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成都以640萬輛的汽車保有量,超越北京,成功問鼎中國汽車第一城。作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成都近年來發展迅猛。2023年全市GDP產值為2.2萬億,居全國第7,同比增長6%。全市常住人口超過2,140萬,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僅給成都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還為消費市場帶來了持久的動力。
汽車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性產業。自2000年經開區被批復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迅速成為國內外汽車制造業的投資熱土,相繼迎來豐田、大眾、吉利等世界500強車企的進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已基本形成了涵蓋整車和零部件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后服務的完整產業鏈體系。
一、整車和供應鏈
2023年,成都全市汽車產業保持高位平穩發展,全年汽車產業產值1,898億元,同比增長10.7%,乘用車產量755,300輛,同比增長9.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66,010,同比增長114.24%。總體來看,成都地區汽車產業規模龐大,市場消費活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快速,但燃油車產量仍占主導,整體處于新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
數據來源:蓋世汽車《2024中國主流車企布局圖》
如需獲取完整高清圖,可掃碼訂購
整車是產值最高的環節,整車制造既能拉動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增長,又能推動下游應用端變革,在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成都市乘用車整車廠商主要分布在龍泉驛和天府新區,目前在成都地區擁有本地化產能的乘用車企業有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吉利、沃爾沃、神龍和野馬等,車型涵蓋小型、緊湊型和中大型SUV和轎車,總產能達154.05萬輛。其中,吉利汽車在成都擁有多個生產工廠,總產能為42萬輛/年,生產吉利銀河、領克、極氪等多個品牌車型,2023年產量為136,586,產能利用率為32.5%。沃爾沃在成都有兩座工廠(沃爾沃工廠和極星工廠),總產能為15.05萬輛/年,2023年產量為108,208,產能利用率為71.9%。一汽大眾在成都龍泉驛有一座年產能為60萬輛的工廠,2023年該工廠生產汽車449,359輛,產能利用率為74.9%。一汽豐田成都工廠總產能為10萬輛/年,2023年產量為48,652,產能利用率為48.7%。神龍汽車成都工廠總產能為24萬輛/年,2023年產量為38,846,產能利用率為16.2%。野馬汽車成都工廠總產能為3萬輛/年,自2022年初停產至今,尚未恢復生產。
2024年成都市乘用車生產企業產能規劃情況
生產企業/工廠 |
產能(輛) |
吉利汽車 |
420,000 |
沃爾沃 |
150,000 |
極星 |
500 |
一汽大眾 |
600,000 |
一汽豐田 |
100,000 |
神龍汽車 |
240,000 |
野馬汽車 |
30,000 |
合計 |
1,540,500 |
數據來源: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數據庫
成都目前正處于新能源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成都市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龍頭,加速產業培育,已初步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截止到2023年底,成都地區聚集了博世、江森、馬勒、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億緯鋰能、蜂巢能源、東方電氣、比亞迪、商湯科技等新能源和智能網聯領域關鍵零部件企業,產品覆蓋底盤、汽車電子、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電堆、半導體、車載芯片、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系統等重要領域。
電動化領域,成都市政府通過不斷引入頭部企業,帶動本地產業發展,培育本地化配套服務能力。2021年5月,中創新航投資280億元,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電池研發中心和生產、銷售基地,設立華西總部、電池工程和先進技術研究院,打造中創新航華西產業集群,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在蓉落戶。2022年7月,億緯鋰能投資100億元,在成都建設20GWh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
此外,成都在氫能產業領域發展已初具規模。2023年,成都市氫能產業規模達130億元,位居全國第七,空壓機、車載儲氫瓶等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位居國內前三,牽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申報,推動成渝地區推廣645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開通成渝“氫走廊”,建成14座加氫站,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超500輛。目前,成都市已聚集東方氫能、億華通、厚普股份、中材科技、榮創新能、清華四川研究院、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10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擁有氫燃料電池系統、電解槽、氫閥門等30余個氫能關鍵產品,已初步形成了“制-儲-運-加-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構建了以郫都區、龍泉驛區、彭州市、新都區為核心的發展格局。根據《成都市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行動方案(2024—2026年)》計劃,成都將加快形成以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為主的汽車產業新質生產力,搶占國內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新賽道。未來三年,成都將聚焦建設“綠氫之都”,采取超常規舉措,實施“六大工程”,推進重點項目46個,總投資170億元以上,推動氫能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規模三年翻一番,進入全國前五。
智能化領域,引育芯原微、成都華微、森未科技、黑芝麻、地平線等10余家汽車芯片類企業和匯通西電、克萊微波科技、成都微光、銳芯盛通等關鍵硬件企業。軟件方面,擁有德賽西威、中科創達、中瓴智行、中興汽車電子、希迪智駕等知名企業,具有較強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軟件開發能力。建成投運中德智能網聯測試基地,開放測試道路390公里,搭建仿真測試到封閉測試再到開放驗證的全測試體系。
