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聯合制定了各種計劃,投入了巨額資金發展電動汽車產業。與他們的措施和政策相比,我國雖然也設立了專項資金鼓勵發展電動汽車,但在發展力度、商業化進程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筆者認為有必要總結和借鑒國際上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目前我國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呈現出明顯的跟進戰略特點,與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不大。所以,我國完全有條件、有可能生產出具有國際水平,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動汽車。如果我國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可以像手機和網絡技術那樣,獲得一個跳躍式的發展,那將引領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革命。
那么,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中,我國占領先位置的優勢是什么呢?
首先,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需要有足夠的能源供應,同時還要滿足環境約束。因此,開發新技術、新能源,從而優化能源結構,對我國是一個必需的選擇。隨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的不斷增大,能源結構中煤的比例逐漸增大,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解決環境問題,我國本身具有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經濟動力,電動汽車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方面。
其次,電動汽車產業技術的開發利用需要巨額投入,僅靠市場競爭無法滿足。我國國內目前資金充足,政府可以集中使用政策和資金來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為電動汽車產業新技術的開發利用提供資金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整體科研能力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相對低廉的研發和汽車制造成本也是我國的優勢。
再次,電動汽車還可以為我國汽車產業提供一次發展機遇。對于發展中國家,電動汽車的經濟性很重要。我國正經歷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具有高經濟增長、高汽車需求增長的特征,是世界汽車增量的主要市場,而巨大的汽車增量市場可以為電動汽車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可以為研發電動汽車新技術的公司提供廣闊的利益空間。
回顧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汽車工業經歷了從自力更生到打開國門,再從尋找合資到形成民族自主品牌并逐漸成熟的過程。比亞迪、奇瑞、長城等品牌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得到國人的認可。自主品牌實力的加強也表明,我國在汽車生產技術上得到了長足發展。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的汽車技術與世界發達國家仍舊有一定差距,品牌創新、自主研發能力、資本運營管理、品牌影響力方面都比較薄弱。
我國目前有幾十家汽車制造廠商,汽車工業產能巨大,仍處于產業發展的低級階段。企業數量過多造成了投資分散,同質競爭嚴重,利益主體之間的相互博弈使本來稀缺的資源難以有效利用,造成人才、技術、產能、資金等的浪費,同時也制約了國家汽車產業戰略的實施,無法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無法進行有效的集中投資。
因此面對激烈的競爭,國內汽車廠商必然走向整合,形成以一汽、上汽、東風、廣汽等為主的汽車制造商。汽車產業整合對于我國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及電動汽車的發展,匯集形成規模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發展電動汽車及充電站,一方面可以利用國內汽車產業兼并重組的機會,使各集團能在電動汽車方面形成本土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畢竟還處于初始階段,除了這個市場,我們應著眼全球市場,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技術,把握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機遇。
(編輯/李艷嬌)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341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