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政府太迫切了。”
2月17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專家媒體交流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針對“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相關提問回答時如是回答。
苗圩指出:從全國市場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有些地區新能源汽車產能產能可能是過剩的,有些企業也有產能過剩現象。尤其有一些地方政府確實急于去招商引資,特別是招新能源汽車的新項目,有的做的很成功,也有的出現了爛尾。如果將此現象打開來看,地方政府太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錢,甚至有的代建廠房,代買機器設備,這不是地方政府應該做的事情。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苗圩;圖片來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實際上,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積極招商引資,地方政府的“迫切”事出有因。
過去五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從2018年的200萬輛上漲至2022年的逾1000萬輛,市場份額從2.5%漲至14%,電氣化的浪潮逐漸從單個市場輻射至全球。
作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根據蓋世汽車匯總的20國汽車銷量數據,2022年,僅中國、墨西哥、印尼、泰國等八個國家的汽車市場呈同比增長的態勢。除俄羅斯外,其余各國的汽車銷量雖然較2021年有所下跌,但跌幅均未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汽車產/銷總量連續14年穩居全球第一,產銷分別為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同比增長3.4%和2.1%,與此前的預期(2680萬輛)基本一致。
中汽協指出,2022年,中國汽車市場在逆境下整體復蘇向好,實現正增長,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2023年,中國車市預計將繼續穩中向好發展,全年總銷量預計為2760萬輛,同比增長3%。
在此向好驅使下,國內各大城市為借此“東風”,爭先搶位,大力支持電池、新能源整車等項目建設,拉動城市經濟發展。
蓋世汽車匯總了近年來部分城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行動和舉措,新能源汽車產業為這些城市帶來的經濟反哺效應,以及未來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
合肥: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比重超25%
合肥招商引資的能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上,合肥大手筆招攬了蔚來、大眾、比亞迪等一眾龍頭企業,奠定了其在新能源時代的產業地位。
除了整車企業,近兩年來,合肥市政府也在加快打造更加完整的供應鏈,已經集聚了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動力等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覆蓋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
此外,合肥市也已經初步形成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合肥市聚集了科大訊飛、杭州宏景智駕、合肥四維圖新、科大國創、北科天繪、安徽倉擎、安徽域馳、安徽賽寶、華為和百度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資源。
合肥市科技局在《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1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市汽車總產量超過50%,占全國比重超過25%,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換句話說,三年之后,合肥要生產“全國1/4”的新能源汽車。如此高的增長目標以及較為完備的汽車產業生態,使得合肥一直被視作新能源汽車之都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圖源:蔚來汽車官網
西安:“超車”上海
2月15日,《三秦都市報》報道稱:據乘聯會獲悉,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101.55萬輛,超過第二名上海的99萬輛,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的城市。
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汽車產量達到125.55萬輛,同比增長96.4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01.55萬輛,同比增長277.5%,占全國份額的14.38%。憑借此成績,西安成功登頂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一舉實現了對上海的反超。
根據蓋世汽車此前分析:西安“超車”上海的核心原因在于,西安比亞迪“超車”上海特斯拉。
數據顯示,2022年比亞迪全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86.35萬輛,同比增長208.64%,超過特斯拉131.39萬輛的全球銷量,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車企。
作為比亞迪北方總部基地的西安,在產量貢獻上功不可沒。根據陜西省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22年,西安比亞迪汽車產量達到100.8萬輛,同比增長145.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9.5萬輛,同比增長270.4%,占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比重的97.9%。
同時,也有分析指出,目前來看,即便西安已經完成對上海的反超,但二者差距仍然微乎其微。接下來一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的爭奪戰仍然將在上海、西安間上演。
