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我國啟動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工程,如今各項推廣政策已實施了整整兩年,實際效果究竟如何?作者經過多方調研后發現,”十城千輛”示范工程在全國范圍內起到了積極向上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合肥 純電動公交百公里節約25.9元
來自合肥公交公司的謝師傅向作者介紹,”自從開上安凱客車生產的純電動車,每百公里用電108度,電費是0.5元/度;而以前百公里的油耗是28公升(柴油),這樣一算,公司大大地節約了成本。同時乘客反映這樣的純電動車比傳統的公交車噪音更低,行駛平穩。”
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菅青告訴作者,合肥市于2009年初正式啟動了純電動公交車項目。2010年1月23日,合肥開辟了全國首條純電動公交線路,30輛純電動公交車駛上了街頭。一年來,30輛電動大巴累計行駛115萬公里,單車平均行駛里程達3.7萬公里,百公里綜合耗電量平均為110kwh。考慮到燃油補貼因素,純電動公交車百公里消耗比傳統燃油車型節約25.9元。
天津 新能源汽車推廣面臨挑戰
據天津一位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發的人士向上海證券報介紹,2010年,天津的新能源公交車和郵政車一共20輛上路,今年的相關規劃是200輛。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天津在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進程中并非一帆風順。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初投放的20輛混合動力公交車,如今只剩下3輛在線路上正常運營,這其中還有2輛是試運行的,其他車都無法運營。
一位曾經駕駛過這種車的駕駛員表示,這種混合動力公交車很耗油,充電也十分不方便,還曾幾次在路上拋錨。在他們看來,想要發展新能源公交車,除了要建設配套的充電站外,還必須把車輛性能提高到與傳統車相差不大的地步,否則市場很難接受。
政策 利好最快兩會后推出
政策對”十城千輛”項目的推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是否具有延續性與一致性,成為近期業界普遍關注的焦點。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主任陳全世向作者表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簡稱《規劃》)最早會在全國兩會之后出臺。《規劃》確定了電動汽車作為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戰略方向,通過加快研發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最終實現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同時,實施過渡戰略和轉型戰略,在大城市的服務領域開展各種車型試點,從新能源客車、微混合轎車以及小型混動轎車等入手,最終發展到純電動車。
從目前透露出的《規劃》細則看,中央財政將投入上千億元,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國家將繼續執行相關補貼政策,同時加強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資金投入,扶持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研發。
專家 存在一些不協調”音符”
據一位參與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的專家向作者表示,在推行”十城千輛”工程的過程中,像深圳、杭州、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無論從硬件配備來看,還是從制度配套來看,都是相對完善的。而天津、長春、濟南等城市的發展相對弱一些。同時,專家指出,在推廣新能源汽車的過程中,部分城市出現了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例如,發展新能源汽車時只考慮當地的整車制造廠商與電池供應商。同時,動力電池投資項目遍地開花,存在重復投資、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背景:
自2009年1月中國開始啟動”十城千輛”示范工程以來,計劃主要通過提供財政補貼形式,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首次確定參與的城市有北京、上海、重慶、長春、大連、杭州、濟南、武漢、深圳、合肥、長沙、昆明和南昌等13個城市。
據悉,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城市擴大到25個,6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已有54家汽車生產企業的190個車型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去年這些車型年產量為7181輛車。
( 編輯/李紅 )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宦璐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364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