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為了打贏純電動轉型的關鍵一役,大眾汽車對位于德國大本營的茨維考(Zwickau)工廠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大規模改造。
前后押注330億美元,大約9000噸的鋼結構要被移動,只有三分之一的現有機器能支持重復使用。所有的舉措,無異于一次驚心動魄的開胸手術。
這是大眾第一個將內燃機轉換為電動汽車的大型汽車工廠,更是全世界上第一家向電氣化無縫轉換的大型汽車生產基地,從技術架構到組裝方式,再到使用的材料,所有的上層設計和底層邏輯都與過去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操作,僅僅是戰略車型ID.3正式投產前的初期“賭注”。實際上,過去幾年,大眾為電動化轉型已累計投入了890億歐元,并計劃在2023年至2027年繼續投資1800億歐元。
為純電動豪擲“大手筆”的,不只大眾汽車一家。今年以來,伴隨著歐洲各地激勵措陸續取消,電動汽車銷售突然“預冷”,不僅讓歐洲制造商對昔日的大投資感到懷疑,也影響了當下的新決策。
終端銷量的“逆風”,還影響一線生產和新車布局。包括奧迪、保時捷、福特、現代以及Stellantis等制造商陸續調整策略,將重心從純電動汽車的研發與生產上轉移,轉向混合動力系統的開發。
純電,不香了
種種跡象和研究預測表明,歐洲純電動市場的前景,確實被蒙上一層新的陰影。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一項調查數據,不足30%的歐洲消費者選擇購買電動汽車,超過半數的消費者非常堅定地表態,不會購買價格超過3.5萬歐元的電動汽車。
投資研究機構杰富瑞(Jefferies)最新報告,到2030年,歐洲人每年購買的電動汽車將比此前預測的少200萬輛。如果銷量持續低迷,歐盟到2035年禁止銷售新燃油車的計劃將受到影響。
瑞銀(UBS)的另一組數據,2024年至2030年間,歐洲人購買的電動汽車將比預期少近900萬輛。
在歐洲,高昂的車輛價格、長途續航里程和不成熟的充電設施,三者成了電動汽車購買者望而卻步的核心要素。
法國咨詢公司Inovev高管曾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充電基礎設施是一個棘手的話題,它需要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投資,而在歐洲,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層面的公共服務,這都不是最優先考慮的主題。
去年,歐盟公共充電樁累計保有量約為63萬個,且70%集中在德國、法國和荷蘭。
Jato Dynamics上半年曾做過研究,歐洲電動汽車的平均售價約為6.5萬歐元,大約是燃油車的兩倍。另一邊,對于私人購買者,大家又對純電動車輛不確定的剩余價值持謹慎態度,特斯拉等品牌的降價,已導致二手市場的崩潰。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包括大眾集團在內的諸多汽車制造商,近幾個月,開始在生產上陷入困境,整體轉型不但沒能“起飛”,還在銷售和產品布局上遭遇挫折。
去年年底,大眾汽車宣布將斥資42億歐元,用于西班牙兩座工廠的擴建。在西班牙,生產的大眾汽車很大一部分出口德國,且電氣化車型已成為當下的生產重心。
大眾旗下品牌西雅特CEO韋恩·格里菲思(Wayne Griffiths)也對媒體表示,他每次巴塞羅那郊外的馬爾托雷爾工廠,都會感到焦慮,因為公司在該地投資了3億歐元的電池組裝廠,明年即將投入運營。但西班牙的現狀是,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只有5%左右。
過去幾個月,部分歐洲國家的純電市場甚至出現萎縮。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估計,在整個歐盟,截至6月,電動汽車所占市場份額將同比下降一個百分點。
以德國為例,作為歐洲汽車市場占比最大的國家,該國于2023年底取消電動車購車補貼,最近的7月份,電動汽車銷量同比下降37%,1-7月累計銷量同比下降20%。
瑞典作為歐洲純電動汽車的領頭羊,其電動車銷量進程也在倒退。7月最新數據,新能源汽車在瑞典的份額為59%,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純電動車型的銷量則同比下降了15%,加劇了今年以來的市場低迷。
權衡利弊,調整布局
歐洲市場電動車銷量的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歐洲市場整體消費疲軟、政府鼓勵補貼退坡有關,而進入7月,又受到歐盟對中國征收臨時關稅的影響。
數據顯示,7月份歐洲電動車月銷量同比下降7.8%,今年1-7月的銷量與2023年基本持平。相比之下,歐洲傳統混合動力和輕度混合動力車型增長較快,7月新車上牌量甚至超過燃油汽車。
至少到目前為止,拋開政府的激勵政策,電動汽車的增長已被歐洲市場證明是不可持續的。不僅喪失了預期的發展勢頭,終端消費還失去了購買動力,這讓很多消費者對純電動的未來感到懷疑。
瑞銀一份報告顯示,當德國純電動市場預冷,大眾汽車面臨的風險最大。如果電動車在歐洲銷售持續低迷,該公司明年的盈利或將面臨20億歐元的影響。
考慮到最新趨勢,Stellantis集團更新了歐洲市場的產品規劃,今年計劃在歐洲推出30款輕度混合動力車型,并將在2026年之前再推出6款。
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修改目標。
保時捷此前表示,將放棄2030年電動車銷量占比80%的目標,原因是轉型速度低于預期,管理層一致認為,曾經的目標過于激進。
奧迪也表態稱,由于PHEV車型的重要性比預期更高,燃油車完全轉向純電動汽車的時間要比想像中更長。所以,公司將根據市場變化推出更多混合動力產品線,同時放棄激進的純電動目標,主要車型必須保證“燃油與純電雙行”的部署,不能把未來的雞蛋全放在純電動賽道。
過去,奧迪對旗下純電動車型Q8 e-tron和Q8 Sportback e-tron寄予厚望,可過去幾個月,這兩款車型卻面臨訂單驟減的壓力。在尷尬的市場表現下,奧迪不得不在一份聲明中強調“計劃重組布魯塞爾生產重心”,如若后續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不排除關閉相關工廠的可能性。
布魯塞爾工廠現階段共有約3000名長期工人和500名臨時工人,一旦因為電動化戰略進行大規模改組,大量工人將面臨失業風險。
奔馳也在權衡利弊。
此前,奔馳制定了2025年電動車(包括混合動力車型在內占其總銷量50%的目標,不過,這一計劃已被該公司修改,目標截止日期往后挪到2030年。有意思的是,奔馳CEO康林松也在上半年指出,公司沒有放棄燃油車,未來10年,還將按計劃對內燃機技術進行升級。
雷諾董事長塞納德(Jean Dominique Senard)直接呼吁,政府補貼雖不應該是永久的,但當下的歐洲制造商依舊需要補貼。以德國為例,去年年底決定取消補貼,直接導致2024年純電動新車需求劇烈波動,打亂了制造商的一系列產品規劃。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4260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