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界 S7 陷入交付難題,引發預定車主不滿情緒。多名在 11 月 28 日智界 S7 上市之后即大定鎖單的車主向第一電動表示,他們的等待時間已經超過 6 周,銷售人員仍無法給出確切的交付日期。
1 月 15 日,華為鴻蒙智行給出補償方案,針對 2023 年 11 月 28 日至 2024 年 1 月 15 日完成智界 S7 大定支付的用戶,如果車輛交付時間超出 6 周,將為車主提供每天 200 元、最高 1 萬元的補償金。
這一補償方案的出臺十分突然。部分車主向第一電動表示,此前一天銷售人員尚無法提供任何補償,他們也是在補償方案公布之后才逐一通知車主,但仍無法承諾交付周期。
智界是華為繼與賽力斯合作的 AITO 問界之后推出的第二個智選車品牌,與奇瑞汽車合作研發,是衡量華為智選車模式能否復制擴張的關鍵一步。
但與此前問界新 M7 上市遭遇產能問題的積極應對不同,除了昨日發布的補償措施之外,奇瑞及華為方面至今未有其他公開的積極措施,也未就產能問題對外發聲。
“丑態百出,一直承諾什么時候交付,每次到了就說沒有。” 一位在智界 S7 發布之后就轉大定的車主說,“遙遙領先遙遙無期。”
01 交付一再延期
作為華為智選車模式的首款轎跑車型,上市之初,智界 S7 未賣先火,開啟預售僅兩天就收獲了超過 1 萬輛訂單,余承東稱 “比新 M7 同期的勢頭還猛”。
華為也對智界 S7 寄予厚望,它首發搭載了華為最新的鴻蒙座艙 4.0 和途靈智能底盤,比問界新 M7 領先,性能對標特斯拉 Model S,但售價卻和 Model 3 同一水平,最終售價在 24.98 萬至 34.98 萬之間。
余承東稱,公司內部為這款車型的定價吵得不可開交,最終 4 個版本車型都是虧錢賣。他們希望未來銷量提升后可以彌補虧損。
但交付困難導致智界 S7 銷量不佳。截至去年 12 月底,智界 S7 大定訂單已超 1 萬,由于遲遲無法交付,智界 S7 去年 12 月僅賣出 784 輛,1 月第一周也僅交付 113 輛,后勁不足。作為對比,問界新 M7 上市后的首個完整交付月共交付了 10547 萬輛,至今大定單量已超 10 萬。
幾名在 11 月底訂購智界 S7 的車主向第一電動表示,最早鴻蒙智行銷售承諾最快 12 月中旬即可交車,但此后交付日期一再延期,銷售回復車主問詢也不再積極。一位武漢地區的車主稱,他們下定的智界 S7 Max 在選配、內飾、車身顏色上都盡量按照銷售建議選擇交付較快的選項,但至今仍未交付,“現在也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北京一位華為鴻蒙智行銷售稱,他手上的智界 S7 訂單至今一輛也沒有交付。鴻蒙智行 App 中,智界 S7 Pro 的等待周期最長,最早要在今年 4 月才能交車。Max 及以上版本交付周期在 4-6 周,但銷售人員也無法保證能在 6 周內交車,只能安撫顧客如果交付延遲還可以獲得最高 1 萬元的補貼。
漫長的等待導致預定車主不滿情緒爆發。一些車主試圖退單,但遭到華為鴻蒙智行方面拒絕。鴻蒙智行 App 內的《智界汽車認購協議》上稱,用戶支付定金 24 小時內為猶豫期,猶豫期滿后即鎖單,將不再退還 5000 元認購定金。一位律師向第一電動表示,按照民法典相關條款這一細則并無問題。
大量智界 S7 預定車主在社交平臺上發文抱怨交付問題,不滿情緒延伸至車輛交付未按下定順序、華為城市 NOA 智駕功能開通緩慢、已交付車輛存在做工瑕疵等方面。即便在鴻蒙智行 App 內的智界 S7 補償方案下,仍有不少用戶在評論區表示對交付一再延期的不滿。
銷售端也苦于展車及試駕車無法到店。北京一華為鴻蒙智行門店銷售告訴第一電動,店內的智界 S7 展車及試駕車直到兩周前才剛剛到店,很多上市之初過來問詢的顧客都已轉定其他品牌車輛。而問界 M9 則是在發布會當天就已到店。這還只是直營門店的情況,北京一家經銷商體系下的銷售稱,“經銷商的門店只有試駕車,沒有展車。”
