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氣了!必須進入行業頭部!”
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在創新大會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奇瑞相關部門的同學會不會冷汗直冒。
就像尹同躍開玩笑說的一樣,每年的創新大會,他都有一個‘吹牛’指標。
去年尹同躍振臂一呼,喊出“奇瑞新能源要不客氣了”。
當時還有許多人覺得無非是老板臺上喊喊口號,底下“啊對對對”應付一下。
沒想到奇瑞新能源今年開足馬力,以電混為突破口,單月銷量從3萬、4萬、5萬,一路飆升到9月接近6萬輛。
風云A8、風云T9、風云T10直接跟比亞迪秦、宋打擂臺,山海T2則瞄準了長城的越野市場。
尹同躍信心滿滿,直接給年底新能源單月的目標定到了10萬輛,保三爭二。
所以這次,尹同躍給大家展示了一下奇瑞手里握有的武器,其中重點展示了全新的鯤鵬電池。
奇瑞把鯤鵬分為了三個系列:
方形磷酸鐵鋰系列,能量密度為120-160Wh/kg,純電續航200-600km、插混和增程的純電續航為100-200km;
方形三元系列,能量密度為140-200Wh/kg,純電續航為600-800km、插混和增程的純電續航為150-300km;
大圓柱三元系列:能量密度為140-240Wh/kg,純電續航為700-1200km,插混和增程的純電續航為150-300km;
鯤鵬電池最大能支持6C的快充,充電5分鐘,續航能增加400公里;對比一下理想5C的充電速度,差不多是12分鐘補能500公里。
并且電芯的循環壽命極長,能超過3000次,遠遠高于一般動力電池1500次的壽命。
如果上述這些能快速落地上車,已經是王炸一般的研發效率了。
但奇瑞可能覺得還不夠,于是把固態電池留到了這part的最后。
奇瑞并沒有玩文字游戲,直接用上了“全固態電池”,并且給出了明確的時間節點:2026年上車。
純電續航里程則有望達到1500km,是一個讓所有測續航的媒體朋友望而生畏的數字。
固態電池今年出場次數極高,搭載固態電池的智己L6光年版,價格來到了34.59萬,比次頂配超強性能版貴了4萬,比CLTC工況下能跑850公里的超長續航版貴了7萬。
當時這個特殊的版本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但是截至目前,都沒有太多后續聲音。
圖片來源:懂車帝
直到今年5月上汽舉辦的“新能源技術發布會”上,跟奇瑞一樣,上汽也拿出了自己的固態電池量產交付時間,巧的是,大家都把deadline定在了2026年。
并且上汽表示,電芯能量密度將超過400Wh/kg。
對比之下,奇瑞則更積極,直接把電芯能量密度定在了600Wh/kg。
車企在固態電池上你爭我奪,當然是因為大家關注度高。
固態電池相比傳統鋰電池,能量密度又高,安全性還好,屬于魚和熊掌兼得。
很符合我們消費者“既要又要還要”的心態。
并且由于固態電池的概念里有極大的解釋空間,能成為廠商PPT里最有話題性的那一頁。
但是固態電池的難度,是讓行業老大哥寧德時代看了都直搖頭的程度。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則直言:自己已經在固態電池領域鉆研了14年,卻依舊難以解決固態離子擴散等基礎問題。
氧化物路線、硫化物路線、聚合物路線,這三條各家都在研究的路線,都無法走到量產的終點。
在今年的公開場合,他多次重申自己對固態電池的判斷:“固態電池離商品化還很遠。”
在面對外媒采訪時,他也用“存在諸多困難”“電池壽命短和車禍中破裂可能導致的風險”表達了現階段對固態電池的擔憂。
其實寧德時代早在2023年4月,就推出過凝聚態的電池,為民用電動載人飛機項目做開發,當時的能量密度已經能達到500Wh/kg。
如果你對這個數字沒概念,可以給你舉兩個例子:
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100-160Wh/kg之間,三元鋰電池則在150—350Wh/kg之間。而固態電池,則在400-900Wh/kg之間。
從數字上,你就能看出三者存在的鴻溝。
凝聚態電池里半固態的膠質電解液能保證鋰離子的傳導功能,又通過降低流動性來提升安全性,避免熱失控。
你可能想說:這聽上去不是挺好的嗎?怎么還不快上車給我們用呢?
但這種半固態電池的電解質材料、電極結構、生產工藝都遠未達到固態電池的標準,它只是在性能上接近,但在結構和原理上其實還差得很遠。
全固態電池要求完全消除液態電解質,但與此同時,由于液態對于電極的包裹顯然好于固態,而全固態電池的挑戰就在于:
電解質全部替換成固態電解質之后,原本液態的電解質可以很好地把電極包裹起來,但固態電解質卻和電極之間不容易保持長期穩定接觸。
這導致了離子電導率也比液態電解液低1-2個數量級,固態電解質與電極界面阻抗過高,電池內阻明顯。
此外固態電池的電極在充放電時會膨脹收縮,產生電解質破裂或分離也會增加上述問題。
這些問題目前都找不到答案,所以,諸如豐田、大眾、寶馬都紛紛把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推到了2027年之后,也是屢次攻堅,未得成果之后的無奈之舉。
由于這次發布會上奇瑞并沒有披露太多關于固態電池的具體參數,我們也沒辦法進行具體的分析。
不過奇瑞這次敢于把PPT搬上來,顯然是對這個量產時間有著充足的信心。
但除了難度之外,固態電池目前的上車成本還是極高的。
比如蔚來ET7與衛藍新能源合作開發的半固態軟包電芯,單電芯能量密度高達360Wh/kg,其搭載的140度電的半固態電池,成本據稱是一輛ET5的價格。
這部分成本最后還是會成為我們買車的一部分。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純電續航在800公里之后的邊際效應也很明顯,超快充能在一定情形下解決續航的焦慮。
買一輛30萬的車,要為一塊電池多加五六萬,至少我已經不愿意了。
那你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AutoLab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50701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