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種情況去造車,豈不是腦子進水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在說到新能源車造車格局時,這樣說道。
這樣的回答不禁讓人疑惑。因為就在一年前,吉祥航空的母公司均瑤集團曾發布智能出行科技品牌“吉祥汽車”,并在年初的發布會上展示了產品理念和車型宣傳圖。如今,距離發布會不足一年,均瑤集團就對入局造車的態度產生如此大的轉變,著實讓人驚訝一番。
不過,要是聯系起今年新能源車市的慘狀,也便能理解均瑤集團對造車所產生的態度轉變。
從年初的高合、威馬,到近期的哪吒、極越,它們先后傳出欠薪,停工停產甚至公司倒閉的消息,這不僅讓員工、車主和供應商們人心惶惶,也讓整個車市的神經隨之緊繃。
如果把時間線往回拉四年,更是有接近20家新勢力車企已經倒閉。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包括拜騰、賽麟、博郡、游俠、云度、雷丁、天際、奇點等新勢力車企相繼出局。
可見,隨著新能源車淘汰賽進行得如火如荼,伴隨著頭部車企風光無限的是被淘汰者的失魂落魄,當兩者同時交織在這個波詭云譎的2024年,難免讓再想入局的企業多掂量掂量。
誰是最后上車的人
去年11月,均瑤集團宣布造車,并在今年1月16日的首次空中發布會上展示了產品理念和車型宣傳圖。
緊接著,今年1月26日,均瑤集團緊鑼密鼓地公布了該品牌首款車型“吉祥 AIR”的外觀設計。官方表示:“新車名字有兩層含義:代表吉祥汽車會將航空級服務標準和品質延伸至地面”;從用戶需求出發,打通出行的每一個環節,為用戶提供多元化、一站式出行服務。
此舉讓本以為要跨界造車的均瑤集團,坐實了以身入局的消息。
除了均瑤集團之外,決定造車1000天之后的小米汽車也在年初迎來上市交付。另外,像互為也完成了零部件模式、HI模式和智選車模式的擴充,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先后到來......
可見,近些年新能源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尖,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哪怕到了2024年,依然有非常高的熱度。
然而,為何一年過去,讓均瑤集團對造車有了如此大的態度轉變?那就不得不從今年車市上發生的事說起。
首先便是年初高合汽車的平地一聲雷。
2月18日,高合汽車召開內部大會,宣布即日起將停工停產 6 個月。在高合方面解釋為品牌戰略調整,進行門店搬遷的聲音在,高合汽車申請破產,把悲傷留給了1萬多名車主。
威馬汽車緊隨其后地傳出燒光410億、多名高管被查的消息,再度讓十多萬車主的權益保障成為一紙空談,消費者開始警惕起來,“以后買車要看品牌,不然很可能面臨售后無門、賣車無價”等此類的聲音也多了起來。
緊接著,迎來十周年的哪吒汽車,被欠薪風波沖散了生日的喜悅,昔日新勢力銷冠,淪落至此令人唏噓。當市場對哪吒汽車的熱議還未消散,極越汽車所謂的“創業2.0階段”的裁員、停薪和品牌停擺的消息引爆網絡,極越女主播刷到公司倒閉彈幕時的反應成為網絡名場面。
也許是上述新勢力車企的倒閉,讓均瑤集團看到入局造車的創業之艱難,才生了變化。
因此,才有了開篇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接受采訪時,說出“現在這種情況去造車,豈不是腦子進水了?”這一席話。同時,王均豪表示,“均瑤提供營銷、研發開展輕資產運作,設計具有航空元素的產品,之后委托車企生產。”
均瑤集團被坐實了的入局造車,再度變回了跨界造車。
顯然,起初許多企業看中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選擇跨界造車,尤其是那些在傳統行業中面臨困境的企業,轉投新能源汽車行業被視為一個具有“出路”的選擇?。
然而,造車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新進入者需要面對諸多挑戰。許多新進入者的資金和技術能力有限,這使得他們在市場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新能源賽道發展迅猛,市場競爭激烈,新勢力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研發成本,進一步增加了造車的難度。
此時的均瑤集團果斷收回造車的野心,也是明智之舉。
同時,那些依然想鑿開造車之門的企業,在看完諸多新勢力企業暴雷的驚聞后,同樣會再做打算。畢竟淘汰賽水深火熱,風光者寡而失意者眾,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曾調侃的那句“想害人就讓他去造車”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下一個會是誰
如果不是業內人士的話,你會發現新能源車市場的現狀看起來非常奇怪。伴隨著被淘汰者失魂落魄的是頭部車企風光無限。
究竟有多風光?
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34.5萬輛和1126.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6%和35.6%。同時,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雙雙突破150萬輛,當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52.3%,較去年同期增長12個百分點,已連續5個月突破50%。
基于前11月的表現,更是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12月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延續勢頭,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有望接近1300萬輛,超出年初預期......這些向好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汽車產業轉型仍在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還在持續提升。
這些積極的數據和樂觀的趨勢,除去被淘汰者的“負作用”,是頭部企業撐起來的。
首先是比亞迪們的銷量起飛。
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比亞迪全年累計銷量超過374萬輛,同比增長67%。至此,比亞迪已提前一個月完成了2024年20%增長的銷量目標。此外,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來看,比亞迪更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首家年度銷量超過4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商。
而像“蔚小理”則是建立起了獨特的品牌標簽,并實現了品牌擴張--蔚來孵化出第二品牌樂道,并將孵化出第三品牌螢火蟲;小鵬孵化出MONA;理想也被曝出將孵化第二品牌。
另外,后發制人的小米汽車也實現了階段性成就。
憑借雷軍的個人魅力和小米SU7的產品亮點,小米SU7自從4月交付至今累計銷量超過11萬輛。其中,11月小米SU7憑借2.3萬輛的成績,已經成為11月國產造車新勢力轎車榜第一名,并且與第二名拉開了超過1萬輛的巨大差距。
這樣現象級的表現也讓不少業內人士感慨:能限制小米SU7的只有產能了。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第二款車型正式登陸工信部,新車命名為小米YU7,定位中大型SUV,正式上市時間預計為明年6月,屆時或將再度引起行業震動。
此外,華為也完成了問界、智界、享界、尊界的“四界”部署。像它們中的問界已經打響名聲,成為業界重點討論的對象,該品牌旗下車型競爭力十分可觀。
其中,問界新M7銷量破17萬鎖定2024年銷量冠軍;問界M9自去年12月發布以來,累計大定已突破18萬臺,成為中國豪華車銷量冠軍,11月銷售1.6萬輛,超過BBA全系車型,成為30萬以上的銷冠車型。
從產品銷量到輿論流量,在它們身上,絲毫看不出新能源車市場淘汰賽的水深火熱。
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它們身下踩著的,正是高合、威馬和極越們。同時,誰也不能猜到下一家倒閉的是哪一家企業,它們之外的大部分企業也不敢保證自己是安全的。因此,不僅是均瑤集團收起了造車的野心,甚至連蘋果都直接放棄了造車業務。
遙想2018年,那一年是被市場公認新能源汽車造車元年。在政策補貼的主導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數量超過50家。時間來到2024年,隨著市場淘汰賽的進行,新勢力造車品牌僅剩下20家左右。那么,明年的這個時候,又有誰會成為下一批的淘汰者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57465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