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自2009年成為首批“十城千輛”試點城市以來,連續出臺多項鼓勵政策,協調財政、土地、電網等各方資源,積極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不斷完善充換電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全市已登記新能源汽車近萬輛,初步建成覆蓋島內外的充換電服務網絡。按照《廈門市“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規劃,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0000輛。廈門公共領域電動汽車推廣總數位居福建全省首位,明確提出新增或更換的出租車均為新能源汽車。
自2016年開始,北汽新能源聯合奧動、上海電巴,在北京、廈門、蘭州、廣州四個城市,總計投放超過3,500輛換電出租車。其中,在廈門投放換電出租車近500輛,投運4座換電站,建設中4座;到2017年底,預計將建成8~10座換電站,初步完成島內換電服務網絡覆蓋。
充分滿足出租車高強度使用需求
廈門出租車實行“雙班制”,人歇車不歇,運營強度大。北汽新能源大數據顯示,廈門絕大多數換電版出租車每天的行駛里程在500~600公里,與當前廈門廣泛使用的雙燃料出租車相當,高于充電版純電動出租車400多公里的日運營里程。其中,單日行駛里程最長的記錄為,一天換電3次,行駛900公里;兩年累計行駛里程,最高已超過33萬公里,車輛及電池性能表現優越。
為出租車司機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與雙燃料出租車相比,換電出租車司機單班月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雙班增收達到了4000元。據了解,有些司機開換電出租車,月收入已經過萬。
對于純電動出租車,廈門司機有一個認識轉變的過程。2015年年底,剛在廈門推廣新能源汽車時,很多司機對新能源車型缺乏了解,說掉腿毛、輻射等,甚至有點妖魔化。而兩年來的運營證明,北汽新能源純電動出租車安全可靠,電池性能基本上沒有衰減,能為司機創造更多的收益。現在,很多司機都搶著要來開換電出租車,意愿非常強。
換電站運營健康可持續
1)換電設施利用率高
日換電次數平均290次,最高達到331次;每日補電量近8000度電,而單個換電站理論上日補電量上限為11088度,相當于實現了70%~80%的產能利用。
2)單站服務能力強
單站每天的服務能力在80輛出租車以上,每天補電續航達到4萬公里以上(每度電可行駛約5公里),每月120萬公里。
3)能夠實現盈利
福建省為了良性發展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決定降低建樁的一次性補貼,改為長期的低電價運營補貼,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到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向電網經營企業直接報裝接電的經營性集中式充換電站用電,暫免收基本電費、不執行峰谷分時電價,電度電價按當地大工業目錄電度電價減半執行,降低了換電站的運營成本。
換電站的運營成本,包括建站成本、電池成本、電力設施、用電、地租和人工等。根據廈門換電站目前的運營情況,成本攤銷壓力不大,盈利并非難事。福建省的電價優惠政策,為廈門換電出租車的成功運營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值得全國借鑒。
4)換電站運營效率尚可提升
由于現在廈門的換電站網絡尚未實現100%覆蓋,司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里程焦慮,加上換電運營商為了避免出租車司機在交接班高峰期集中換電、造成排隊,采用了打包價策略,司機每天換電次數不限,有時順路就把電池換了,因此換電時電池余電較高,平均約為40%,影響單次換電的補電效率。如果網絡覆蓋進一步完善,司機就可以在余電20%以下再來換電,那么,換電站的效率可以再提升20%以上。
對于換電運營商而言,仍需探索新的運營模式,不斷提高運營效率。
換電站盈利與否,是換電模式能否推而廣之的關鍵所在。廈門換電站通過合作建站、利益分成,實現了互利共贏的良性發展,為換電模式在全國的推廣提供了有效借鑒。要實現換電運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換電運營商的資源整合能力是重中之重。隨著政策的完善,未來還可以探索“車電分離”的新模式。
“擎天柱計劃”換出一片藍天
為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于美好出行的需求,北汽新能源聯合各方,締結“衛藍生態聯盟”,實施“擎天柱計劃”。這項計劃旨在通過換電和電池再利用技術,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換電站、光伏發電進行深度融合,構建集約、智慧、便捷的綠色出行生態,實現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能源資源高效利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擎天柱計劃聯合整車、光伏、儲能、電池、車輛運營等合作伙伴,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獲取更大市場及發展空間,為綠色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到2022年,“擎天柱計劃”預計總投資100億元,在全國超過100個城市,建成3000座光儲換電站,投放換電車輛50萬臺,梯次儲能電池利用超過5Gwh。
來源:E電園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60130
以上內容轉載自E電園,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