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內外汽車行業有哪些大事發生?
曝長城汽車將關閉歐洲總部,裁員100人
據《歐洲汽車新聞》報道,長城汽車近日表示,由于歐洲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加征關稅以及電動汽車市場形勢嚴峻,將關閉其位于德國慕尼黑的歐洲總部。
長城汽車歐洲發言人向《歐洲汽車新聞》透露,此舉將于8月3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長城汽車歐洲分公司將有100名員工在8月底失業,包括長城汽車歐洲業務主管Steffen Cost。據悉,長城汽車已經在當地時間5月28日將這一舉措通知給了員工和商業伙伴。
圖片來源:長城汽車
不過需要澄清的是,長城汽車關閉歐洲總部并不代表該公司將退出歐洲。該公司發言人表示,長城將繼續在包括德國和英國在內的現有歐洲市場銷售汽車,但歐洲業務將由中國公司進行遠程監督和管理。不過,此前長城計劃向歐洲新市場擴張的計劃現已不在討論之列,至少目前來說是如此。
該發言人還補充稱,歐洲提高關稅的威脅也可能會加速長城在歐洲建廠的早期計劃。去年,長城汽車表示,德國、匈牙利或捷克共和國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廠址。此外,據其透露,長城汽車也在考慮向歐洲出口內燃機汽車,預計內燃機汽車不會受到關稅上調的影響。
蓋世點評:“關稅大棒”下,長城汽車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
江淮華為“超級工廠”開啟招聘,要求合資或頭部車企經驗
5月30日,據財聯社報道,從知情人處獲悉,負責江汽和華為合作車型生產、位于肥西中派片區的江淮高端新能源汽車基地“超級工廠”已開啟招聘流程,職類為M級,先期主要為管理、專家崗位,包括沖壓廠廠長、車身廠廠長、涂裝廠廠長、總裝廠廠長、工藝技術部部長、生產物流部部長、精益生產專家等。崗位要求方面,除本科學歷外,多個崗位要求有五年以上汽車行業、合資車企或頭部車企相關管理經驗。
蓋世點評:號稱對標邁巴赫、勞斯萊斯的華為“第四界”,漸行漸近。
吉利與雷諾集團合資公司正式成立
根據吉利官方消息,5月31日,吉利控股集團和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統稱“吉利”)與雷諾集團正式成立HORSE Powertrain Limited。新公司總部位于英國倫敦。
圖片來源:吉利
吉利和雷諾集團各持有新公司50%股份。就公司架構來看,Matias Giannini被任命為HORSE Powertrain Limited CEO,董事會由來自股東雙方的6位董事組成,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擔任HORSE Powertrain Limited董事長。
新公司的兩個子業務集團:極光灣公司和Horse,將維持原有管理層不變:王瑞平繼續擔任極光灣公司CEO,公司駐地中國寧波杭州灣;Patrice Haettel繼續擔任Horse CEO,公司駐地西班牙馬德里。他們將直接向Matias Giannini匯報。截至2024年4月30日,Horse和極光灣公司,將分別從雷諾集團和吉利剝離。
雷諾集團CEO盧卡·德·梅奧 (Luca de Meo) 表示,合資公司的成立是為解決交通運輸脫碳這一汽車行業的最大挑戰做出的重要部署。
對于新公司的具體業務,HORSE Powertrain Limited將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混合動力及燃油動力總成部件和系統,包括發動機、變速箱、混合動力系統和電池等。
吉利和雷諾集團將把相關知識產權轉入HORSE Powertrain Limited,讓新公司能完全自主開發未來動力總成技術,滿足各類市場需求,特別是在綠色甲醇、乙醇和氫等替代燃料領域的產品需求。
據介紹,新公司其產品可涵蓋全球80%的混合動力和燃油動力汽車市場需求。HORSE Powertrain Limited將為雷諾集團、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寶騰、日產和三菱汽車公司等多個品牌提供服務。
新公司將擁有:全球17家工廠;8個主要客戶遍布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市場;5個研發中心;約19,000名員工;約150億歐元營收;年產約500萬套動力總成;涵蓋所有類型的混合動力解決方案——包括長續航混合動力、燃油混合動力、使用替代燃料的內燃機,如乙醇、甲醇、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氫氣等。
雙方無疑對新公司報以厚望,其預計年營收將達到約150億歐元。
蓋世點評:這場“跨國聯姻”,除了能給雙方帶來“更多錢”外,或也將對全球汽車供應鏈格局產生一定影響。
中國或投60億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多位知情人士確認,此項行業內史無前例的項目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據悉,該項目經過嚴格篩選后,最后具體分為七大項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術路線。
蓋世點評:政府支持越來越給力,全固態電池產業化有望提速。
傳歐盟將推遲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決定
據外媒報道,一名知情人士在5月29日向路透社透露,歐盟委員會將把對中國電動汽車關稅的決定推遲到6月9日歐洲議會選舉之后。
圖片來源:歐盟
2023年10月4日,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正式啟動。根據法律,歐盟可在調查啟動后的9個月內征收臨時性關稅,也就是2024年6月,最終關稅或措施可在調查開始后最少4個月或最多13個月內征收,也就是最晚在2024年11月需要給出結果。
此前有消息稱,歐盟委員會將于6月5日公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臨時性關稅的初步決定,但最新消息顯示,新的最后期限變為6月10日,也就是歐盟議會選舉結果公布后的第二天。
首先報道這一消息的德國《明鏡》(Spiegel)雜志表示,推遲決定是為了不讓這個問題進入競選階段。不過,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最終日期尚未確定。
蓋世點評:推遲?應該盡快終止反補貼調查!
麥格納斯太爾與中國車企洽談增加歐洲產量
據外媒報道,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制定在歐洲擴張的計劃,麥格納斯太爾正在與中國車企進行談判,希望他們能在其歐洲的工廠生產汽車。
圖片來源:麥格納斯太爾
“過去12個月,我們看到所有與我們接洽的中國汽車制造商都非常活躍,他們希望并且需要在歐洲實現本土化。”麥格納斯太爾Roland Prettner在其工廠舉行的媒體活動中說道,“我們現在正在討論。”
Roland Prettner表示,除了“考慮我們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之外,麥格納斯太爾還可以幫助他們在歐洲擁有一個制造基地。
“中國的汽車制造商正在與不同的經銷商去測試,以了解他們在歐洲的汽車銷量可能是多少,當然我們也在討論如何在我們的格拉茨工廠生產這些汽車,”Prettner補充稱,產能限制不會成為問題。
Prettner還指出,歐洲可能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關稅或改變歐洲汽車市場的游戲規則,影響中國汽車制造商在該地區的競爭。
自歐盟去年9月開始威脅征收關稅以來,比亞迪已宣布計劃在匈牙利建立其首家歐洲乘用車工廠,而奇瑞汽車已與西班牙的EV Motors簽署了一項合資協議,將在巴塞羅那的一家前日產工廠生產汽車。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和長城汽車也熱衷于在歐洲推出價格具有競爭力的純電動汽車。
麥格納斯太爾除了在歐洲擁有代工工廠,在中國也通過一家合資企業為北汽集團生產汽車。雙方在鎮江有一家工廠,年產能可達18萬輛,該工廠生產極狐系列電動汽車。
蓋世點評:在中國車企出海這件事上,麥格納斯太爾或許真的能幫上忙。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32606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