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在由蓋世汽車主辦的“第六屆汽車新供應鏈大會”上,蓋世汽車CEO周曉鶯指出,自主品牌的車型產品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產品技術配置、新穎的外觀造型,還有定價優勢方面,非常能贏得市場的青睞和消費者的喜歡。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預計,2030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將維持在3,000萬輛左右,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有望接近80%以上。周曉鶯表示:“2030年的預測,我們給的還有點保守,可能3年就能完成這個目標,具體要看接下來這幾年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更好地平衡這個點?!?/p>
蓋世汽車CEO 周曉鶯
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
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基本情況
2024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交出了很好的成績單。據中汽協數據,該年度,乘用車銷量達到2756.3萬輛,同比增長5.8%,且新能源和出口市場銷量保持非??焖俚脑鲩L。
中國自主品牌的份額大家一直很關注,外企也一直很關注。我們看產品,中國自主品牌提供的產品,客觀上講不單單是便宜,我們講性價比,它的性能是第一位的,當然他們也給了足夠的價格的吸引力,包括非常豐富的配置。
整個市場無疑受益于現在政策的推動,包括以舊換新的政策,包括地方報廢更新政策,加速了現在更新換代的速度。另外新能源的基建,補能換電的生態體系也是燎原之勢,不管去中國任何地方,包括新疆、西藏很多地方,開能源車都是暢通無比的。
聚焦出口市場,2024年中國乘用車出口銷量共計496萬輛,同比增長19.7%。出口前十大車企,第一位是奇瑞,出口114萬輛,第二位是上汽,93萬輛。大家知道,歐盟懲罰性關稅提升之后,對我們在歐洲的出口還是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長安集團排在第三位,接下來就是吉利、長城、比亞迪、北汽。特斯拉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受到非常大的挑戰。接下來是江淮和東風。整車累計出口前十大的車企,九位都是中國OEM。
2024年1-11月,自主品牌份額達到64.8%,12月份的數據我們還要進行一些核實,如果看1-11月份,自主車企累計銷量1585萬輛,同比上升21.9%。
在12月份和1月份,我們跟好幾家Tier1全球的團隊有開會,開會的核心議題是講份額還可以上到多高,這會直接決定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和以后選擇客戶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標準。
自主品牌的車型產品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產品技術配置、新穎的外觀造型,還有定價優勢方面,非常能贏得市場的青睞和消費者的喜歡。
從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來看,1-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1077萬輛,年終數據超過1200萬臺,同比增長37.2%,新能源的滲透率44.1%,這個數據遠超我們五年前、七八年前國家的整體規劃,一直在領跑。
在這中間,我們看到增程和插混的滲透率在提升,這和新能源下鄉、以舊換新和渠道下沉是非常相關的。
混動這幾年增長非???,而且混動是非常適合歐洲市場的,從出口的角度上看大有可為。如果一項技術做得足夠強,還是會有市場。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的預測,2025年,在混動和增程領域,可以看到非常多的車企大量地投放產品。在所有新能源的品類里面只做純電車型的應該只有蔚來汽車一家,其他基本上是混動、增程、純電并舉。
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競爭態勢
看上去成績很好,但是水深火熱。
我們統計了一下中國市場大概有78家車企、180多個品牌,現在品牌也有合并和整合,大概是這么多。如果從原來的產能規劃布局上來看,大概整個年規劃產能在5400萬輛,包含油車,原來的基建。
而如果看2024年的數據,總量是2700多萬輛,平均產能利用率勉強達到50%以上,也就是說,產能一半是有用的,一半是無用的。這就會導致,原來可能月銷5000輛算暢銷車型,現在月銷1萬輛才能算暢銷車型。
根據我們的統計,月銷5000輛以下的有31家車企,接近半數。月銷5萬輛以上的車企中,合資和自主分別有14家。如果打開看,核心要看月銷5萬輛是由多少品牌構成的,這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單一品牌就是爆款策略,如果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可能就有些品牌好,有些品牌未必這么好。
如果從2024年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前十的車企情況,首先統計產能分布,再看產量和銷量統一口徑,產能利用率最高的是比亞迪,利用率96%,可以看到,比亞迪在2024年瘋狂地建產能,包括國內和海外;第二是特斯拉,上海臨港為主,它的利用率大概95%;第三是奇瑞,奇瑞近兩年銷量增長非常快,國內和海外都在齊頭并進;第四是小米,利用率92%,大家知道,小米現在只在北京一廠和二廠規劃產能,2024年最終的數據13萬輛,今年他們對外講的是30萬輛,我們預計33萬輛,可能武漢有一些借用的產能代工會把這個能力補起來。
