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中國車市好不熱鬧。從年初就打響的價格戰到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戰來襲,車企間的兩兩互搏、或是消費者對于市場認知的變化就沒有停過片刻。
尤其是在新能源車市場,原以為電動化轉型的步伐會繼續加快,誰曾想,一系列插混/增程新車的出現,卻以最現實的方式,改變了整個產業現狀。隨著純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不再高速增長,幾乎人都默認“新能源車要想賣好,就得能燒汽油”。
大環境如此,也難怪特斯拉、蔚來、埃安等主打純電動車的市場活力,在去年始終被壓制著。
更有意思的是,相比之下,在企業宣傳端,作為只售純電車且全年累銷都近40萬輛的品牌,埃安幾乎“缺席”了所有友商的月度銷量榜。
有人說,從新勢力角度看,背靠廣汽的埃安可不屬于這一陣營;從消費渠道上看,由于埃安向“大客戶”輸送了新車,有礙數據統計的公平性。
但說實話,當他們因此將埃安和嵐圖、智己、深藍等國企新勢力,或是一眾只能賣好綠牌混動車的品牌作區別對待時,對于前者,誰又能簡單將之視為乘勢而起的代表呢?
2024年,當市場內卷成了常態,“賣車掙錢”也成了企業奢望,不論外界另作何評價,埃安確是牟足了干勁要和友商們拼上一拼。
去年前幾個月,鑒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埃安的月度銷量的確出現了同比下滑,對手隨之而來的混動攻勢亦在源頭削弱了埃安旗下車型的競爭優勢,可是,這似乎也給埃安的后續規劃埋了一個伏筆。
“品牌革新進入了2.0時代”,這是埃安2024這一年變化給予外界最深的印象。
一來,在度過一年的產品小年后,埃安終于對旗下產品進行了徹頭徹尾的煥新,第二代AION V、RT、UT的接連登場,基本覆蓋了主流的幾個純電車市場。
再者,樹立全球發展觀,將工廠建到海外市場的前沿陣地。針對“中國汽車出海”這一課題,埃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次,在吸納廣汽三菱遺留的產能后,經過全體系的權衡,埃安和昊鉑雙品牌有了更細化的分工,針對年輕人群的營銷思路也再次被撿了起來,企業管理層更是在去年隨著集團總部“下鄉”完成了重新梳理。
截止去年12月底,在連月的努力下,埃安大幅收窄了同比月銷數據,全年銷量去到了374,884輛,這一切不可謂是為了今年的重新振作做出了鋪墊。而當下,隨著埃安UT劍指10萬以下這個最熱鬧,也是最能上量的純電市場,2025年,我們不妨靜觀其變。
蓄勢,為了更好的改革
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們深知,整個2024年都回蕩著“非生即死”的窒息感。強者有自己的焦慮,害怕后來者居上;弱者有自己的無力,疲軟的消費力正在將一張張“催命符”貼在了它們的命門處。
在經過數年的高速增長,埃安同樣會有著自己的考慮點。當純電市場不再如往日那般高漲,當價格戰倒逼著所有人焊死在虧本賣車這條路上,如何守勢,又該如何突圍?
“沒有新車,又沒有PHEV。技術路線上我們少了一截,產品線又不能覆蓋,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去年年中,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也算坦誠地面對了埃安處境。但市場就是如此不可理喻地發生著變革,你覺得,埃安會甘心嗎?
深蹲是為了更好地起跳。從前,企業總喜歡用這樣的說辭來為自己的市場表現做修飾。可不管怎樣,對于埃安來說,在經歷數年的市場積累,蟄伏其實一定的。
而這一年,當綠牌混動車的產品優勢被放到了純電動車的前面,埃安做的最多也最值得說道的就是,對產品陣線擴容和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二代AION V的上市,是埃安希望在15~20萬級SUV有所為的體現。實際上,隨著“高階智駕平權”的概念一并被放在了這輛車身上,相比過去,埃安面向的消費群體更加有了一個具象的描述。
在這個價位的家用車市場,車企對于推廣純電動車總是謹慎的。特別是在比亞迪進入這一領域后,要想虎口奪食,談何容易。
因此,當外界開始給出判定說,埃安過去所積累的市場聲量經不起推敲。埃安以第二代AION V為起點,要的就是盡快改變自身的品牌形象。而中國用戶對于電動車的態度,早已從過去持有懷疑的狀態中走了出來,就意味著,10~20萬這個價格區間的電動車市場大有可為。
換言之,“普及智駕”是埃安新產品序列的核心訴求,但更具現實意義的一點是,埃安想要趕在別人之前,唯有借此最大程度地獲得廣大普通消費者的認可。
在第二代AION V上市后的幾個月里,價格戰依舊打得十分火熱,終端市場上的良好反饋的確給了埃安信心。
“做生意并不怕遇到坎,怕的是自此看不清自己接下來要走的路。”很早以前,“網約車之王”的稱號讓埃安哭笑不得,那時至今日,2024年的這幾次推新,無疑是將埃安從形象枷鎖中解放了出來。
從第二代AION V霸王龍到AION RT迅猛龍,再到AION UT鸚鵡龍,你可以說,埃安是在趁熱打鐵,但我更相信,這是埃安理清思路的一個全新開始。
“12月,埃安RT單一車型銷量就超過了1.6萬輛,已經重回了同、環比正增長的賽道。”
一邊,在AION UT的預售后的溝通會上,埃安副總經理肖勇對RT的市場表現很是肯定。另一邊,從他對UT新車產品力表露的絕對自信中,可以看的出來,經過這一年的市場磨礪,埃安有所明白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
前不久,隨著廣汽集團將總部從廣汽市區遷回番禺,集團內部后續更是啟動了一系列整合行動。特別是成立自主品牌營銷本部(包括:傳祺營銷本部、埃安營銷本部、昊鉑營銷本部),其目的就是實現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戰略管控向經營管控轉變,完成自主品牌研產供銷統一調度,推動資源向一線集中,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最終達成提升集團自主品牌整體戰斗力的目的。
若此,站在埃安的角度上看,既然殘酷的市場競爭規避不了,那么,除推動新產品落地以外,圍繞體系進行優化一定是需要的。
就像,在1月13日,作為新任廣汽昊鉑品牌首席執行官CEO的馬海洋,便以“昊鉑,再出發!”為主題進行宣講,將啟動廣汽昊鉑新征程,推進全面改革!
