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要在中國推出售價4萬~6萬元的廉價車品牌,其廣告詞”Das Auto”被中國網友詼諧地解讀為”打死奧拓”。一方面,品牌力強大的大眾即使遭遇了各種吐槽,神車的光環依舊閃亮。另一方面,誓要跟著大眾干廉價車的一汽再次”躺槍”,原因是有著相似售價的歐朗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完全沒有斗志和銳氣。不得不令人慨嘆,自家的怎么還不如抱來的親?
廉價車在中國吃不吃香,”是否廉價”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比如,原來滿街跑的奧拓如今成為稀有生物,做小型車頂尖的鈴木早已淪為三線品牌。相反,曾經的”小別克”賽歐即使掛上了雪佛蘭標,精簡了配置,價格調整到合適的區間,還是能賣得火熱。
有人說,所謂廉價車,就是以超低的價格,提供普通品質。當然,不是所有車企都有資格做廉價車的。大眾、通用、福特可以做,鈴木、菲亞特最好別提這個字眼。至于自主品牌,以前就是廉價車,現在品質上升了,制定價格策略還是謹小慎微,生怕消費者不認可。
一些跨國車企的聰明之處在于,”技術過剩”、”質量過?!焙暗枚嗔?,消費者篤信不疑,相信他們在看不見的地方用了真材實料。在沒將”廉價車”計劃公告天下的時候,早有車企在中國做了降成本不降價的嘗試,效果很好。
當然,別以為降成本就是減配,那種做法太容易”招黑”。有了品牌力的保護,就可以更徹底降成本,如更換低技術含量的懸掛系統和制動器,降低生產工藝標準、精簡零部件等等。有些降成本的方式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或者在關鍵時刻才掉鏈子,消費者不是專家,第一次買車的人,基于對品牌的信任,很少會產生懷疑情緒,也很少會將不良感受歸咎于制造商。
廉價車到底降了哪些成本,合資車企不會向消費者公示。在普通消費者看來,曾經”質量過?!钡暮腺Y品牌回歸正常,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自主品牌在多年來被妖魔化的環境下,即使技術和品質力超越了同價格的合資廉價車,仍然可能不被消費者選擇。
有趣的是,一些自主品牌在海外的名聲比在國內更響。奇瑞的A3在埃及是當高檔車賣的,定位于醫生和律師等高收入群體,口碑甚至超越了一些日韓品牌,價格也不便宜。吉利的帝豪EC7在歐洲NCAP碰撞測試中獲得了87分的高分,兩年前已敲開歐盟市場大門,該車今年出口預計將達6萬輛。
從海外媒體對中國車的評價來看,一些自主品牌已經摘掉了”廉價車”的帽子。但在中國,自主品牌要和合資車企的廉價車品牌正面對戰,還是有難度的。從前,自主品牌的生存邏輯是,A級車賣A0級合資車的價格,B級車賣A級合資車的價格,以此類推。如今,隨著合資品牌廉價車的爆發,這一策略已經失效,但自主品牌的綜合實力也在多年磨練中得到了質的提升。
盡管消費者觀念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但作為民族企業,自主品牌深知多年來因技術和品質不足所遭受的偏見,這也讓他們更加珍惜其拼命爭得的那份市場份額??梢韵胍姡愿呃麧櫈樽非蟮暮腺Y品牌,在推出廉價車的時候,面對的是早已在三四線市場形成口碑的自主勢力,在成本和利潤的權衡上,就要看合資企業有多少覺悟了。
從前的中國車市,有點兒像今天的印度和巴西,但世易時移,在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當下,在其他發展中市場可以玩轉的廉價車,未必能在中國行得通。曾經更容易被品牌蒙蔽的中國消費者,如今的選擇太多了,不但獲取資訊的渠道更多,消費觀念也會越來越成熟。如此,合資廉價車想要低成本侵占自主品牌的陣地,并不那么容易。
一向謙遜的自主品牌不會用”技術過?!?、”品質過?!眮戆b自己,那就讓走向墮落的”廉價車”來反證吧!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646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