另外北奔、理想等也都屬于產能利用率相對比較高的,這里有一些企業在油車時代切到電車時代的切換過程,還有一些原因是產品投放有產品大年和節拍,這是我們暫時統計到的2024年產能利用率的情況。
價格戰很難回避,2024年我們看到價格戰是產業的主旋律。根據我們的統計,超過70個汽車品牌、330款車型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價格戰,有的是終端優惠,有的是官降,有的甚至是買一送一。
主要誘因是車市和法規雙重承壓,這在2023年是比較明顯的,因為有一個排放標準的切換,2024年最重要的是車市的壓力,我們看油車的打折比例遠高于電車,新能源車一上市就是底價,就是不賺錢的價,油車生產的時間早、周期長,設備的折舊和攤銷出來之后有一定的降價空間,兩個相疊加之后,9月份中國市場上首發新車車型51款,一天一款都不止,有一天甚至發了7款車,市場看新車不斷地往前推,傳統的車、早發的車壓力就會變得特別大。
反過來二手車流通市場也有很大的問題,二手車的殘值、流通的價值也在快速的降低,某種程度上手機可能3年沒換,但是大家會覺得三年可以換車,這是在中國很奇怪的地方,但是如果我們去歐洲,比如說德國,平均一輛車的保有年齡是10年、11年,還是耐用品,我們干成了快銷品,不知道好還是不好,從實際情況上我們看問題會比較大。
當然也會帶來很大的隱患,我們現在看到,如果不能成規?;蛘哔Y金不能支持,消費者如果買了很多新品牌會面臨非常大的壓力。上次有一家企業閃崩之后抖音里面的直播間馬上車變成2萬塊錢,2萬塊錢沒人敢買,車上智能化的能力太強用不了,這就變成很大的悖論,太過于依賴于生態的產品,如果生態支撐不起來,單點產品的價值很快失效,這是我們現在非常需要思考的問題。
這是我們對頭部車企2025年的預測。拿出來一定會有爭議,但是我們每個月會調整。
可以看到整個市場上如果包含出口和本土的在內,這個市場在2800萬臺總量,如果看前五,比亞迪2025年我們預測超500萬,如果不出大的問題,同比會持續再往上。奇瑞因為今年IPO,從資本市場上需要有非常好的成績,而且奇瑞在整個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兩邊在快速的增長,我們預計2025年奇瑞會達到307萬臺,同比增長24%。
合資方面,是我們特別糾結的地方。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非常受益于合資公司在過去三四十年里在中國市場不斷地投技術、產品和人才,我們確實能感受到現在合資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在中國市場有點被整不會了,比如說高端品牌能不能降價?不降價沒有規模,如果降價就把原來的護城河打掉了,消費者未必買單。另外產品投放周期太快還是太慢,對于合資廠來講,產品投放的節拍,怎么投放適配于中國市場的產品,現在有很大的困擾在里面。
從整體上來看國內市場肯定是成熟市場,穩定持續的增長,核心還是在海外。我們預計在2030年市場的規模超過3000萬輛,本輪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突破80%,2030年數字我們給的還有點保守,看接下來這幾年,可能3年就能完成這個目標,也要看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更好地平衡這個點。
關于蓋世汽車
大家知道,我們蓋世汽車和汽車產業有深度的連接,我們的核心使命是發現好公司、推廣好技術、成就汽車人。很受益于我們核心的使命,做的每個業務模塊,創新都是圍繞著三個點做持續的拓展,從媒體到研究,從信息到數據,從數據到產品。
我們1月份將新上產業數據庫,里面包含所有在中國建設的產能、品牌、核心的車型、電氣化和智能化主要的配置、配置里面主要的供應商、配置占比等等,數據非常豐富。歡迎大家在1月底或是春節之后來了解或使用我們產業數據庫。
配置是很重要的產品科技含量和價值度的體現,比如像比亞迪在整個中國的生產基地,生產的產品,核心供應鏈到底包括哪些,供應鏈里面的主要供應商主要配的數量,供應商又可以打開,他到底做哪些產品,產品里面配哪些熱門的車型,受益于AI的發展,我們可以把非常多的數據關聯起來,形成拓撲圖,形成很好的連接。
其中還有關于產能、產量的預測,整車品牌車型的供應鏈,供應鏈里面有供應商,有產品庫,產品庫里面反過來配套給哪些車型,這些車型又歸屬什么品牌,歸屬哪些車企,形成比較完善的閉環。
2025年開始我們很多內容的輸出都會基于數據庫,數據庫的調整,我們會快速的輸出相應的內容在里面。
另外一點,我們現在因為也在開始做非常多的出海,包括2024年在慕尼黑設立新的公司,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企業走向全球化。
同時我們也成立了蓋世汽車智庫。過去多年的合作過程是試金石,我們知道哪些人他的優勢能力,擅長在哪些點,我們把他們都邀請加入了蓋世汽車智庫,大家在日常的經營、管理和市場拓展,包括海外有遇到任何問題都歡迎和我們聯系,我們能夠在蓋世汽車智庫里面為您推薦更合適的專家,幫助大家更好地去解決這些相應的問題。
在低空經濟和具身智能板塊,我們現在也實質性地做了比較多的拓展。
具身智能,這一次在CES,英偉達專門提到AI,這是萬億級美元市場的賽道,低空經濟大概不到1/10,汽車12萬億,但是產業鏈和我們智能電動的產業鏈相似度達到65%以上,需要算力,需要傳感,需要感知,需要決策,在很多的產業鏈上是可以把能力復用到別的行業里面。
這次在美國CES參展,吉利去了很多人,不是核心看車,看的是AI應用,看的是沒有規?;?、產業化但是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可以很好的包裹進來,不管是提升組織效率還是提升產業價值,或者找到更大的產品落點,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大家在思考的方向。包括前一段時間理想也專門做了AI talk,表明不只在車這個領域,也要往AI的產業方向看更多的延伸。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60368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