圖源:比亞迪官網
重慶經開區:2030年,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根據重慶日報報道,以兩江新區為主要承載地,重慶已經構建了以長安系為龍頭、十多家整車企業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優勢產業集群,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轉型升級勢頭強勁,形成了西部地區最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兩江新區也在2022年發布了《兩江新區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龍頭引領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30年,打造1~2家全球一流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品牌,為重慶市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供全方位支撐。
兩江新區產業局副局長賴涵稱,隨著上述行動計劃的發布,兩江新區正加快推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加速構建汽車產業新生態。2022年,兩江新區新能源整車實現產值353億元、增長502%,產量21.6萬臺、增長283%、占全市58%。
關于重慶經開區戰略目標,經開區招商集團總經理鄔浩曾做過如下解讀:“我們計劃深耕3個細分賽道,融入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一是布局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二是瞄準汽車軟件;三是綠色能源,主要是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佩奧的相關綠色能源基礎設施。”
根據證券日報報道,2月8日,賽力斯發布公告稱,子公司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小康”)與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簽訂《東風小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項目合作協議》,將利用現有存量資產資源推動東風小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繼去年9月與重慶市兩江新區攜手后,賽力斯與當地政府的又一次合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正成為新的產業方向和行業風口。按照規劃,到2030年,重慶要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圖源:長安汽車官網
濟南:2022年新能源汽車零售額首次突破100億元
根據濟南報業全媒體報道,濟南市新能源汽車銷售呈高速增長態勢。2022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新能源汽車商品實現零售額104.1億元,同比增長87.5%,占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的比重為6.0%,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了3.3個百分點。
在全市工信工作會議上,濟南市政府提出:著力打造新能源汽車標志性產業鏈群,做優產業生態;著力打造國內重要的新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基地等2023年工作努力方向。
近期,比亞迪汽車多個項目在濟南陸續落地投產。
據了解,比亞迪在起步區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基地一期項目已在去年11月30日順利投產,力爭在今年上半年全部達產,二期目前正在火熱建設中,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屆時將帶動一批上下游產業聚集,創造就業崗位近4萬個。
除比亞迪外,吉利新能源汽車也整車下線,加快投產達效;2022年累計實施技改項目1115個,工業經濟結構優化、韌性增強。在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2022年濟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雖然只增長了1.6%,但目前反彈態勢明顯。“今年,比亞迪、吉利新能源汽車將逐步釋放產能,為工業運行注入新的增量。”濟南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汲佩德說道。
圖源:吉利汽車官網
宿州市: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基礎,主攻汽車零部件
1月19日,宿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公告稱:2022年,宿州市搶抓新能源汽車產業機遇和政策機遇,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深化“雙招雙引”,聚焦汽車零部件領域,持續項目招引,優化發展環境,有力推動相關產業起步發展。
公告顯示:2022年宿州市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推進組共外出招商21次,拜訪或會見客商67批108人次;2022年,24個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類項目列入省億元以上項目投資計劃,總投資61.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4.8億元;當前該市已布局18家規模以上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形成以濾清器為主,火花塞、剎車片、三角臂、傳感器等為輔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共建成充電場站36座,建成終端294個。
黃岡:威馬不給力,寄夢FF
尋找一家企業來復刻蔚來之于合肥,寧德時代之于宜春的效果,一直是黃岡的愿望。
實際上,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黃岡具有一定的基礎。
2022年,湖北全年生產汽車189.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29.3萬輛,同比增長98%。近年來,湖北省正加速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高地,其汽車產業走廊正在向東——黃岡所在的方向延伸。
