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9日接受作者采訪時指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必須沿著研發核心技術、開拓國內市場的道路前行,改變”兩頭在外”的”打工經濟”。
黃震解釋說,所謂”兩頭在外”,一頭是核心技術在外,中國的光伏組件和電池現已做到全球產能最大,但相關生產設備卻高度依賴進口,裝備國產化率僅為10%,如太陽能熱發電領域的集熱管就一直為兩家國外巨頭所壟斷。另一頭就是應用市場在外,201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的53%,但利用率卻只占世界的2%。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中只承擔了一個加工、生產的階段。
”新能源技術更新非常快,若不加強高新技術的自主研發,就只能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困境。”黃震提出,必須嚴防新能源低端投資過熱產生的資源浪費,把科技創新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和關鍵,從各個方面加強投入,組織隊伍,創造平臺,以更好地凝聚各方面人才。
對于國內市場的開拓,黃震認為,這里面有成本和價格問題、管理體制問題,也有政策方面的問題。這需要各級政府來研究如何制定好的配套政策,培育一個更有利于市場發展的環境。例如對電廠進行新能源利用配額規定,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補貼等形式降低新能源進入市場的成本。”讓企業看到利益,才能推廣新能源的應用。”
( 編輯/李驕 )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398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