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10月25日晨,正式開展前
因疫情中斷四年后,東京車展更名為“日本移動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今年是第一次,讓我趕上了。當地朋友說,這是為了應對智能化電動化趨勢,東京車展要全面向CES展(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學習。
參展的日本本土品牌,豐田、本田、日產、鈴木、馬自達等,很好貫徹了這一主題:在展館現場,到處都是電動車的影子,無論轎車、SUV、皮卡還是KCAR、甚至全地形車,當然也有自動駕駛和飛行汽車,仿佛一夜之間,日本汽車業大轉向,準備實現全面電動化智能化。
一直以來對電動車持懷疑態度的豐田,其新任CEO佐藤恒治并沒有附和前任豐田章男的觀點,他在10月25日的發布會上說:“電動汽車不僅環保,還有獨特的駕駛樂趣。”
但是,這些激動人心的展示,大多停留在概念車階段。不約而同,日系車全新一代純電平臺量產落地的時間,都在2026年。
在展館內外,“中國”多次成為日本企業代表談話的主題。別誤會,不是因為比亞迪,盡管比亞迪這次大舉參展。日本企業的關注面,比這個要深刻和廣闊的多。
在他們眼中,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引領全球變革方向。他們多次提到“上海車展”、“雄心勃勃”、“急速變化”這樣的詞,來形容中國市場和中國同行。對于中國市場正在飛速發展的智能電動汽車,不再有方向性質疑,而是用一致行動表達了高度認同。但同時,他們也在強調“自己的道路”和“自己的夢想”。
“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發展速度 '有勢頭',但信息技術方面,只是排列智能手機圖標,目前沒有技術驚喜”,10月26日,索尼本田移動出行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總裁兼COO川西泉說。在上述言論發表前,10月19日,索尼本田在日本正式公布了品牌首款車型AFEELA的原型車。在川西看來,索尼本田聯合打造的新車,向能預判人類思維并提供優質服務的移動工具進化,這才是真正的發展方向。而關于索尼領先的鏡頭模組和視覺算法,怎樣在“預判人類思維”方面發揮作用,他目前還沒有詳細說明。
圖注:索尼本田總裁兼COO川西泉
同時,中國汽車市場正在進行的激烈競爭,引發了日本業界的普遍憂慮。2023年度迄今為止,日本汽車業三大品牌在華合資公司,包括: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東風本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這些曾經在中國市場創造輝煌成績的日系“優等生”,均出現創紀錄的市場下滑,無一例外,堪稱史無前例。
“競爭環境的變化超出我們的預期”,10月25日上午,日產汽車CEO內田誠在接受中國媒體群訪時說,“目前的銷售的確是在下滑,我們接受這個現實。我們也與中國的合作伙伴一起商討今后的對策。”
內田指出,5-8月份,在中國市場有61款新車型投入了市場。在這種背景下,今年日產在中國市場的定價策略前所未有,投入車型的力度也前所未有。并坦言,當下的路該如何走,需要非常慎重地去考慮和實施。
圖注:日產汽車CEO內田誠
在三菱汽車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之后,關于日產旗下的高端品牌英菲尼迪何去何從的問題,也一度被擺上桌面。“我們最終決定留在中國”,一位日產汽車的朋友說,“如果今天決定從中國市場退出,那明天等待我們的命運,就是從全球市場退出。”
但是,日系車企留在中國的關鍵挑戰,是在2026年全新一代產品問世之前,如何在電動車預計滲透率(2026年)超過60%的中國市場,與包括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小米在內的眾多企業展開競爭?這個問題,本屆車展期間,并沒有企業給出明確的回答。
私下得到的回答是:未來三年,進一步挖掘混合動力系統,這不禁令人擔心——混合動力這個技術路線,過去三年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已經被證明行不通,如何還能再堅持三年?
而另一個方案則是,優化供應鏈,一方面快速降本,一方面快速迭代當前不太具有競爭力的電動化產品,包括BEV和PHEV。這就來到第三個問題,也是最核心的問題:怎樣優化供應鏈?
日本車企了解,目前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快速創新的“智能電動”供應鏈,只在中國。換句話說,只有在中國重構供應鏈,才有機會贏得未來。但這個問題的復雜程度,超出一般想象。
首先,怎么面對和處理和電裝、日電產、松下等這些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傳統日本供應鏈企業的關系?其次,在當前的環境下,怎么重倉中國供應鏈?“這會是上升到政治層面的問題”,日本當地企業的朋友說,“無論在日本,還是中國,都將涉及重大利益調整,談判將非常復雜棘手,遑論實施。”
但這一步看起來又必須走下去。“我們懷著非常強烈的緊迫感,特別是在電驅化方面。在11月公布財務報告時將發布新的戰略方向,具體說明日產汽車在中國如何提升價值”,內田誠說,“我們需要變革,要調整過時的、不適合的策略。不僅是日產汽車,其他車企也是如此”。
圖注:日本移動出行展比亞迪展臺
現在我嘗試總結一下,通過本次車展,能感受到的日本汽車業正在集中思考和討論的問題:
1、中國汽車業正在推動的“智能電動汽車變革”,方向是否認同?答案是:認同。
2、中國市場目前正在進行的殘酷競爭,導致市場份額和利潤下滑,是否要退出?答案是:堅持投資,面向未來。
3、中國市場目前出現的產品定義方式,是否認同?答案是:不完全認同,有更好的可能。
4、能夠支持創新的汽車供應鏈在中國,是否要重倉中國供應鏈?答案是:想,但很難。難,也要想。
由此可見,在戰略方向、市場選擇、核心產品、供應鏈這四個方面,日本汽車業都面臨“中國時刻”。即是否認同中國汽車業的戰略方向?是否堅守中國市場哪怕暫時忍受虧損?是否學習中國同行的產品定義方式?是否重倉中國供應鏈?
這幾天聽到一個有趣的說法:日本企業經過這一輪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和重大調整,雖然可能經受短期的市場份額下滑和經營虧損,但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獨立于全球其他市場的技術、產品和供應鏈高地,最終反哺其全球市場。因此,這輪“中國陣痛”有其特殊的價值。
這讓我忽然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剛剛公布的中國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的政策,是偶然的嗎?日本需要中國,如同中國需要日本一樣。很幸運,我們正在見證,中日兩國汽車業先后做出戰略調整、并再一次相向而行的歷史時刻。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龐義成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1248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