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德兩國共同發表《中德關于建立電動汽車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兩個汽車大國的正式聯手,意味著未來各自500萬輛的電動汽車目標將由此加速。聯合聲明中還強調,中德雙方將全力支持上海大眾開發電動汽車,提高本土化研發能力,通過項目逐步建立上海大眾完善的電動汽車開發能力和體系。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發生巨變? 拉鋸戰背后暗藏的資金動向!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徐長明向作者表示,這項聲明的簽署表明了我國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迫切性。從技術、路線到車型、標準……中德聯手后,一系列困擾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借道德國填補技術之殤?
根據工業與信息化部的初步規劃,到2015年,我國純電動車的產量要達到25萬輛,占當年產量的1%。對此,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工信部前部長李毅中日前在一次論壇上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快慢,取決于動力電池等關鍵技術能不能取得重大突破。
”當前需要解決制約電動汽車產業化的幾個技術難點已經找到,最重要的是電池技術問題。”李毅中強調,”當前汽車用動力電池主要是以磷酸鐵鋰、錳酸鋰為主作為正極材料,其性能、壽命等指標還不足以使純電動汽車完全替代燃油汽車的所有功能。”能量密度、壽命、安全性、價格以及重量、充電時間等都是影響電動汽車商業化的重要指標。
據了解,目前,國內電池能量密度只有100Wh/kg左右。據測算,電池能量密度達到500Wh/kg以上時,純電動汽車續駛里程才能與傳統汽車相當。中德在電動汽車產業的聯手,似乎為這一目標提供了可能性。
德國的電動汽車發展計劃特別關注汽車動力電池的關鍵技術,提出了300-500歐元/kWh的成本目標,認為這是電動汽車進入市場絕對必要的條件。目前計劃至2015年,電池能量密度達到200Wh/kg。但這樣的成本目標還是難以使電動汽車具備市場競爭力,德國人正在研發新一代的電池,其電能密度的目標是1000Wh/kg.
業內人士認為,中德兩國開展合作,一方面可以發揮中國車企成本控制能力較強的優勢,這將有助于合資車企生產出價格相對低廉的電動汽車;另一方面,德國車企在整車系統集成、電控系統研發等方面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和豐富的經驗,這有利于保證產品品質,以達到雙贏效果。目前中德兩國已經在同濟大學建立了”中德電動汽車聯合研究中心”,未來兩國在電動汽車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即要牢牢依托這一國家層級的平臺。
純電混動并駕齊驅?
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熱炒已久但至今未正式出臺的前提下,中國與德國明確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有業內人士就此解讀認為,這意味著中國汽車行業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路線之爭似乎有了眉目————歷經多輪反復后,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并存的技術發展路徑最終勝出。
作為德國發展電動汽車的綱領性文件,德國《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計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該《計劃》顯示,德國將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作為主要技術路線。
國家科技部高新技術產業司副司長張志宏最近在公開場合透露,”十二五”期間,科技部規劃的主要目標還是要圍繞電動汽車這一方向,重點支持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同時兼顧燃料電池和混合動力關鍵技術研發。他表示,今年上半年科技部已經啟動了第一批”十二五”項目,整體安排資金9億元,主要從科研角度支持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研發。
充換電標準不再空白?
在日前舉行的2011中國清潔電力論壇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副主任劉永東指出,電動汽車及充電設施國際標準化活動十分活躍,中國必須緊跟國際步伐,將我國的經驗和要求反映到國際標準中。
劉永東的另一個職務是”能源行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據他透露,目前《充電站設計規范》和《電動汽車交流充電樁電能計量標準》已經完成審查,即將報批;《電動汽車電池更換站通用技術要求》等9項標準正在征集意見。
”智能電網的改造需要大量的投資,建立經濟、方便、實用的充電網仍然需要統籌規劃、逐步實現。”李毅中說。盡管充電站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相關標準還未最終出臺,但這并未阻礙地方加速建站的步伐。
作者日前從國家電網北京公司了解到,西直門電動汽車充電站新建完成,這是北京市第一座進入二環路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意味著北京電動汽車充換電站5公里服務半徑的藍圖正在逐漸變成現實。按照相關規劃,北京5年內將建成以256座充換電站為骨架,210座配送站為網點的分區分級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滿足各類電動汽車的充換電需求,其中385座是面向私家車主的乘用車充換電站。除北京外,濟南、杭州等城市都明確表示,將在”十二五”期間初步建成服務半徑不大于5公里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
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向作者介紹:”德國政府強調從能源系統整體優化角度看待電動汽車發展,認為基礎設施與智能充電是電動汽車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政府已啟動8個區域示范項目涵蓋零部件、整車、基礎設施、運營系統、智能充電等多方面的整體解決方案,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據了解,目前,德國在電動汽車基礎設施方面主要研究整車充電方式,西門子、博世等德國裝備制造企業已具備全套充電設施研發生產能力,并參與了柏林、倫敦、新加坡等示范項目。
( 編輯/李紅 )
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翟亞男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661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