比增長3%;再到年尾再次調整預測總銷量為2680萬輛,同比增長2%。
車市主觀上的悲觀不已,和客觀上的止步不前,也讓大部分車企年初定下宏偉目標,都成為空談。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之下,乘聯會在1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中甚至給出了“2023年車市零增長”的悲觀預期,將全行業的“emo”情緒提前預支給了明年。
這時整個汽車市場的信心,太需要提振了!而作為疫情防控“新十條”發布后舉行的第一個國際A級車展,延期后恢復舉辦的第二十屆廣州車展,便顯得意義重大。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12月底的廣州,天氣依舊宜人。夜幕下的珠江兩岸華燈璀璨,小蠻腰立柱琉璃向宇奔,填江倒影襯千燈……珠江水流淌至今,孕育了珠三角的前世今生,承載著廣州的歷史記憶。
如今,廣州亦用著最深沉厚重的氣息,在華南上演著獨屬汽車行業的“水之道”。
“流水不腐”
11月初,廣州車展組委會宣布今年廣州展覽延期舉辦。彼時,收到消息的汽車廠商、媒體、消費者唉聲一片,大家齊聲感慨著今年汽車行業的命途多舛。
索性在一眾汽車人的堅韌與堅持下,第二十屆廣州車展成功留在了2022年的年尾。
眾所周知,作為年度最后一個A類車展,廣州車展向來是中國汽車市場當年的晴雨表,它既是對本年度汽車市場的總結,又是對明年車市的展望。同時,考慮到廣州所處的華南市場的影響力,因而廣州車展對提振區域經濟和國內汽車產業都有著重要作用。
在這樣一個精神屬性和實際意義都拉滿的情況下,廣州車展的順利舉辦為車市提振的信心又增加了幾許。而后疫情時代的中國汽車業強勁復蘇,同樣反哺著汽車廠商參展熱情。
當車展的大幕徐徐拉開,包括南北大眾、上汽通用、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東風本田、廣汽本田等主流合資車企,寶馬、奔馳、一汽奧迪等豪華品牌,和廣汽、長城、長安、紅旗、吉利、奇瑞、比亞迪等自主企業都悉數到場。
在新能源熱潮之下,數家新能源車企同樣大肆參展。特斯拉、“蔚小理”、哪吒、極狐、高合、極氪、智己、飛凡、歐拉、AITO、集度等新能源品牌各施良計,卷入其中。
與此同時,眾多豪華車品牌也都將登上廣州汽車展的展臺。
包括保時捷、蘭博基尼、瑪莎拉蒂、賓利、勞斯萊斯、路特斯等豪華品牌集中展出。而像羅倫士、福建奔馳、克蒂汽車、邁莎銳等豪華改裝車、高端商務改裝及房車也在車展登場。
合資車、自主車、豪華車、平價車、新能源車,甚至改裝車,房車、零部件供應商……看,今年相對“冷清”的廣州車展,依舊精彩紛呈。
不過,要承認的是,由于展會延期的不確定性,打亂了車企的傳播節奏,使得它們無車可展、無錢參展、亦或是區域城市的各種因素考量……總之,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讓上汽、吉利等很多主流車企都無法參與或只是展覽,未能深度參與重磅傳播,導致效果不及去年。
去年的第十九屆廣州車展,規模達22萬平方米,全球首發車54輛、新能源車24輛,展車總數達1020輛,共吸引到觀眾78.5萬人次。而從本次車展的情況來看,參展的新車數量遜于往年。據不完全統計,本屆廣州車展首發的車型有20余款,大部分為參展車型。
當然,雖然整體效果不及往年,但其釋放的信號是好的。正如此前廣州國際汽車展組委會說的一樣,本屆車展就是為了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提振行業信心,刺激消費,而從它成功舉辦的那一刻開始,這一目的就達到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經常運動的東西才會不易受外物的侵蝕。
本屆廣州車展的成功舉辦,無疑助推著華南汽車市場乃至中國車市的向前邁進,一改行業停滯和沉悶的現狀,使之成為流動的活水--“水之道”,在于“流水不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由于廣州車展是否舉辦一直懸而未決,這讓我們原本要在車展上發布的車型已提前發布。”
不止一家車企發牢騷,表示廣州車展的延期舉辦,打亂了它們的傳播節奏,讓他們在車展上無車可發,只能選擇淺顯的展覽或是直接不參展。很多在往屆車展大放異彩的品牌,只能將已發布的車型和舊車改款車型都拉來“湊數”,讓車展現場整體上彌漫著蕭條的氣息。
如吉利只帶來了微型電動車熊貓mini新春版,上汽更是抱著賣車的目的而來,幾乎沒有重磅車型的發布,最有看點的也不過是別克世紀和前幾天發布的智己LS7等寥寥數款,長安深藍旗下第二款新車深藍S7,甚至在做了大量預熱傳播后,爽約車展。
可見,由于本屆廣州車展的不確定性,讓車企們苦不堪言。這讓很多本打算利用廣州車展,在品牌傳播和銷量沖刺上大做文章的車企們,撲了個空,徒留埋怨和不甘心。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企業“點亮”了本屆廣州車展。
首先是新勢力們,在新能源狂奔的一年里,沒有讓人失望,帶來數款新品,撐起了車展的門面。合創V09,集度ROBO-01,埃安Hyper GT等全新產品,掀起新能源的狂潮。
當然了,BBA們也沒有錯過秀肌肉的契機。奧迪祭出A6 e-tron 純電家族的第二款概念車A6 Avant e-tron和RS e-tron GT;奔馳亮相EQE SUV;寶馬帶來i7和XM。
與此同時,合資電動車也在狂刷存在感。包括一汽豐田bZ3等重磅車型,悉數亮相車展。而這種對于流量的找尋,對合資品牌而言,意義非凡。
