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必須將方向指示燈、應急燈、喇叭、雨刮器、SOS按鈕這5項重要安全功能,保留為‘撥桿操作’或者是‘物理按鈕操作’,否則無法得到五星安全評分。”
這段表述,來自于E-NCAP最近公布的《2026年新版安全測試標準公開征求意見》。
作為一家權威汽車安全評價機構,E-NCAP旗幟鮮明地表示,將在2026年實施的新測試當中,降低過分依賴屏幕觸控操作的汽車的安全性評分。
對于把物理按鍵加入新車安全評價的原因,Euro NCAP戰略發展總監表示:觸控操作的方式是整個汽車行業的問題,廠商們都在將重要功能轉移到中控觸控屏上,這會使駕駛員將視線從道路移開,增加了因注意力分散而引發事故的風險。
再加上小米汽車最近曝光的座艙照片里,還存在不少物理按鍵,這讓物理按鍵VS車載屏幕觸控操作可謂又一次成為了熱議話題。
苦觸控操作久矣
作為汽車安全評價機構,E-NCAP當然更關注觸控操作對于汽車安全性的影響。但實際上,現如今一些汽車產品上的功能觸控操作,不僅僅只對駕駛安全性有影響,對日常用車便利性也有不少影響。
2012年,初代特斯拉Model S成功在汽車座艙領域掀起了一場“屏幕革命”。
開天辟地地用一塊17英寸的汽車中控屏幕取代了所有實體物理按鍵,自此,車載汽車大屏幕就成了各家車企競相追隨的潮流。
如今,汽車車內的物理按鍵越來越少,屏幕尺寸越來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對于很多車企來說,大屏和高級劃上了等號。
但對于產品來說,不管是觸控還是物理按鍵,用戶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汽車去物理按鍵改為觸控操作真的會讓體驗變得更好嗎?
初代特斯拉ModelS車載屏幕
顯然,這在當下并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改變。
畢竟把車內功能全都改為觸控操作,全都集成在一塊屏幕里,有些過猶不及。
舉個很小的例子,后視鏡調節和方向盤調節,傳統車型上這兩個功能都是通過車內物理按鍵操作,簡單易用,按鍵位置一般也相對固定,尤其是后視鏡調節,倒車入庫的時候駕駛員完全可以盲操。
但在如今的一些汽車座艙內,這兩個功能被完全集成在屏幕里,如果在倒車入庫的場景中,駕駛員想要通過車載屏幕調節后視鏡。一般的車機邏輯是這樣的:
第一步:首先要退出R擋,因為R擋觸發了倒車影像占用了車機屏幕,無法使用其他功能;
第二步:在車載屏幕上找到后視鏡調節選項;
第三步:要選擇調節左或是右后視鏡;
第四步:再通過方向盤按鈕進行調節。
如果倒車過程中還需要再次調節后視鏡角度,那么以上的步驟得再來一次。
同樣的場景,使用傳統物理按鍵只需要兩步,第一步:選擇左或是右后視鏡,第二步:進行調節,全程可盲操。
紅框位置為觸控點火按鈕
不過,這還不算特別奇葩的,因為車企還有更激進的操作。記得測試公司某臺試駕車,上車時遲遲找不到點火按鈕,這甚至還是一臺純正燃油車,而不是功能設計比較激進的新能源產品。
一開始我以為這臺車效仿保時捷,啟動/熄火按鈕在左側,但是并沒找到,后來我以為這臺車學習法拉利,啟動/熄火按鈕可能在方向盤上,然而也沒找到。
最終在針對整個車載中控臺進行5分鐘的厘米級搜索以后,終于在車載屏幕的右下角找到了一個長寬1cm的小方塊,上面寫著STOP/ENG INE。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踩著剎車點擊了這個圖標,發動機哧的一聲點火成功,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像是觀看神舟火箭點火成功一樣。
不得不佩服設計師的腦洞,不過是改變一個最基本功能的操作方式,就能極大的調動首次用車人的情緒。
是趨勢,但不必太激進
如果要說,物理按鍵VS車載屏幕觸控操作,哪一個才應該是未來汽車座艙交互方式的主流,那必然還是后者。
雖說車載功能都通過物理按鍵實現,的確有很多好處,比如固定位置、清晰直接、易盲操,穩定性、可靠性更好,使用不受車機系統流暢度影響等等。
但這確實也不符合智能座艙集成化的發展潮流。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通過一塊車載屏幕對大部分功能進行集成化,后續產品迭代,OTA即可更新出全新的功能選項,完全不受物理按鍵的有無影響,這才是汽車發展該有的產品形態。
只是無物理按鍵雖然是趨勢,但當下還不必太激進,對車企來說,還是用戶體驗最重要。一些基礎的產品功能還是物理按鍵最為方便,比如空調調節、方向盤調節甚至是換擋桿等等。
如今一些車企在汽車座艙內也在漸漸回歸傳統物理按鍵的布置。
比如此前大眾ID系列的車燈觸摸按鈕以及一些燃油車型,如高爾夫、邁騰上的方向盤上的按鍵觸控化.
但如今在新的大眾ID.2以及新款高爾夫GTI車型上,方向盤等處的物理按鍵也正在回歸,而最近的熱點車型,尚未正式上市的小米SU7,車內也采用了不少實體按鍵,可以說汽車座艙在進過一段時間對于大屏幕、觸控化的追逐之后,也正在回歸理智。
汽車物理按鍵,還尚未到退場時。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AutoLab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23849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