汽車博主孫少軍 12 月份統計智界到店情況時也稱,智界 S7 展車及試駕車到店率僅有 30%,導致轉定上不來。“交付時間嚴重影響部分車型配置的選擇。”
目前,智界 S7 仍未實現大規模批量交付,社交平臺上發帖稱已提車的車主時間大多集中于 1 月中上旬,且多為當地首臺交付車輛。第三方平臺顯示,2024 年第一周,除上海和西安外,智界 S7 其他城市終端銷量都在個位數,40 座有統計數據的城市半數交付量僅有 1 臺。
02 為何產能不足
產能是所有新能源車企的敵人。過去,特斯拉曾多次陷入 “產能地獄”,為了督促產能提升,馬斯克還直接在工廠辦公,親自督戰。
中國車企中,蔚來也曾經因為 ET5 的交付困難而影響新車銷量。蔚來 ET5 在 2021 年 12 月發布,上市之初曾斬獲海量訂單,惹得李斌直接對外表示,“這是蔚來有史以來發布會后訂單量最高的車型。”
但由于生產環節出現問題,蔚來 ET5 遲遲無法開啟交付,直到 2022 年 9 月底才實現量產交付。上市后的首個完整交付月,ET5 僅交付 1030 輛,不復發布時的火熱景象。
華為也并非首次面對產能問題。去年 9 月問界新 M7 上市之初,因為訂單激增,工廠產能不足,也曾一度導致交付困難。
但與智界 S7 不同,問界 M7 產能很快提升。賽力斯相關工廠負責人對外表示,9 月份 M7 月產量時 5000 臺,10 月已經破萬,此后目標是月產 2-3 萬臺。“傳統企業一般(提升產能)要 2-3 個月,整個體系才會成熟,我們要求是一個月。”
余承東也曾多次現身賽力斯智慧工廠,監督車輛生產速度和質量。10 月 16 日,在問界新 M7 大定單量突破 6 萬時,余承東公開表示他們已向整條供應鏈新投入超過 10 個億,增加了 2 萬多人保障高質量快速交付。
2023 年底,華為還邀請了部分媒體實地到賽力斯智慧工廠探訪。為了保證產能提升,問界新 M7 工廠已實行兩班倒的生產模式,工廠日產能達到 750 輛,計劃 2024 年可保證每月 3 萬臺的交付量。2023 年 10 月 -12 月,問界新 M7 的交付量分別為 10547 輛、15242 輛、 20611 輛,交付量穩步提升。
與之相比,智界 S7 至今尚未正式公布交付量。無論是華為還是奇瑞,也未在公開場合就智界 S7 產能問題發聲。
智界 S7 的制造工廠是位于安徽蕪湖的奇瑞智能網聯超級二工廠,2023 年底剛剛投產。建設之初,當地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稱該工廠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是蕪湖市 “一號工程”。
互聯網上流傳的一份視頻顯示,去年 12 月初,奇瑞超二工廠才實現首輛智界 S7 整車下線,產能爬坡仍需一段時間。
但與智界 S7 同平臺的奇瑞星紀元 ES 卻并未遇到產能問題。星紀元 ES 是奇瑞旗下自主中高端電動汽車品牌,上市比智界 S7 晚一個月。北京一星紀元銷售門店稱,星紀元 ES 的交付周期最快 15 天即可提車,部分車型顏色店內有現車,可直接提車,在社交平臺上搜索也多為已交付成功的分享。
《財新》在報道中引述知情人士說法稱,智界 S7 交付困難主要是因為零部件供應問題。和星紀元 ES 采用奇瑞自有技術方案不同,智界 S7 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零部件采用華為解決方案。
03 華為智選車擴張關鍵
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 AITO 問界品牌大獲成功之后,與奇瑞合作的智界品牌是華為智選車業務向外擴張的關鍵一步。
