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爆發式增長。前三季度產銷分別增長2.9倍和2.8倍。其中,9月份產量同比增長超過七倍,而四季度還將實現高速增長。顯然各種政策的利好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在狂歡的喜悅中,隱憂猶存。
政策紅利刺激
2014年以來,國務院、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交通部等多個中央部門出臺了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明確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特別自7月以來,有關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扶持政策和紅利刺激政策不斷推出,購置稅減免、公務用車新能源化等一系列鼓勵政策的密集出臺,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首先在政策層面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7月1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五部門公布《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8月6日,財政部、工信部等發布《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8月29日,工信部發布《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一批)》;10月29日,工信部又發布了《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二批)》。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個省市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方案落地。8月25日,西安出臺了針對新能源汽車的一攬子優惠政策,除落實國家要求的14條扶持政策外,還指定了針對當地的18條政策及3條保障措施;9月24日,太原市推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在國家和省補貼的基礎上,對純電動乘用車每輛再補助2萬元,而且燃油車換購純電動車將再給予3000元獎勵;10月9日,湖南省政府公布,除擴大補貼范圍外,對于區域也從原有的長株潭示范城市群增加了11個市州的補貼;10月14日,杭州市政府網也公布《杭州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暫行辦法》,純電動乘用車可獲得3萬元補助,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車給予2萬元的補助。
顯然,隨著近期“紅利政策”的不斷推出,似乎預示著新能源汽車正迎來高速發展的廣闊空間。目前,相關政府部門正研究制定《“十三五”新能源汽車戰略規劃》,有望明年出臺。同時,發改委、工信部也將制定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優勢的相關政策措施。隨著進一步扶持政策和細則的陸續公布,必然引爆市場新一輪增長,步入更快發展軌道。
制約因素待破
盡管在新一輪政策促使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在短期內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但在已經落實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地方配套補貼”的城市之外,新能源汽車目前的銷售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據了解,目前純電動汽車已經享有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但去除補貼后,新能源汽車售價仍較高,比如比亞迪E6可享受11.4萬元補貼,去除補貼后的售價為14萬~25萬元,較目前國內自主品牌燃油車售價,仍缺乏競爭優勢。此外,消費者對享有政府大額補貼的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接受程度要比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低得多,這種反差值得關注。
造成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保護嚴重、消費習慣培養不足、購置成本高等三個方面。目前純電動汽車主要是公交車、出租車等政府公共領域應用為主,私人領域消費量占比很小,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缺乏理解,不愿意輕易嘗試新事物。另外,一系列刺激補貼政策能否長期推動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卻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補貼政策只能是短期效應,應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汽車技術提升以及配套設施建設的問題。這樣新能源汽車有了好技術,比傳統燃油汽車的性能好,并且充電樁等配套設施跟得上,消費者沒有了后顧之憂,新能源汽車自然就會獲得認可。
對于新能源汽車9月產銷量呈快速增長,業內普遍認為是由于9月份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政策的刺激,但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需求是否已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業內的看法卻并不樂觀,畢竟在地方保護主義、充電設施配套等行業發展上,問題不少。新能源汽車要得到快速而良性的發展,還需要中央政府從宏觀角度出臺更多有效措施,以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現狀,并加快新能源汽車配套措施的建設。
警惕“產能沖動”
最近以來,面對政府各項鼓勵政策的誘惑,各級地方政府和汽車制造商爭先恐后地圈地建廠,規劃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如此“美味的蛋糕”,誰都想分到一塊。
然而,國家《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制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要達到100萬輛,而根據對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大車企的不完全統計,到2015年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已達到550萬輛,遠遠超過現有的產銷水平和國家總體規劃。
“產能沖動”所造成的后果顯而易見。首先,盲目擴產可能會以犧牲產品品質為代價;其次,“產能沖動”還可能“醞釀”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無論是哪種結果,都是以犧牲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為沉重代價。產品品質是一個企業存活的根本,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如果只是一味地擴產,而零部件供應商的資質良莠不齊,將會使新能源汽車品質大打折扣,這樣的產品一定會失去市場。而產能過剩對企業的“殺傷力”更是不言而喻,輕則虧損、重則關停。這也為車企和相關部門敲響了警鐘。
更何況,目前國內出現新能源汽車熱,其中不少企業根本不具備研發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術。一些地方借上新能源汽車項目,謀求取得汽車生產資質。既不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F在,很多人提到新能源,就像狼見了肉一樣,不管一切先撲上去。這是他們還不夠了解,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充滿困難和挑戰。如果一哄而上,浪費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說,還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擠成一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為此擔憂,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產業鏈的投資比傳統汽車行業更難,企業和地方政府都要慎重,應從全局考慮,避免重復建設;同時要從管理、環保等方面嚴格把關,提高新能源汽車技術準入門檻,杜絕產能過剩的發生。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李永鈞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3553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