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2月8日報道,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Jim Farley表示,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技術領域已領先美國至少十年,福特汽車若要在全球競爭中與中國車企抗衡,必須通過獲取中國知識產權(IP)并融合美國創新能力實現戰略突破。這一表態揭示了中國和美國在新能源產業競爭中的復雜競合關系。
Jim Farley;圖片來源:福特媒體中心
Jim Farley直言:”中國在電池制造領域的優勢是壓倒性的,我們與他們競爭的唯一途徑是像他們20年前需要我們的技術一樣,現在必須獲取他們的IP。”他進一步強調,福特汽車將結合美國本土的創新能力、規模優勢和客戶洞察力,將中國技術轉化為全球競爭力,“這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美國工業經濟存續的關鍵一役”。
目前,中國控制著全球83%的鋰離子電池產能,寧德時代(CATL)和比亞迪等企業在磷酸鐵鋰(LFP)電池領域占據主導地位。Jim Farley透露,福特汽車正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的BlueOval電池園區將于2026年投產,其核心LFP技術正來自寧德時代的授權。根據協議,福特汽車全資持有該工廠,而寧德時代提供技術支持和運營服務。這一模式既滿足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的補貼要求,又規避了中企直接投資的審查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LFP技術的商業化歷程折射出中美產業博弈的戲劇性轉折。該技術最初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科學家研發,后被美國本土初創企業A123 Systems推向市場,但因早期電動汽車需求不足導致公司破產,最終其專利被中國零部件巨頭收購。如今,LFP電池因成本低、安全性高成為主流選擇,中國企業通過持續創新將其能效提升40%。
行業專家指出,福特汽車與寧德時代的合作開創了“技術授權替代直接投資”的新模式,既滿足地緣政治敏感度,又實現關鍵技術轉移。然而,這種合作仍面臨美國部分政客的質疑。2023年,福特曾因政治壓力縮減對該電池工廠的投資規模,但最終選擇持續推進。
隨著2026年BlueOval電池工廠投產,福特汽車計劃每年新增35千兆瓦時的產能,為4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這場橫跨太平洋的技術博弈,或將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面對中國平價電動汽車的崛起,福特正加速開發售價低于3萬美元的入門車型,并計劃在亞洲、歐洲等市場與中國品牌直接交鋒。Jim Farley坦言,盡管美國關稅政策暫時緩沖了中國車企的沖擊,但長期依賴保護主義并非良策,技術合作與自主創新結合才是出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62468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