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圈相繼傳出兩大新聞,一是合資巨頭之一廣汽本田發起“自愿離職”征集項目,另一便是新勢力代表理想汽車宣布裁員5600人左右,約占員工總數18%,包括人力資源部、造型部門、生產及供應鏈相關部門,緊隨其后便是理想汽車創始人在公司財報會上直言原定于下半年發布的純電新車,延期至明年。
而以上信息卻不過是車圈人員波動下的冰山一角。
2022年上半年,蓋世汽車曾發布《大廠裁員潮與汽車業的人才荒》,彼時以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美團等代表的互聯網大廠相繼進行人員優化,導致大量人才轉向汽車行業尋求新的職業機會。由此也引發傳統汽車行業從業者的擔憂——“能不能別卷到汽車行業……”。
如今,這種擔憂在過去的兩年中已逐漸得到證實。
汽車圈,卷瘋了
“最近有啥好機會嗎?我即將‘命喪’XX。”北京車展前夕的一日凌晨2點多,收到了來自去年跳槽去某主機廠的趙一留言,這是他在老東家陷入深度睡眠的時間,但如今卻已經成了常態?!皬倪^年回來到現在,每天都到十一、二點,一、兩點更是家常便飯?!?/p>
這一現況,不只是他一個人,也不只是XX這一家企業的某一個崗位如此?!拔艺娴目觳恍辛恕鳖愃频谋г?,早已充斥在多位就職于產業鏈上好友的聊天記錄中,且普遍都是“自春節之后?!?/p>
將這一時間對應到市場層面,便是在經過2023年一整年價格戰后,由比亞迪高舉“電比油低”旗幟,打響了龍年價格戰的第一槍。隨后不只是新能源車企,傳統燃油車企紛紛跟進,傳導至產業鏈端,便是更加愁云滿布。
如何以最小成本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是懸在現階段汽車產業上下每一家企業頭頂,亟待解決的難題。在這一過程中,有優秀解答者逆勢增長交出滿意答卷,亦有邊緣學者暗淡離場,而絕大多數企業掙扎于每一個可能實現降本增效的措施中,其中裁員是最令人痛心卻也成為了產業上下共同的操作。
根據蓋世汽車對比汽車業部分上市公司2022年、2023年財報發現,除正處于業務高速增長的比亞迪、理想、長安、蔚來外,多數企業在2023年間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員縮減。
以員工總數縮減最多的上汽集團為例,其2023年財報期內,在職員工總數207,001人,相較于2022年同期,減少了近9000人。而小鵬汽車則以凈裁員比例14.51%成為了另一個典型代表。
這一趨勢進入2024年并未停止。除春節后被解散的高合團隊外,文章開頭所提及的廣汽本田、理想汽車便是最新案例之一。
而更牽動全球汽車產業風向變化的當屬特斯拉,自4月起連續四周發布的裁員消息,從宣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0%,到Cybertruck生產負責人離職、朱曉彤重回特斯拉中國,再到最新一次加大裁員力度,據海外媒體預測,這一系列舉措可能導致特斯拉最終解雇多達20%的員工。
由此帶來的“寒潮”氛圍,籠罩在整個行業上方。
不缺人,但缺人才
有意思的是,在一眾裁員信息中夾雜了一則關于“馬斯克召回超級充電團隊”,更有業內人士調侃為裁員裁到了大動脈,試圖緩解當前緊張的就業環境氛圍。
但事實上,從互聯網卷來的浪潮不止有裁員,還有“一邊裁一邊招”,引用網友的話便是“企業不缺人,缺的是人才”。
梳理前述上市公司員工構成變化可以發現,除正處于產能擴充階段的企業外,其他企業均進行了員工結構調整,即在縮減生產人員的同時,大幅擴充技術員工。
這一變化,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智聯招聘以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聯合發布的《2023年新能源汽車人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新能源報告》)有了更為細致的體現。
《新能源報告》指出,2023年間,我國汽車產業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長5%,其中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招聘的熱土,在這一年招聘需求總體增長32%,尤以技術崗位熱招趨勢最為突出,如車載軟件研發相關崗位。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在電動化領域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新一輪的汽車技術革命已拉開帷幕。各企業高舉“軟件定義汽車”大旗,以迎接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
根據蓋世汽車智能駕駛配置數據揭示,2023年1-12月間,我國乘用車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不含進出口)已超過40%。
其中,NOA前裝標配市場份額更是迎來快速發展,2024年1-3月間,已由2022年微乎其微的1%,穩健躍升至5.07%,相較于去年同期實現了147.95%增長率。且在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看來,今年內我國乘用車NOA前裝搭載量有望突破180萬輛大關,并將在2030年實現850萬輛的市場規模。
