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5月30日)出差的路上,QQ郵箱跳出一則推送:智己汽車官方宣布,與蔚來汽車正式簽署了充電網絡互聯互通合作協議......看到消息后,筆者不禁感慨:充換電“朋友圈”越來越大,蔚來真成新能源公司了。
今年以來,正如華為收割車圈的合作造車業務一樣,蔚來正在悄無聲息地收割車圈的充換電業務,前者從制造端將“造車朋友圈”越做越大,后者則在充換電業務上“拉幫結派”。
截至5月底,蔚來已在全國建設換電站2427座、充電樁22551根。其中,高速換電站802座,高速超充樁1630根,是全國布局換電站、充電樁最多的汽車品牌。
而憑借著多項“全國最多”“業內第一”等頭銜,蔚來至今已經吸引了一汽、長安、吉利、奇瑞、江汽、路特斯、廣汽集團以及最近的智己汽車等多家車企達成充換電戰略合作。
這意味著,蔚來和合作伙伴們不僅在換電產業涉及的電池標準、換電車型研發及定制、電池資產管理及運營、換電服務網絡建設及運營等領域開展合作,并推進自有充電平臺互聯互通。
加上其還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殼牌、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皖能集團、中安能源等能源電力領域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換電合作,蔚來的新能源公司屬性簡直拉滿。隨著5月份的走完,蔚來又獲一筆15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大有一副成功開辟新戰場的意味。
反觀此次宣布和蔚來合作的智己汽車,和其他合作方一樣,在合作的框架之下,智己汽車的用戶能夠使用蔚來的充電網絡,這無疑大大提升了智己用戶充電體驗。
畢竟目前智己汽車的充電樁布局遠不及蔚來。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目前,智己汽車的充電網絡接入了超過80萬根充電槍,到年底,預計其充電網絡將接入超過100萬根充電槍。顯然,這只是使用頻率的數據,而從充電樁數量和布局范圍來看,智己汽車相比蔚來可謂是相形見絀。
因此,在雙方合作后,智己汽車除了可以優化自己用戶的充電體驗外,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拋開充電樁布局的難題,進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的品牌的樹立和新產品的打造上。
有人歡喜有人憂。在智己汽車宣布牽手蔚來的同時,同屬上汽集團的另一家新能源品牌飛凡汽車顯得無比落寞。
“作為飛凡汽車的車主來說,我只有羨慕。”
在和一位飛凡汽車的朋友聊到智己汽車牽手蔚來換電時,他這樣說道,“作為飛凡的員工,也有一點恨鐵不成鋼。”
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他的感受。畢竟同屬上汽集團新能源品牌,智己汽車搭上了蔚來充換電業務的班車,飛凡汽車卻只能自顧自地鋪設充換電業務,一副“爹不疼媽不愛”的慘狀。
尤其是換電站業務上,自從上汽集團和“兩桶油”(中石化、中石油)、寧德時代等共同投資的上海捷能智電開始,飛凡便將換電站作為品牌標簽開始布局建設,甚至一度對標蔚來,絲毫不吝嗇飛凡汽車的野心和發展宏圖。
去年7月,飛凡宣布全面加速換電計劃,計劃在年底前在北京 、成都、杭州、廣州、蘇州、武漢、鄭州等10余座城市建成50余座換電站。但根據官網顯示,截至2023年12月7日,飛凡汽車換電站全國共有10座,其中上海地區9座,北京地區1座。
可以看出,雖然飛凡進入換電賽道,但無論是鋪設規模還是布局數量,都無法與蔚來匹敵。即便是其成功建成了50座換電站,也和蔚來近2500座換電站的規模相去甚遠,既未形成網絡,也無法大規模優化換電體驗,更像是一個上海的汽車品牌在大本營內的“自嗨”行為。
正如筆者和飛凡內部人士討論的那樣,多方合作共同投資的上海捷能智電,本就存在成本和主導權的“基因缺陷”,換電站建得快資金就賠得多,建得慢就無法有效立柱換電標簽,終究是兩難的境地。
眼下,飛凡的問題諸多。不僅換電站業務推展不順利,更是在年初曝出裁員和并回上汽乘用車的傳聞,雖然上汽乘用車總經理、飛凡汽車CEO王駿親自辟謠,表示“飛凡會繼續在渠道和營銷上獨立運營”,但目前“輕資產”的模式運營無異于被上汽集團放養的狀態,即便是曝光出的新車飛凡RC7,也被不少人吐槽“像極了兄弟品牌的某款車型”。
相比飛凡的不順利,智己今年可謂是忙不停。
先是旗下第四款新車智己L6成功上市,為品牌帶來潛在的銷量增量。接下來即將搭載在新車上的光年固態電池也成功吸引了行業的關注,加之成功融資超80億元,階段性解決了困擾諸多新勢力品牌“財力不足”的難題。如今,成功牽手蔚來,儼然已經到達人生的巔峰。
智己的忙碌,更加襯托飛凡的清閑。
原本尷尬的品牌定位和資源傾斜問題,就讓飛凡很容易被智己“錘”得走不出位于上海市安拓路的汽車創新港,智己牽手蔚來再次拉大了二者的差距,也難怪飛凡的車主羨慕智己車主,也難怪飛凡的員工表示“恨鐵不成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3277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