認清現實,也要擺正位置
2025年,中國車市究竟會以一個怎樣的勢頭向下發展?其實,現有的市場環境已經告訴我們一二了。人人都在反內卷,人人都在試圖對價格戰糾偏,可實際上,在這個全行業拼刺刀的階段,根本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延續價格戰,發動輿論攻勢,仍會成為企業和企業之間暗自較勁的手段。在有了這樣的預判,埃安要想在今年一掃發展陰霾,所要思考的一定不該只局限于產品本身。
從技術標簽的確立到營銷手法的再塑造,從完善雙品牌發展的體系,到渠道優化、用戶服務等立足終端市場的改變,埃安沒有理由在任何一方面有所閃失。
去年,在技術路徑的選擇上,由于埃安沒有在插混/增程車大火以前投身于此,最終還是致使其在銷量和聲量上都受到了不少沖擊。
盡管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一次媒體采訪中說過,“做增程,我們是老師傅。”可事實情況就是,當大量新能源車企掉頭玩起來綠牌混動車,埃安理應在感受到壓力的第一時間,將行動付諸實施。
2024年廣州車展期間,埃安拿出了旗下首款增程動力新車——昊鉑HL,試圖和問界M7、理想L6/7/8一較高下,但時至今日,隨著諸如深藍S09、啟源Q07、領克900等競爭對手逐一亮相,埃安要想完成自己的主線任務,就不只是單單認識到自身產品線的不足。
在營銷上,肖勇也曾打趣說,“在昊鉑品牌的宣傳上投入了1~2億元,都不如360周鴻祎在體驗昊鉑HT鷗翼門時被誤夾手所獲得的關注度高。”
那在新的一年,找到一個真正適合品牌屬性的營銷路徑可謂是當務之急。
埃安UT預售時,公布了郭麒麟作為品牌全球形象大使,是埃安開年在這一方面給出的營銷預演。論效果,也算是不錯的。但歸根結底,好的營銷是一個持續性的課題。當新能源市場圍繞技術、品牌和口碑全方面打起仗來,堅守長期主義是躲不掉的。
不出意外,埃安會希望在2025年重回40萬輛的年銷水平。在有了三款新車的助力,面對這樣一個目標,埃安的底氣是可以被提起來的。那這就更是在給埃安提出新的要求,不僅不能犯錯或頻繁試錯,真正將自己置身于用戶群中,放棄對“”的追逐也是有必要的。
好了,在新的一年,我們已然知道了,對于埃安來說,市場競爭之惡劣,消費趨勢之多變,是其在把握車市份額時都得時時刻刻關注的。
但另一方面,從埃安去年一年對自身發展的梳理,出海亦是一個銷量增長點。就這意味著,埃安勢必要在出口業務上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別看廣汽在去年全年的出口量達到了12.7萬輛,同比增長了67.6%,論橫向對比,這一數字還是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兩年,受當地政策影響,埃安的確在東南亞各地建起了出海前線。隨著泰國工廠的落成,AION旗下多款車型都有了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多國上市銷量的資本,而未來,埃安或將在歐洲、南美、非洲、中東、東亞等地布局七大產銷基地。
但我們必須清楚,“汽車出海”基本成了每一家車企會在2025年提到發展第一線的戰略性決議。循序漸進式的打法可以適用于品牌出海的初期發展,一旦市場有了由藍轉紅的跡象,那么, 留給埃安的拓展之路可不會如往年那樣平坦。
新的時代已經開啟。背靠新能源產業耀起東方,中國汽車自此有了自我崛起的沃土。在成長了7年后,埃安也在這場歷練中走出了稚嫩。那來到當下,在經歷從0到1的階段后,如何從1跨越到真正能代表中國汽車的時期,埃安總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60346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