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太平洋海底發現大量稀土資源。”4日,日本主流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樣一條十分吸引眼球的消息。該消息稱,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加藤泰浩領導的一個小組在太平洋中部及東南部發現大量稀土,這是世界上首次確認海底存在有開采價值的稀土資源。日媒紛紛認為,這一發現有望打破中國在稀土資源上的”壟斷”地位。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何茂春教授4日接受作者采訪時表示,不論在哪里發現,如果確實勘探到這么巨大儲量的海底礦藏都是好事。若如日本媒體所說,這些稀土礦是在公海發現,那么就是人類的公產,必須在制定周密計劃、合理步驟的情況下開采。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加藤的研究小組發現兩處范圍約1100萬平方公里海底的2米到70米厚度的淤泥中,含有高濃度稀土。平均2平方公里的淤泥中就含有相當于日本一年消費量約3萬噸的稀土,總開采量更是達到陸地稀土埋藏量1.1億噸的約800倍。加藤認為,如果掌握有效回收技術,有可能代替陸地稀土資源。另外,盡管這次發現稀土的海域幾乎都是公海,但如果繼續調查,日本的專屬經濟區也可能發現稀土資源。
報道稱,海底淤泥中稀土含量較高,并且幾乎不含有陸地稀土礦中妨礙開采的放射性元素鈾、釷,比較容易回收。研究小組認為,”這不僅是對日本,對全世界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資源”。
發現稀土資源的消息令日本各界非常興奮。日本慶應大學研究礦床學教授鹿園直建認為,在深海發現大量稀土資源很有意義,從研究成果看開采難度不大。日本經濟產業省下屬的資源能源廳礦物資源課官員表示,在公海開發金屬資源尚無先例,原因是深海開采成本高。由于這次是價格昂貴的稀土,因此如何開采引人關注。該官員還表示,公海資源并不存在發現者或發現國具有優先權的規定,公海資源由1994年成立的國際組織”國際海底管理局(ISBA)”進行管理,相關礦產的勘探和開發規則均由該機構制定。
日本媒體在報道此事時,也多關注這次稀土資源的大發現能否”制衡”中國。《朝日新聞》稱,稀土價格從5月下旬以來攀升。世界稀土產量占90%的中國將稀土追加為限制出口對象,加上投機炒作,幾周之內已經出現1公斤超過3000美元的稀土商品。預計稀土價格今后還將上漲。
《讀賣新聞》認為,這次發現的海底礦床大部分位于公海,并且十分巨大。如果國際合作開采,稀土市場將有望不再受中國左右。但在超過1000米水深的海底開采資源難度極大,必須開發新技術,還要評估開采成本是否劃算。《日本經濟新聞》稱,加藤的研究小組正在申報新礦藏。如果得到開發認可,希望開采的各國劃分礦區進行開采。
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元素戰略材料中心學者原田幸明認為,并非深海稀土一經開采就可在成本上簡單地、短時間內戰勝中國。用于制造高性能磁石的鏑等重稀土金屬,只在中國南部的特殊礦山出產。海底稀土如果重稀土金屬含量高,或許可以作為資源。
何茂春4日對《環球時報》作者表示,公海中的稀土礦是人類的公產,日本政府有必要與西太平洋地區的相關國家進行協調,交流海底開采的經驗,不但要降低開采成本,更要保證對海底環境的有效保護。隨著人類海底勘探技術的提升,今后發現海底礦藏的幾率將越來越高,因此不足為奇。但真正讓人擔憂的是,一些國家對海洋資源的不合理開采會將人類共同的海洋”攪成一鍋粥”。因此,保護公海資源是各大國面臨的緊迫課題。同時,何茂春認為,目前輿論對此消息的關注有點炒作意味,不排除背后是一些稀土大買家想借此向稀土出口國施加降價壓力。中國稀土企業不會被這種消息所左右,還會繼續堅持保護環境的同時合理開發的戰略,不會降低價格來迎合這種炒作。
( 編輯/邵陽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作者:劉揚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650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