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甄子健日前在”伊頓能源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城市論壇”上表示,在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和私家車方面都要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他認為,中國的交通需求是多樣化的,整個的交通體系存在很多變革和改良的可能,在這種變革和改良的可能當中,電動汽車雖然不能達到日行駛250公里或者300公里的水平,”但是我們在不同大城市做統計,每一輛私家車每天大概行駛幾十公里、一百公里左右,如果能夠在一個大的綠色交通體系來考慮電動汽車的市場,可能電動汽車在成長初期,還是會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這是未來的趨勢。”甄子健說。
筆者認為,到現在為止,并沒有哪一款純電動汽車是拿出來真正比較放心的,依然處于把產品放到市場中接受初步檢驗的階段,在此過程中收集反饋、尋找問題、形成機制,繼而去改進產品,經過市場開發、產品示范和技術探索工作為產業化做好前期的鋪墊。
此外,電動車研發的下一步,不僅僅要進行技術的創新,也要進行原來不是電動汽車領域的各種行業和領域資源的整合,同時也要進行市場配套解決方案的一些研究。科技部可能在”十二五”期間要繼續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形成科技支撐。
從當前的情況看,新能源汽車在由科研成果向產業化轉化的過程當中,面臨的技術難題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呈現不斷增多的趨勢,技術研發和各種車型開發的投入力度依然需要進一步加強。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是未來電動車發展的關鍵所在,未來的基礎設施已經在中國初步形成了基礎設施體系,包括基礎設施的技術的解決方案也已存在,中央企業和主管部門實際上應該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因為基礎設施的配套理應隨著電動車生產和銷售體系的成熟而隨之逐漸完善。
國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研究所楊方博士曾表示,市場化初期,為電動汽車服務的充電站等系統設施還沒有相對成熟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
而現在來看,這一部分的缺失也已經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潛在的問題,電動汽車發展到一定規模充電是可觀的,如果不加以有序的管理和引導,用戶按照自己選擇在高峰時期進行充電的話,那么電網的負荷將會進一步惡化,如果通過智能電網,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充電的有效管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資,還可以提高電網供電的可靠性。
總的來說,電動車發展必須在公私兼顧的基礎上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配套設施建設,這也是電動車實現產業化規模的必經之路。
( 編輯/邵陽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杜悅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600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