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不僅再次囊括全球產銷量第一,也是目前產銷量邁過2000萬輛關口的唯一國家。對中國車市未來的判斷,大多數車企大佬們常以”前景樂觀,增速難估”進行概括。這并非是不愿作答的借口,而是車市受龐大的消費人群、善變的汽車政策、不均衡的區域經濟等因素影響,汽車銷量的確存在著太多的變數,隨時可能出現過山車般大起大落。
回顧2013年,”豐”字當頭,車商對2014年車市充滿期待。但在城市交通狀況日益惡化的背景下,2014年可能會有更多城市步入”限購、限行”的后塵,車市銷量可能因此受阻。一些已經實施限購的城市卻又有驚喜發現,車市”寒冬”遠未到來,車市仍然可保持穩定的增長,經銷商需要做的只不過是改變和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去年底,廣州車市銷售出現了空前火爆,廣州車展一周不少品牌銷量超過千輛,個別經銷商甚至突擊到平時一兩個月的銷量。不僅如此,日系車銷量的復蘇,更是讓這個日系”大本營”看到了今年的希望,2014車市充滿了期待。而2013年12月,車市旺季的到來令不少經銷商始料未及,庫存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車市出現”一車難求”。
如果說廣州車展釋放出車市利好的信號,那么”政策市”等不確定因素可能成為車市新的轉折點。增量又增利的2013年,的確有太多利好影響廣州車市。2013年7月后,廣州正式實施的限購政策放松了換購的門檻。10年無限次數換購激發了換購的熱情,車市不斷升溫。最可貴是,車市讓利幅度全年保持著理性,經銷商在獲得銷量增長的同時,也迎來了利潤的同比增長。不少經銷商數據統計,車市增幅已高于10%,稍有降溫的豪華車市依然保持著超15%的增速。而9、10月以后,日系品牌的強力復蘇,加上新車的接踵而來,日系車企猶如吃了”定心丸”,對2014年車市充滿信心。
與此同時,車企和車商仍然對汽車政策的出臺及其影響格外關注。雖然政府有過”不到非常擁堵,廣州不會限外”的表態,但仍無法消除車商們的擔心。”暫時不限,并不等于不限!”不少經銷商認為,目前限購并沒有緩解廣州交通的擁堵狀況,不排除2014年廣州也會效仿北京、天津或者上海,實施單雙號出行或高峰限外地車的規定。而限行帶來的利空影響不會真正壓抑消費需求,反而會將番禺、花都、增城等周邊區域的消費者推向了佛山、清遠、東莞等市場。不僅對廣州車市帶來重創,也不會對廣州交通改善起到積極作用。
限購城市的消費結構也正發生著巨大變化。在廣州,不少有實力的經銷商開始注重豪華品牌的建店擴張。隨著品質消費時代的到來,換購人群的消費潛力不容小覷,而豪華品牌的價格下探、一線城市的消費升級等等因素,都將進一步擴容高端車市場。
此外,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等新能源車也將成為車市新看點。比亞迪(002594,股吧)插電式混合動力”秦”的上市,引來眾多消費者的”圍觀”,這款19萬元左右的車型,在享受國家、深圳地方政府的補貼下,購車成本迅速下降到12萬元左右,這價格即便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都比較容易接受。在廣州,中強度混合動力車型也能獲得政府1萬元的購車補貼,例如購買凱美瑞·尊瑞,除了政府補貼外還可從車企和經銷商處各自獲得1萬元補貼,且享用新能源車指標。價格不僅與普通版凱美瑞差異不大,而且可免去搖號的苦惱。
隨著節能減排的社會需求,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等新能源車正在改變消費者以往的用車觀念。2013年11月,四部委確定了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廣州、深圳包括珠三角區域,希望新能源車應用方面能產生集群效應。而在區域內的汽車企業:廣豐、廣本、東風日產、廣汽、比亞迪等已經具備生產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車的技術實力,并擬定了新能源車上市的時間表。同時,國家還對公務車采購方面給予了新能源車特別”關照”, 要求政府機關和公共機構等領域新能源汽車的采購比例不得低于30%,28個推廣城市加大對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和專用車的采購。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新能源車將成為車市另一大消費潛力。
——延伸閱讀——
日前,蓋世汽車研究院對”2014年車市有哪些變化值得關注”進行了一項調查,得出的主要結論包括,2014年車市在2013年高增長后會有所回落;SUV將繼續熱銷;混合動力市場可能爆發;而本土車企份額仍面臨很大的下滑壓力。
調查顯示,超八成人認為今年車市的增幅在5%——15%,其中認為在5%——10%是主流(占比57%);而認為5%以下以及15%以上的投票者寥寥無幾。這表明業界對今年車市增長有較強信心,但預計增幅可能比今年會有所回落。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限購預期的增強,可能會讓更多消費者的購車決策提前,這也是促使2013年車市大增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城市限購的措施出臺較慢,今年初仍將讓許多消費需求提前釋放。此外,消費升級和政策影響之下,SUV將繼續熱銷。在國家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混合動力車型可能在今年迎來較大漲幅。
而六成調查者對自主品牌今年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多數人不看好其能扭轉不利局面,認為本土車企會繼續丟失市場份額。隨著合資車企產品和渠道的下探,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來源:科技日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700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