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維塔宣布入股華為引望僅5天之后,賽力斯高調入股。
8月25日,賽力斯發布系列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擬以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10.00%股權,交易價格為115億元。這意味著賽力斯正式成為華為引望第三大股東。
華為引望為何吸引車企紛紛入股?誰將成為其第四大股東?本文將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誰會是繼阿維塔和賽力斯之后的引望新股東? 圖源阿維塔
讓阿維塔賽力斯超百億入股的引望,是誰?
隨著賽力斯入股及其更為詳實的公告信息披露,華為引望首次摘除面紗向外界露出了真容,因此本文先系統地講一講引望是誰這個問題。
公開信息顯示,引望全稱為“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月,注冊資金10億元,在阿維塔和賽力斯入股之前,引望是華為獨資控股子公司。隨著兩位車企股東落錘投資,如今引望的股權分布是華為占股80%、阿維塔和賽力斯各持股10%。
按照華為規劃,引望將被打造成開放平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簡稱車BU,BU為Business Unit,指業務單元)的業務將裝入至引望公司,這是華為車BU業務邁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賽力斯公告信息顯示,收購引望10%股權的交易款在第三次支付完畢前,引望須完成對華為車BU的裝載。這是華為首次對外明確引望裝入華為車BU業務的時間。
賽力斯公告披露信息顯示,華為擬注入引望的資產包括6000多項專利、1000多項商標和不少于5500名員工。
同時,華為也與賽力斯簽訂了明確的競業協議,華為承諾,在第二筆轉讓價支付完成當天后8年內,或者華為直接或間接持有深圳引望股權股權比例不低于5%期間,華為及附屬公司不開發、生產、銷售與深圳引望相同或實質性類似的產品、系統解決方案和服務。
競業協議的簽訂意味著,引望將是華為向車企提供相關智駕方案的唯一實體公司。公開信息顯示,引望的業務范圍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與智能車燈等等。
投資引望值嗎?
那么對于車企來說,入股引望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嗎?
這筆賬很好算,因為引望如今已經實現盈利,入股即可分得利潤。賽力斯公告信息顯示,華為引望2022年營業收入20.98億元,2023年營業收入47億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104.35億元;凈利潤方面,2022年虧損75.87億元,2023年虧損55.97億元,2024年上半年盈利22.31億元。
賽力斯披露引望的財務狀況 圖源賽力斯公告
華為常務董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近期稱,車BU業務今年能夠扭虧為盈。有研究機構預測,裝入車BU業務的引望公司2024年度凈盈利預估可達33.51億元,有望實現首個全年度盈利,徹底擺脫虧損。同時,引望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續加強,其2022-2024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為17.73%、32.13%和55.36%,遠高于同行業的競爭對手。
除了盈利能力外,引望也是一個千億估值的獨角獸公司。賽力斯的公告信息顯示,華為引望全部權益價值為1152.5577億元,評估方法為市場法,增值率1916.16%。
引望整體估值 圖源賽力斯公告
因此,加入引望一方面是收益可期,另一方面是憑借入股引望加入到智駕領域,分享千億獨角獸的光環和資源傾斜,成為汽車智能化轉型當口的弄潮兒。
綁定華為,銷量起飛?
投資引望除了可期的穩健收益外,還很可能憑借“華為”的光環提振旗下車型銷量。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賽力斯。
2021年,華為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新入門者,盡管多次聲明不造車且旨在做賦能車企的Tier 1,但車企依舊鮮少伸出合作的橄欖枝,直到身處困境的賽力斯選擇了華為做同行伙伴。而賽力斯邁出的這一步,如今回頭看顯然是關鍵性的一步。
2021年4月,雙方合力推出了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并在華為終端門店鋪貨。在華為加持之前,SF5的月均銷量僅兩位數,幾乎是無人問津;而在華為加持之后,SF5的月銷量最高達到了1926輛。
在賽力斯和華為合作的首款車收效顯著后,二者宣布合作升級并于2021年12月推出了問界品牌,SF5也隨之在華為智選APP和終端門店撤下,接棒的車型更換成了問界M5。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自問界品牌成立以來,其銷量連年上升,今年1-7月終端銷量更是高達22.4萬輛,同比勁增十倍多。
具體來看,問界品牌旗下車型可謂是出一款爆一款,比如首款量產車問界M5上市后,僅用87天就實現了月銷過萬的成績,創下新品牌單車型交付破萬最快記錄。這對于一個國產全新品牌的首款新車來說,如此成績是此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2022年7月,問界品牌在華為夏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推出第二款車型問界M7,該車很快成長為銷售主力。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1-7月,問界M7已累計銷售新車12.9萬輛,占問界品牌銷售總量的58%。
保持一年推出一款新車的問界品牌,在中型SUV 問界M5、大中型SUV 問界M7之后,2023年底正式推出了大型SUV車型問界M9,定價46.98-56.98萬元,這是國產豪華品牌主流銷售市場的價格天花板,新品牌想在這一市場站穩腳跟并不容易,即便是款款熱銷的理想也曾折戟并引發公司一系列危機。
然而問界M9卻用數據證明,折戟的故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自今年2月底啟動全國交付以來,問界M9的銷量逐月上升,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7月問界M9的銷量已突破1.8萬輛,這也是國產50萬元價位區間的豪車首次取得如此可觀的成績。
因此,對于車企來說,入股引望最直觀的收益是加入即可得的利潤分成,潛在收益則是很可能憑借華為的品牌光環提振旗下車型銷量,甚至可能實現像賽力斯這樣從無人問津到銷量一飛沖天的奇跡故事。
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也讓其他車企打消疑慮,紛紛牽起華為的手,如與奇瑞合作推出了智界、與北汽推出的享界、與江淮推出的尊界。
誰最有可能成為引望下一個股東?
盡管入股引望有很多預期性增益,但投資千億估值的引望仍需一筆大額投入,做出這個決定并沒那么容易。那么就當下而言,誰最有可能成為引望的第四個股東呢?
去年11月,余承東公開表示,華為已向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發出股權開放邀請,并希望中國一汽及東風集團加入。這意味著,江淮、北汽、奇瑞、一汽等車企當前都是傳聞中的意向股東,那么誰更有可能搶先一步呢?
就“界族”來說,奇瑞與華為的合作尚處于磨合期,智界S7月均銷量為兩千余臺,這對于奇瑞來說并不是一個可觀的成績,因此奇瑞在界族中屬于入股意愿不高的一個。
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S7 圖源鴻蒙智行
而北汽和江淮則不同,雙方均希望借助華為光環提升銷量和品牌形象,近日北汽藍谷董秘回應是否考慮入股引望的問題時,稱公司方面目前沒有可以透露的信息。但公司從戰略層面堅決押注和華為的合作,目前雙方利益深度捆綁,未來合作會進一步深入,“能有多深入就多深入。”
江淮汽車面對媒體致電詢問時則表示,“正在積極關注中,暫不確定是否會購買。”
華為與北汽合作的享界S9 圖源鴻蒙智行
從北汽和江淮的當前反饋看,針對入股引望的問題,北汽的意愿顯然更強一些。
除界族外,傳聞中的意向股東還有一汽和東風。那么他們的態度如何呢?今年上半年,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正聯合一汽集團積極推進參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這意味著,東風若參股引望,很大可能是與一汽聯手投資。
但與此同時,一般國央企的投資往往要更慎重,且決策期時間通常較長,因此我們猜測,引望的第四個股東大概率將從界族中的江淮和北汽中產生,且北汽的概率更高一些。
你認為華為引望的下一個合作人會是誰?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42999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