由于在新能源車早期發展階段缺位,讓他們在電動化轉型中倍感吃力。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月,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5.2%。但從本屆廣州車展可以看出,雖然起晚了,但它們正在努力追趕,依然想趕新能源這一趟集。
除此之外,此次車展,氫燃料電池技術、純電力技術和混合動力技術等不同新能源技術路線爭奇斗艷,為各大品牌注入了低碳發展的新元素。
氫能方面,長安深藍帶來SL03氫電版,廣汽豐田也展示了第二代MIRAI氫能豪華轎車;混動方面,廣汽本田型格帶來e:HEV,以混動引領大盤的比亞迪,更是憑借軍艦系列,進一步確立其在混動領域的標桿地位。
可見,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如今,汽車市場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大浪淘沙,借助新能源之力,自主品牌曾經的市場讓渡,正在向技術平權靠攏。而上個時代以技術作為壟斷的合資品牌們,正在喪失市場份額。
而比起自主品牌的彎道超車、主流合資品牌的守土不讓和二線合資的奮力直追,很多品牌卻在潮水退卻的存量市場中裸泳不前,進而在愈發強烈的馬太效應中散去曾經的光芒,成為行業的笑柄,成為歷史的塵埃。
2019年,那是中國車市下行的第一個完整年份。那一年,包括華晨中華、觀致、DS、眾泰等13家沒有參加廣州車展;去年,海馬、DS、寶能、恒大等多個品牌缺席了廣州車展;今年,華晨中華、眾泰汽車、海馬汽車等繼續缺席廣州車展。
眼下,車市洗牌的速度不斷加快,能否參加車展已經成為車企當年生存狀態的重要指標。在車企生存狀態的背后,亦蘊藏著奧妙的行業規律:市場能夠成就車企的宏大抱負,也能用行業規律撻伐違規者。
順應趨勢、擁抱潮流者與時俱進;違背趨勢、自以為是者日暮途窮--“水之道”,在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流水不爭先”
隨著廣州車展的舉辦,2022年也迎來了最后的時刻。
在即將過去的2022年,中國汽車市場在這一年,走過了一段極不尋常的歷程。一方面,密集的利好政策出臺,創造了汽車行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壓力在汽車市場尤為突出,部分企業遭遇了不同程度生存危機。
上半年,上海、吉林的疫情封控對區域市場造成嚴重沖擊。像上海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聚集地,包括嘉定的大眾、金橋的通用、臨港的特斯拉和上汽乘用車等整車企業均受到疫情沖擊。
而由于汽車行業是涵蓋多個產業部門的復雜門類,產業鏈極長。這使得疫情之下,蔚來、長城等已相繼宣稱,由于疫情原因,公司供應鏈合作伙伴陸續停工、停運。受此影響,被迫暫停整車生產,部分車輛的交付也會有所推遲。
這是全年汽車行業的困境的縮影。后續包括芯片短缺、俄烏沖突和供電困難等也讓車市在趕進度的過程中受盡磨難。
不過,中國汽車市場向來有著巨大的張力與潛力。
今年,在世界車市的低位下,中國車市疫情后反而上升到33%的水平,呈現了強勢增長的良好態勢。尤其是在新能源的發展浪潮下,中國汽車市場不斷爆炸輸出。
相關機構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會達到600萬輛,比去年增長一倍,而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更是實現了26%的歷史性突破,比國家規劃提前了4年。
新能源汽車市占率的上漲,也讓自主品牌市占率得以大幅提升。2022年以來,自主品牌呈現出不斷提升的態勢,市占率多次突破50%,不斷創造著歷史。這意味著,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品牌從追趕者到引領者,逐漸迎來了高光時刻。
此消彼長間,與自主品牌份額提升對應的,是德系、日系、美系等過往的強勢合資品牌的份額不斷被蠶食,甚至很多二線合資品牌在自主上攻與主流合資下探的擠壓下,退出中國市場。
另外,出口成為中國品牌增長的另一動力引擎。根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達191萬輛,超越德國,僅次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截至11月底,國內汽車企業出口總量為278.5萬輛,同比增長55.3%。
而在自主品牌的帶動下,2022年全年乘用車銷量預計達到2056.7萬輛,同比增幅高于2%。這一年里,在各方不利因素下依然能在追趕中實現超越,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汽車市場既有順風時刻高歌猛進的表現,也能在逆境之下隱忍蟄伏、伺機再起的一面;這十年里看,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車的先發優勢跑馬圈地,完成角色轉換。
汽車市場在數年的前行間碾壓出的車之轍里,亦深藏著“水之道”--“水之道”,在于“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回過頭來看本屆廣州車展,雖然有著不可否認的冷清與不如意,但它的成功舉辦,給了今年車市的逆轉一個不圓滿但完整的收尾,并為明年的車市開了個好頭--對了,12月底的廣州,天氣依舊宜人,20°C的艷陽照耀著珠江水的流淌延綿不絕。
廣州車展不接受淡季,正如廣州不歡迎冬天。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9284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