根據蓋世供應鏈數據統計,成都市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有2,222家。其中,電子電器類企業穩居榜首,共427家,占比19.2%。其次是通用工藝類企業,有263家,占比11.8%。其后,分別是與新能源汽車強相關的汽車芯片、智能網聯、電動化相關企業,分別為252、225、184家,占比依次為11.3%、10.1%和8.3%。
數據來源:蓋世汽車供應鏈平臺
成都市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TOP10(單位:家)
數據來源:蓋世汽車供應鏈平臺
二、產業政策
聚焦“電動化、智能化、氫能化”三大重點方向發力,推動汽車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為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成都相繼出臺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和《成都市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產業規模、創新能力、基礎設施、要素資源等維度出發,錨定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明確提出,到2025年,成都汽車產業整體規模力爭達到3,000億元,實現汽車本地整體產量達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保有量達80萬輛,產量達25萬輛,產業整零比提高至1:1,整車產能利用率、企業本地配套率分別提升至70%、50%以上。到2030年,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具備較強國際輻射能力。
在電動化領域,成都將聚焦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主攻方向,加快汽車產業提檔升級,加速推進電動化。圍繞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整車等方面精準布局,將重點研發高鎳低鈷正極材料、高循環壽命負極材料,帶動鋰電設備以及銅箔、鋁箔等精密結構件發展。支持企業開發超高速疊片等先進工藝,持續研發高比能鋰金屬電池、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動力電池產品,支持企業開展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固廢處理服務。重點發展高密度、高效率、高速化的驅動電機,探索應用寬禁帶材料功率模塊的新型逆變器技術,布局車用碳化硅(SiC)寬禁帶大功率器件。整車方面,重點發展純電動、增程式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導入領克、極氪、極星等新能源整車項目,推動現有整車企業提升產品能級、導入熱銷車型。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將重點發展低鉑高性能膜電極、高性能低成本金屬雙極板、高活性催化劑等材料和部件關鍵技術,積極發展高精度流量計、氫氣檢測系統、高性能傳感器、制加氫一體機等關鍵零部件及設備開發,支持開發長壽命、高性能、低成本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推動成都地區氫能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在智能化領域,成都將聚焦車規級算力芯片、高性能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等硬件開發和智能汽車操作系統、智駕系統、中間件等關鍵軟件產品研發,推進輔助自動駕駛、高級別自動駕駛的研發及量產應用,探索發展完全自動駕駛。加強智能座艙集成系統研發,培育全棧解決方案提供商,重點突破機器視覺、語音識別、觸摸識別、生物識別等交互技術,推進HUD、全數字化儀表、DMS等產品開發。車聯網方面,推進車載網關、T-Box、OBU等產品研發,支持運營商加快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聯(5G-V2X)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網聯信息協同感知產業化應用,加快網聯協同決策與控制關鍵技術攻關。
三、市場狀況
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成都地區乘用車終端銷量為140,543輛,同比上漲22.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5,523輛,同比上漲48.4%,新能源滲透率達到39.5%。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39.5%。一季度,成都地區新能源銷量為55,523輛,新能源滲透率同比上漲6.9個百分點。其中純電車型銷量31,518輛,整體市場占比22.4%,插混車型銷量24,005輛,在整體市場占比17.1%。一季度燃油車銷量為77,203輛,占比54.9%,同比上漲8.6%。
中國品牌滲透率超56%。一季度,成都地區中國品牌銷量78,937輛,占比56.2%。歐系37,510輛,占比26.7%,日韓系和美系分別為12,316輛和11,780輛。中國品牌銷量榜單中,問界M7以2,987輛占得第一,秦PLUS和星越L分列以2,494輛和2,044輛,位列成都地區中國品牌銷量榜單二、三名。歐系前三名分別為朗逸1,789輛,速騰1,655輛,奔馳C級的1,608輛。日系銷量前三名分別是軒逸、RAV4和鋒蘭達,銷量分別為1,175輛、783輛和654輛。美系前兩名被特斯拉ModelY和Model3占據,銷量分別為4,797輛和1,642輛,第三名為凱迪拉克CT5,銷量為682輛。
大眾是成都地區銷量最高的品牌。一季度,成都地區品牌銷量TOP5分別是大眾、比亞迪、吉利、長安和特斯拉。大眾憑借強勁的品牌和產品優勢,以17,015輛穩居成都地區一季度銷量第1名。比亞迪以12,066輛排名第2,吉利、長安和特斯拉分別以7,058輛、6,561輛和6,439輛的銷量,位居第3~5名。
SUV最受成都地區消費者青睞的車型。一季度,成都地區SUV車型銷量74,170輛,占比52.8%,轎車銷量為60,184輛,占比42.8%。SUV車型中,消費者更偏好特斯拉ModelY、問界M7和星越L,分別為4,797輛、2,987輛和2,044輛。在轎車車型中,成都地區消費者最喜歡的車型是比亞迪秦PLUS、朗逸和速騰,分別為2,494輛、1,789輛和1,655輛。
一季度,10~20萬元是成都地區購買最多的價格區間,銷量為60,695輛,占比43.2%。其次為10萬元以內和20~30萬元區間,分別銷售28,306輛和27,528輛,占比20.1%和19.6%。
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成都發展潛力巨大。隨著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步入新能源“快車道”,在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和產業政策的不斷刺激下,成都地區有望在新能源產業轉型方面,迎來新的突破。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3940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