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三位創始人力挽狂瀾的時候到了。
“我已經在ICU里面了,已經快掛了。”
“我們也沒有好多少,坐在ICU門口,準備等著進去”。
2019年末,位于香港維多利亞港,何小鵬與李斌之間發生了上述一段對話。而幾個月后的某一天,何小鵬在個人朋友圈,再次分享了一張與李斌、李想坐在一張沙發勾肩搭背的合照。
并配文,“三個苦逼,在憶苦思甜。”
不可否認,身為中國新勢力造車最杰出的代表,共同走過了那段最為艱難的至暗時刻,三位創始人之間的關系,好似多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味道。
可從2023年開始,“分化”已然成為縈繞在“蔚小理”頭上的主旋律。一邊是理想踩中風口后的狂奔與綻放,一邊是蔚來、小鵬墜落泥潭后的掙扎與自救。
處境的截然不同,令三位創始人之間,更準確的說是李想與何小鵬、李斌之間,漸漸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過去的365天,整個行業無疑充斥著理想與蔚來、小鵬之間的暗諷、互掐與廝殺。
或許,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2023年“中國汽車T10特別峰會”上的那張碰巧的三人合影,同樣沒有了幾年前的感覺。
而作為旁觀者,更想說:“變相來看,掰了可能是一件好事,預示著‘蔚小理’的迅速成長。”
換言之,隨著時間推移,無論蔚來、小鵬也好,理想也罷,紛紛揮別了創業初期那段蹣跚學步的日子。
順勢,隨著小步快跑階段的到來,必須活的更現實一點,想盡辦法留在中國車市的牌桌上,并且為求存博得更多的籌碼。
由此將視線進一步聚焦,接下來的篇幅更想聊聊,已經到來的2024年,“蔚小理”各自需要面對的挑戰與壓力。
首先,便是情況最為嚴峻的蔚來。
實際上,早在2023年年初,李斌曾發布一封全員內部信,從中一定程度上能夠感受到他的清醒與自知。
可此刻,再去回望其掌舵下這家新勢力造車綜合表現,礙于種種內憂外患,真的只能用不及預期所形容。雖然經過持續不斷的調整,令人看到了觸底反彈的曙光,但距離懸崖邊仍沒有太遠。
殊不知,就在本周,屬于2024年的蔚來全員內部信如期而至,字里行間更多感受到的則是李斌的謹慎。
“2023年,有很多需要總結和反思的教訓,有太多需要盡快提升的組織能力。”
“我們會面對能力更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對越來越多的優秀產品,面臨更加激烈的價格戰,面臨更加復雜的輿論氛圍,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環境。每一位同事都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放棄幻想,直面挑戰。”
換言之,2024年絕沒有輕松可言。而在內部信中,李斌還重點提及了“要事優先”。
即明確三個高優先級事項:1、確保核心關鍵技術的長期投入,保證技術與產品的領先優勢與按時按質交付。2、確保銷售與服務能力能夠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銷能能盡快轉化為銷量。3、確保3個品牌9款核心產品研發按進度進行。
甚至不忘提醒大家:“2024年蔚來要堅決避免無效和低效的投入,堅決省下不給用戶和公司創造價值的每一分錢,省下每一度不需要用的電,省下每一張不需要的文件打印,不浪費每一次點擊與詢問,不浪費每一次用戶反饋帶來的產品與服務改進機會。”
而見證了上述種種輸出后,不禁感嘆:“這的確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李斌。”當然,也從側面反映出,決戰當前是時候破而后立了。
畢竟,按照目前已知的產品規劃,2024年蔚來本品牌并沒有推新計劃,所以憑借目前NT2平臺的8款新車,究竟能夠取得怎樣的一份終端表現,依舊存在很大變數。
反觀不容有失、肩負沖量重任的第二品牌,殺入的則是已經卷成一片紅海的20萬-30萬級市場,前路同樣充滿荊棘。
考驗李斌力挽狂瀾能力的時候到了。
無獨有偶,2024年第一天,小鵬X9正式發布。35.98萬元-41.98萬元的售價,雖然沒有到“掀桌子”的地步,但還是為這家新勢力造車打響了頭炮。
之后的專訪中,何小鵬再次重申:“我們的目標是成為30萬元以上純電MPV的銷冠。”甚至放出了想與同級別純電SUV掰掰手腕的豪言。而從目前收到的反饋來看,小鵬X9的勢頭算得上向好。
但是站在理性客觀的角度,2024年這家新勢力造車絕沒有到沾沾自喜的地步,相反沒有輕松可言。
首先,必須明白的是,身為一款純電MPV,小鵬X9的貢獻終究有限。
其次,2023年勞苦功高的三位選手,小鵬P7i、小鵬G6、小鵬G9均將會處在腹背受敵的狀態之中,銷量能否再上一層樓,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再者,幾款規劃中的新車以及第二品牌,入局后會取得怎樣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未知數。
最后,仍沒有轉正的毛利率,則是小鵬必須面對的最大頑疾。
總之,對于這家新勢力造車,對于何小鵬而言,困難就明晃晃的擺在那里。解決了,一切都將順利推進;不解決,還會再次陷入泥潭。
至于2023年以37萬元均價賣了37萬多輛新車的理想,2024年無疑是它徹底確立行業地位的關鍵節點。
不然,李想怎么會稍顯狂妄的喊道:“計劃總交付量達到80萬輛,單月交付量達到10萬輛,單車交付量達到3萬輛,并建設2000座超充站。”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夠達成,理想的確會在中國車市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威脅到BBA的“蛋糕”。
而在我心中,更想給這家新勢力造車潑一盆冷水。
要知道2023年之所以理想L系列爆火,除了本身產品定位的精準,細分市場一片藍海,沒有太大的競爭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
但2024年,隨著類似問界的瘋狂出牌,以及更多勁敵的加入,理想L系列從“唯一”儼然成為了“之一”。并且就算“主銷擔當”理想L6兇猛入場,試圖單月交付3萬輛難度依舊很大。
而純電板塊在經歷了理想MEGA的“上市波折”后,這家新勢力造車應該漸漸明白,這片紅海注定不會像開拓增程板塊那樣游刃有余。引發的連鎖反應便是,理想M系列大概率同樣會陷入到纏斗之中,輸出較為有限。
所以2024年沖擊全年交付80萬輛,對于理想,對于李想本人來說,都是一場絕沒有輕松可言的“大考”……
【注意:文章版權歸屬汽車公社,嚴禁未經授權私自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需轉載請聯系官方微信號:汽車公社】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1636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