2022年6月,黃岡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座談會上,黃岡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黃岡市共有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136家,其中規上企業108家,總產值100.6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值26.1億元,增長11%。
據介紹,黃岡市還與東風汽車、一汽、上汽、神龍等整車生產知名企業建立穩定供貨關系。黃岡產業園規劃近2000畝土地,積極引進新能源汽車上下游配套產業項目。
但在新能源乘用車上,黃岡現有的投產項目只有威馬黃岡智能制造基地星暉新能源。且目前,威馬品牌銷量欠佳,受困于現金流狀況。
為延續新能源汽車夢,1月18日,FF宣布與湖北省黃岡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黃岡市設立FF中國總部公司。
但值得注意的是,黃岡市對此一直諱莫如深。有媒體發現,其在1月5日公布的《黃岡市政府工作報告》,無論是2022年工作回顧還是2023年工作安排,均未提及FF中國總部將落戶一事。
黃岡市招商服務中心給媒體的答復也十分含糊:“FF落戶黃岡一事目前尚未確定,關于是哪個部門牽頭,以及進展如何都不方便告知。”
圖源:威馬汽車官網
福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閉環
根據中新網報道,新能源產業是廈門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區作為新能源產業主要承載平臺,重點發展了動力及儲能電池、上游材料及核心零組件、下游新能源汽車及充換電、能源互聯網等領域。
作為寧德時代的上游核心供應商,福建東恒新能源集團的新能源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落戶福州臺商投資區松山片區。據悉,這將帶來全球新能源一流客戶的電池精密結構件的研發、設計以及新材料研發、應用、生產和銷售等配套。
有媒體從福州市招商辦了解到,福州新能源汽車產業主要布局在閩侯縣青口投資區,以奔馳汽車、東南汽車為龍頭,聚合上下游180多家配套廠,2021年全市汽車制造業完成產值399.19億元。
據了解,當前,福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還存在上游電解液、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中游膜電極、雙極板、質子膜、催化劑、碳紙等8個缺失環節。市招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瞄準8個缺失環節,抓住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系統’,重點引進國際國內龍頭企業,拉長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
圖源:奔馳官網
肇慶:2023年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目標
當前,肇慶將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列為主導產業之一,不僅引入了小鵬汽車、寧德時代等全國性龍頭企業,還提出明確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要達到2000億元。
今年2月,肇慶高新區多支招商團隊分赴佛山、深圳、東莞、山東、上海等地,開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動。肇慶高新區招商投資局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區招商引資工作將繼續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聚精會神招引一批強鏈型、補鏈型、延鏈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為該市2023年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500億級儲能電池產業貢獻力量。
據悉,接下來,肇慶市將著力構建“1+1+N”產業園發展格局,以大型產業集聚區為核心載體,以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為重點方向,著眼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推動一批項目快簽約、快落地、快見效。
鹽城經開區:搭建完善汽車產業生態
據了解,2022年以來,鹽城經開區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其中總投資超10億元項目5個。
在整車項目,鹽城經開區支持悅達起亞加快建設海外首家新能源汽車生產及出口基地,鼓勵華人運通積極發展中檔價位車型,加快一汽與國新公司的合作,推進摩登新能源完善生產資質,推動悅達專用車向電動化、智能化、系統化轉型。
在“三電”核心項目,鹽城經開區利用中汽中心汽車試驗場、中汽智能網聯測試中心等平臺,開展智能網聯、無人駕駛等汽車科技型項目招商。
在汽車產業生態,鹽城經開區利用森風汽車城、悅達智創園等平臺載體,重點招引一批新能源汽車品牌旗艦店落戶該區,助力汽車服務業提檔升級。大力招引二手車、智能改裝等高附加值項目,將汽車上牌、保險、理賠等服務職能延伸至汽車城。
南昌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省比重約為80%
汽車產業與南昌經開區的關系淵源已久。
2007年,凱馬百路佳對江西客車廠進行資產重組落戶南昌經開區,成為第一家入駐的大型現代化汽車制造企業;2015年,江鈴新能源汽車公司落戶;近兩年,欣旺達動力電池、華創鋰電銅箔、科達利動力電池精密結構件等項目紛紛落戶南昌經開區。
據悉,南昌經開區已落戶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70余家,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省比重約為80%。
南昌經開區招商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未來重點招商方向包括新能源乘用車、專用車,儲能及數碼電池,鋰電池正極、隔膜、箔材、結構件等電池材料,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電機電控及相關零部件,智能座艙等。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苑晶銘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96140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