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誰都可能沒想到,曾經硬氣十足的日系車企們,也終于放下身段。日前,有消息傳出,本田與華為兩大巨頭正在智駕領域積極探索合作的可能性。這一合作動向不僅預示著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新趨勢,也標志著本田在智能化轉型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悉,未來華為的智駕技術有望被應用于本田旗下的“燁品牌”車型中,與Honda SENSING 360+高階智駕系統形成并行發展的格局。這意味著消費者將有機會體驗到融合了本田與華為雙方技術優勢的智能駕駛體驗,享受更加安全、便捷、舒適的出行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燁品牌的首批車型S7和P7原定于2024年底上市,但現已推遲至2025年第一季度。據相關人士透露,這一調整與智駕技術的集成和調試密切相關,旨在確保車型在上市時能夠展現出最佳的智能化性能。
至此,日系車三強在中國市場均采用了華為的智駕或智艙技術。其中,豐田的合資公司選擇了華為智艙技術,并在智駕方案上采用了華為硬件搭配Momenta軟件的組合。而東風日產則成為了首個與華為全面合作的合資品牌,引入了鴻蒙座艙。
在智能汽車領域,競爭日益激烈,車企們都在尋求與科技公司合作,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華為作為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成為了眾多車企的爭奪對象。如今已有不少車企已經選擇與華為合作,試圖提升自身智能化方面的產品競爭力。
華為有助初期突破
必須承認,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貢獻是顯著的。無論是其自主研發的鴻蒙操作系統,還是先進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都為汽車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些技術的融入,不僅提升了車輛的智能化水平,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加便捷、安全、舒適的駕駛體驗。
眾所周知,目前華為汽車鏈有三種合作模式:
鴻蒙智行模式,原智選模式。在這一模式下,華為全面深入地賦能車企,從產品定義、整車設計、零部件供應、宣傳推廣到上市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合作成果體現在問界、智界、享界、尊界這四大品牌上。
HI模式則是一種從架構和智能系統層面賦能車企的合作方式。華為通過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助力車企打造高品質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目前,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東風嵐圖、以及長安深藍等車企都已加入HI模式的合作行列。
而在零部件模式下,華為則扮演著Tier1/Tier2供應商的角色。華為已推出了30多款智能化汽車零部件,涵蓋了自動駕駛計算平臺(MDC)、激光雷達、鴻蒙車機操作系統、AR-HUD抬頭顯示系統、多合一動力總成等產品。主要合作對象包括寶馬、奧迪、上汽、比亞迪等。
因此,當車企紛紛選擇與華為合作,將華為的技術應用于自己的產品中時,這無疑是對華為技術實力的一種認可。之前汽車行業一直在觀察“含華量”這一現象,其實從銷量和市場熱度來看,“含華量”越高的品牌或者車型,越受市場歡迎。
而其中一些新能源車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過華為的賦能,從平平無奇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比如,問界系列車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包括近期上市的智界R7。像長安深藍、嵐圖夢想家等,也因大力宣傳裝備華為智能化而顯著提升了銷量。
相信隨著華為智能化的朋友圈不斷擴容,假以時日,極有可能出現車均配備華為智能化的現象。而到那時候,華為智能化將不再僅僅是一種合作選項或特色功能,而是會演變為一個車型的基本配置,就如此前的ESP、胎壓監測等安全和技術配置一樣。
當“車車均配華為”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問題也隨之而來。一方面,華為技術的普及化可能會導致其獨特性逐漸喪失。如果每輛車都配備了華為的技術,那么消費者在選擇車輛時,華為的技術就不再是一個獨特的賣點,而是成為了一種標配。
對車企來說,這并非一件全然好事情。因為一旦華為技術成為標配,車企就難以再憑借這一技術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車輛之間的差異化將變得更加困難。這意味著,僅僅依靠華為技術來吸引消費者將不再足夠,車企需要尋找新的差異化路徑。
所以,車企們又回歸到了競爭的原點。那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深入挖掘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可能涉及到車輛的設計、性能、品質、服務等多個方面。例如,車企可以注重車輛的設計,或者通過優化車輛的性能和駕駛體驗等等。
更重要的是,車企也需要更加關注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在華為技術成為標配的背景下,消費者對于車輛的選擇將更加注重個性化和差異化。因此,車企需要通過市場調研和消費者反饋,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然后針對性地推出符合消費者期望的車型和配置。
當華為成為標配怎么辦?
車市競爭的永恒主題,并非僅僅是誰擁有了領先的配置就能一枝獨秀,獨占鰲頭。相反,車市競爭的真正魅力在于,各個汽車品牌之間通過品牌塑造、產品定義等,形成各自獨特的競爭力,展現出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市場格局。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燃油車時代,為什么大眾朗逸、豐田卡羅拉和日產軒逸,這三款幾乎在動力、空間、油耗、質量等各個方面沒有本質區隔的車型,消費者選誰都差不多,卻能夠始終保持著細分市場前三、你追我趕的狀態?
原因不外乎一個:消費者看重的并不是產品本身有多出色,而是這些產品背后的品牌所塑造的形象是不一樣的。比如看重德系工藝選朗逸、看重節能耐用選卡羅拉、看重乘坐舒適選軒逸,但并不意味著朗逸不節能耐用、軒逸不工藝考究、卡羅拉不乘坐舒適。
而是長久以來,大眾、豐田、日產這個三個品牌在不同的細分市場,對于產品的賣點上有更側重的傳遞。
一個成功的汽車品牌,不僅僅是一個名稱或標志,更是消費者心中對品質、信譽、價值和服務的一種認知和認同。車企需要通過持續的品牌傳播、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及積極的社會責任擔當,來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從而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獨特的品牌地位。
產品定義則是車企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對車型進行精準定位和差異化設計的過程。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有著不同的用車需求和審美偏好,車企需要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和消費者洞察,來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變化,推出符合消費者期望的車型和配置。
無論是豪華車、經濟車、SUV還是電動車,每一種車型都有其獨特的市場定位和消費群體,車企需要通過精準的產品定義來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
采用有優勢的或高級的配置,只是一個品牌或者一款產品在初期階段快速贏得市場的一種手段。而當這種優勢消失時,所有產品間的競爭又將回到起點。華為的智能化就是這樣,某些品牌或產品可以通過華為智能化的賦能快速上量,但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如今大家也能看到,沒有華為加持的新能源品牌也“跑出來了”,像理想汽車、吉利銀河、零跑汽車、極氪汽車等。這些品牌的成功,證明了并不是只有依靠外部技術加持才能取得成功。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產品定位和品牌建設,同樣可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在產品定義中,理想汽車通過“家電三件套”聚焦家庭用戶市場;零跑汽車就是親民的價格和出色的性價比;極氪汽車就是非常有范的極致體驗??梢钥闯觯@三家汽車品牌都有非常明顯的品牌標簽,也是對消費需求的精準把控。
所以說,真正決定品牌能否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還是產品本身的定義和實力。一個優秀的產品定義,需要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技術趨勢、消費者心理等多個因素,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消費者期待的產品。
在眾多與華為合作的新能源品牌中,誰能夠最好地定義自己的產品,誰就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更精準地滿足消費者的期望。這樣的品牌,不僅能夠在技術上保持領先,更能夠在市場表現上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和信任。
因此,可以說,在大家都用華為的情況下,誰產品定義最好,誰就能大概率獲勝。這不僅僅是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判斷,更是對所有行業、所有品牌的一種啟示。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5995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