智能網聯汽車的飛速發展,對企業軟硬件研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這一需求更是在行業招聘風向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新能源報告》顯示,從薪酬增長的角度來看,車載軟件研發崗位不僅位居高薪榜首,更是成為收入增長速度最快的熱門職位。從2022年到2023年,招聘月薪增幅達到18%,其中尤以民營車企增幅最大達21%,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造車新勢力、國資車企中增幅稍遜一些,但也分別達到了19%和8%。
圖片來源:《2023年新能源汽車人才發展報告》截圖
而智能駕駛系統工程師、嵌入式軟件開發成為車載軟件研發職位下最為火熱的兩大細分崗位。
不只是《新能源報告》,由獵聘于今年4月發布的《汽車行業人才趨勢報告》(以下簡稱為《人才報告》)中亦指出,即便2023年汽車行業人才緊缺指數(TSI)放緩,但“智能型”汽車人才供需的矛盾逐漸顯現。其中,嵌入式軟件開發、硬件工程師人才緊缺指數(TSI)較高,位居前二。而智能網聯工程師、電池工程師人才緊缺指數也躋身前十,位居第七和第九。
圖片來源:《汽車行業人才趨勢報告》截圖
求職,還需求新
“昨天剛看到XXX總部裁員,今天同事就收到了中國區的offer,而且薪資暴漲!”還記得2023年5月,在與錢二閑談時,她突如其來的分享,言語里滿是羨慕。
從本土私企去合資企業,在她們看來是跳槽過程中最為優質的選擇。除了為履歷增彩的同時,也可以在當下本土企業極卷的大環境下,讓工作規律一些。
與她有一樣想法的人,有很多。根據《新能源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合資車企求職競爭指數最高,其次是民營車企,國資車企和造車新勢力車企的求職競爭指數分別為 89.4 和 60.7。
圖片來源:《2023年新能源汽車人才發展報告》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造車新勢力車企高薪“搶才”,但由于行業正處于整合期,由價格競爭引發的行業“淘汰賽”逐漸打響,求職者為了避免被“誤傷”而傾向于“繞道走”,減少進入造車新勢力車企的熱情,造車新勢力車企成為了唯一求職競爭指數降低的企業類型。
但如前文所述,哪怕如廣汽本田這類合資巨頭也難掩在華頹勢。而更多不及本田在華表現的,如廣汽三菱、神龍汽車、悅達起亞等合資車企,均在尋求不同出路,或退出中國,或輕資產運營,或轉向出口,共性都是降低在華投入。
因此,究竟該跳去哪里成為那些實在“茍不住”的汽車人目前最焦慮的問題。
“今年只有某新勢力企業還要一些人,其他企業……”近日,在某個老牌汽車重鎮從事勞務派遣的孫三邊說邊搖頭嘆氣。
如前文所述,在行業發展過程中,“新”意味著生命力,更意味著它將不斷產生新的需求。盡管可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包括傳統車企旗下新品牌在內的新興企業因其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高需求,成為了承接當前諸多流動人才的關鍵去處。
2024年伊始,蔚來汽車就圍繞包括用戶與服務體驗類、數字技術類、工程技術類、產品類、設計類、項目管理類、智能支持類、智能制造類以及技師技工類在內的九大方向多個工作崗位展開招聘。伴隨蔚來第二品牌樂道汽車及首款新車樂道L60于5月15日正式發布,同日蔚來汽車向全國開放相關職能崗位。
圖片來源:蔚來招聘
與此類似的還有大眾安徽。眾所周知,在一輪又一輪的投資加碼下,大眾汽車在安徽合肥打造了集研發、測試、制造、銷售、核心零部件配套于一體的產業鏈生態體系,且就在近日,其研發中心三期項目正式開工。按照規劃,大眾安徽首款大眾品牌車型將于年內正式投產,標準電芯也將在不久的將來與大家見面。
此外,還包括小米汽車擴產提速,比亞迪加碼海外布局,每一步都在向市場傳達著對于人才的渴望。
相較于求新企業,前文所提及的嵌入式軟件成為去年以來人們開始嘗試的熱門職位。“應用層開發的前途和產品方向強相關,ADAS、座艙和域控等產品方向都值得期待?!痹谇度胧杰囕d軟件開發領域從事數年的李四介紹道。
圖片來源:《2023年新能源汽車人才發展報告》截圖
“汽車嵌入式軟件有非常豐富的技術方向,成長比較慢,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學習大量內容?!北M管前期很難,“但如果深入融合Autosar cp架構,可開發的方向將大大擴展。如果再學會FreeRTOS和linux,那么幾乎可以做任何電子部件?!庇盟脑捑褪?,不太需要擔心“35歲危機”。
然而,我們必須正視的是,裁員潮流至今尚未有減緩的跡象,甚至根據諸多業內人士的預測,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面對求職市場上大量求職者的涌入,零星的招聘需求顯得杯水車薪。于是,“茍住”正逐漸出現在越來越多人的聊天記錄中。
(文中提及趙一、錢二、孫三、李四均為化名)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31886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