在智界 S7 的發布會開場,余承東就對外強調華為智選車業務已升級為鴻蒙智行,除了與賽力斯、奇瑞合作的問界、智界外,與北汽、江淮合作的 “界” 字品牌車型也在路上。這些 “界” 字品牌都將統一到鴻蒙智行之下,智界 S7 上市之后,與問界 M7、M9 并排在華為鴻蒙智行門店中,鴻蒙智行官網也以問界、智界來區分。
此前,第一電動獨家獲悉,華為與北汽智選車模式合作品牌確定為 “享界”,首款車型定位為中大型轎車,將于 4 月北京車展前正式發布。此外,華為與江淮合作的智選車品牌定為 “傲界”,且有三款大型車在研,分別覆蓋轎車、SUV 和 MPV 三大品類,首款車發布時間將提前至 2024 年 Q4。
智界品牌首款車型 S7 承載著華為智選車能否打開車企合作大門的希望,如果智界品牌可以繼問界之后再度成功,或許可以吸引更多車企與華為合作。
此前,華為與賽力斯合作之前,曾多次拜訪國內頭部車企尋求合作,但少有成功。賽力斯是當時唯一一家愿意接受智選車模式的車企。后來華為推出的 HI 模式曾先后與北汽、長安、廣汽達成合作,但目前僅剩下長安一家。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 “靈魂論” 也曾盛行一時。陳虹稱,不會與華為這樣的企業合作,要把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的靈魂掌握在自己手里,“上汽不愿淪為軀殼”。
汽車媒體有車以后聯合創始人陳強認為,合作關鍵在于傳統車企是否愿意接受華為的分工。“傳統車企如果愿意只做好自己擅長的組裝生產和機械部分,那對于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就可以交給華為了。”
不同發展階段的車企對華為的訴求不同。賽力斯更積極地與華為合作,原因之一是它并不具備智能化能力,“和華為的互補性較強”。而上汽等車企規模更大,也擁有自己的自動駕駛研究院,加之華為本身比較強勢,車企不一定愿意放下自己的東西去接受華為的方案。
和智界 S7 同平臺的星紀元 ES 搭載了奇瑞第三代 NEP 智能駕駛。星紀元 ES 上市之后,曾引發外界對奇瑞兩款車型互打擂臺的比較。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汽車工程技術研發總院院長高新華用奔馳和寶馬的不同來形容星紀元和智界,強調二者面向不同的人群,不會產生競爭。
一個細節是,在社交平臺的宣傳上,奇瑞汽車官方賬號沒有參與智界品牌的宣傳動作,與賽力斯在社交平臺的宣傳上完全以問界為主形成鮮明反差。截至目前,智界品牌各個社交平臺的頭像仍然是白底黑字的兩個漢字。
從與華為合作的深入程度來看,奇瑞與賽力斯扮演的角色也并不相同。
問界品牌中,賽力斯除了負責生產制造環節外,還另外有團隊負責問界車型的銷售、售后環節。去年 7 月,賽力斯與華為共同成立了 “AITO 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以統一負責問界的營銷、銷售、交付和渠道等業務。上述北京鴻蒙智行門店銷售則向第一電動表示,奇瑞并不負責智界品牌的渠道和售后,均由華為負責。
華為希望可以吸引更多車企參與到自己的 “朋友圈” 中,但智界 S7 持續的交付難題為這一愿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如何滿足不同車企的訴求與合作,將是考驗未來華為智選車能否復制問界成功的關鍵。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高達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1670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