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3時,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表示,“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快速提升。大規模量產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公斤,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超過460公里,乘用車中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占比超過40%。”
根據工信部數據,前三季度,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國內市場銷售占比達到80.2%;新能源汽車出口82.5萬輛,同比增長1.1倍。
陶青稱,我國新能源汽車配套環境持續優化。前三季度,我國累計建成充電樁627.8萬臺、換電站3460座,建設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超過1萬個。累計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2萬多公里,總測試里程已超過7000萬公里。
陶青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完善工作舉措、加強部門協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陶青提出,接下來,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將從四個緯度重點展開,其中一個緯度是加快制定調整減免車輛購置稅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啟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持續做大國內市場基本盤。
新能源汽車下鄉,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當下,新能源汽車滿足了大眾的綠色出行需求,也正從一、二線城市逐漸下沉,為縣鄉地區的民眾帶去便利。尤其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下鄉利好政策頻出,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下鄉。處于風口上的新能源汽車,正成為越來越多縣鄉居民的選擇。
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三線及以下縣市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比重達到41%。下沉市場的潛力讓各大主機廠看到了機會,已有20余家車企攜近70款車型參與到2023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中。
然而,相比于主城區,縣鄉地區還存在汽車充電樁不完善、4S店缺失等痛點,無形中拖慢了新能源車下鄉的“腳步”。
5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國家能源局制定的《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頒布。
《意見》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農村戶籍居民在戶籍所在地縣域內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消費券等支持;加強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實現適宜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地區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出臺農村地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專項支持政策等。
對于如何支持地方政府與企業聯手推動工作落地,《意見》提出要在財、地、電三個方面予以推動。在財政支持方面,政策提出要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高速公路及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服務區(站)、公共汽電車場站和汽車客運站等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在用地與電力方面,加大用地保障等支持力度,開展配套電網建設改造,增強農村電網的支撐保障能力。
《意見》要求地方政府出臺支持鄉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政策,但并未給出具體的補貼標準指引。對此,有不少從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反映,在具體落地執行層面,期待能夠盡快出臺針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補貼細則。
歷史上我國曾推出過兩次汽車下鄉政策。第一次汽車下鄉是在2009年至2010年,政策主要針對微型車,即交叉型乘用車;第二次汽車下鄉是在2019年至2022年,這期間每年均推出了新能源汽車下鄉相關政策,相關部委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地方政府跟進財政補貼,多家車企推出下鄉新車型和優惠措施。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why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1212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