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開上北汽E150EV的新能源先鋒車主楊璟已經成為發燒友級的電動車“玩家”。在他的新車后備廂內,一個大方盒子占去了大部分空間,這是作為應急救援手段的汽油發電機。靠著這個特殊裝備,楊先生成為少數敢跑出北京的電動車車主。
純電動車車主楊先生在后備廂放置的應急發電機
續航里程160公里,這是北汽E150EV給出的官方技術指標,但很少有車主敢一口氣跑60公里以上,就怕回來電池耗盡趴在路上。“別說奔天津,就是去趟香河都提心吊膽呢。”跟楊璟經常交流的一位先鋒車主表示,純電動車使用成本確實低,100公里電費也就十幾元,但里程焦慮的陰影揮之不去,只要剩余電量降到一半以下,馬上就得提醒自己別跑遠了。
這樣的焦慮楊璟也有切身體會。他1月份開電動車去了一趟北宮森林公園,電池只剩30%電量的時候終于找到了一個小賣部借用電源插座充電,向店主付了50元電費。糟糕的是,普通電源充電需要等待數小時,他在寒風中凍得幾乎支撐不住。
怎樣擺脫里程焦慮?憑著自動化控制專業背景和多年實驗室動手操作的經驗積累,楊璟琢磨著給自己的電動車增加應急電源。聯系多家設備廠商后,他找到了一款正好與E150EV匹配的汽油發電機,加8升油的發電量就可以讓E150EV再跑八九十公里。
2月6日,他開著E150EV和四位朋友直奔南開大學。去程在武清停留,利用朋友家的小區家用電源充電,回程則在加油站附近二三百米處使用發電機充電。“公共充電設施短期內都會比較短缺,應急發電機是比4S店救援服務更可靠的手段。”楊璟認為,在高速上苦等救援車太耽誤時間,還得支付拖車費用,不如自己救援自己。不過,他輕易不會使用發電機充電,只是偶爾跑遠路用一次,電動車作為他的代步工具,每天基本還是在城區轉轉接送孩子而已。
在安徽、山東等私家電動車保有量較大的地區,電動車加裝發電機甚至已成為部分汽車修理店的改裝項目,實際上將純電動車變成了增程式混合動力車型。
對此,北京新能源公司技術人員提醒,發電機排放污染嚴重,與純電動車環保出行的初衷相背離,也會影響電動車的電池穩定性,希望車主不要采用這樣的應急救援手段。需要經常跑遠路的消費者,一定要在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型和普通汽油車型之間比較權衡再做購買決定。
除了發電機,還有沒有更好的應急救援手段?楊璟已經開始嘗試以太陽能作為補充電源。他定制了適合車頂安裝的光伏電板,希望能讓汽車在電池耗盡后再跑一兩公里,以方便尋找充電電源。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涂露芳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95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