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跨界這件事向來需要勇氣。不過,或許是利潤豐厚的汽車行業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而身處其中的企業亦是眼光獨到,所以跨界一事在汽車領域并不少見。一方面,各類企業爭相涌入汽車行業,包括做吸塵器的Dyson、做空調的格力、做房地產和保險的寶能、做安防的大華股份等在內的企業近兩年紛紛開始跨界造車。另一方面,一些早已扎根于汽車行業的企業似乎并不滿足于該領域所帶來的紅利,正積極將業務拓展至更多領域。而這兩大趨勢,共同推動了2018上半年汽車行業跨界收購風潮的繼續。
五糧液收購凱翼汽車,砸25億開始造車?
1月2日,奇瑞汽車發布公告稱,凱翼汽車51%的股權轉讓價款為24.94億元,轉讓完成后,奇瑞汽車持有凱翼汽車49%的股權,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50.5%股權,四川省宜賓普什集團有限公司(五糧液集團子公司)持有0.5%股權。雖然五糧液此次持股不多,但考慮到其與宜賓市汽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此前便有的合作關系,及其自身近些年一系列進軍汽車業的舉動,外界紛紛猜測其將借此正式跨界造車。
據了解,早在2002、2003年之間,五糧液就對汽車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2006年,五糧液獲得50%的新晨動力股份,進入汽車發動機領域;而在2009年,普什集團又與華晨金杯共同成立華晨金杯綿陽分公司。不過就在業界以為其要正式“造車”之時,五糧液卻突然沒了動靜。2011年,五糧液集團更是轉讓了新晨動力股份的股權,暫時退出汽車產業。雖不知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但沒能造車對于五糧液來說應該多少有些遺憾。正因如此,當其子公司收購凱翼汽車股權,五糧液再次啟動造車計劃的猜測在所難免。
不過猜測終歸是猜測。在這一事件被曝出之后,便有五糧液高層表示,集團沒有造車計劃,與奇瑞達成合作的是五糧液集團公司旗下普什集團,其長期為汽車制造企業供應零部件。此次宜賓市引進凱翼汽車,普什集團是以本地零部件供應商身份入股。另據證券時報消息,今年6月8日,在五糧液的2017年度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集團董事長、股份公司董事李曙光也明確表示,五糧液沒有造車的打算,并開玩笑說這是“酒駕”。如此來看,五糧液造車,或許真的是我們想多了。
吉利收購丹麥盛寶銀行,玩金融與造車不沖突!
去年,吉利先后收購寶騰、路特斯、Terrafugia、沃爾沃集團以及戴姆勒股權,今年其“買買買”的動作仍然沒有停下來。4月12日,丹麥盛寶銀行宣布,吉利集團收購其多數股權的交易獲得丹麥金融監管局的批準,其余的監管批準手續將于未來數月完成。
去年5月份,丹麥盛寶銀行宣布,其聯合創始人Lars Christensen同意將其在該銀行25.71%的股份出售給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旗下一子公司,其它小股東或許也將出售手中股份。當時盛寶銀行宣布,收購成功后,吉利有望獲得盛寶30%的股份。10月份,盛寶銀行發布聲明稱,吉利希望收購更多股份,最終或將以51.5%的股份成為大股東。
知情人士表示,通過這次收購交易,吉利可獲得盛寶銀行專業的金融技術,這應該是吉利此舉的目的之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表面上來看,該交易與吉利目前的汽車業務不存在交集,但此項交易的達成卻可能對其汽車業務帶來一定的有利影響。眾所周知,吉利近幾年業務發展加快,在此背后自然需要大額的投入,而金融業或許能夠為其帶來更多的資本支撐。另據業內人士分析,領克作為吉利的新品牌,想要在歐洲市場發展同樣需要金融和融資服務的支持,此時若能控制一個歐洲地區的銀行,也可因此獲得很多便利。
恒大67億港元入股,解了FF的燃眉之急?
6月25日,恒大集團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恒大健康公告,以67.46億港元收購香港時穎公司100%股份,從而獲得Smart King公司45%股份,成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Faraday Future(簡稱FF)第一大股東。此前多次傳出的地產大佬許家印接盤FF的消息最終坐實。
恒大入股FF,于雙方而言是各取所需。對于恒大健康來說,此次間接接盤FF有望使其在高速成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獲得強大的競爭力,占領市場份額,實現業務多元化。在正式公布對FF投資的第二天,恒大健康股價大漲66.2%至7.66港元,盤中最高報8.28港元,漲幅達79.6%。如此股價表現反映了資本市場對恒大布局新能源車的關注和看好。
而對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的FF來說,恒大健康則無疑能夠解其燃眉之急。據了解,目前,FF雖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研發中心,在廣州南沙等地籌建大型綜合性研發及生產基地。并且值得一提的是,FF首款量產電動車FF91在接受預定之后,已經有了6萬多輛的預訂單。不過,FF長期以來所暴露的資金、人事等方面的問題使得業界對于FF91的量產充滿質疑??梢哉f,FF91一日未量產,業界的質疑就依然存在。而在如此關鍵時期,獲得恒大健康的加持,不僅為其帶來了資金,為其之后規劃的展開破除許多障礙,也多少消減了業界的一些疑慮。
終止要約收購長園集團,格力造車不容易!
5月18日,格力集團發布《長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計劃要約收購長園集團不超過20%的股份。而在6月份,根據長園集團公告,格力集團以要約方式收購公司不超過20%股份事項未獲得珠海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格力集團決定終止本次要約收購。
此次要約收購的終止,意味著格力集團的造車計劃暫時擱淺。而回顧此前不難發現,雖然格力電器和董明珠對于新能源汽車十分之“偏愛”,但無論是董明珠,還是格力電器的大股東格力集團,推進相關計劃的過程都極為不順利。
2016年,格力電器曾斥資百億高價收購新能源汽車企業珠海銀隆,不過最終失利。其后,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個人參股珠海銀隆。不過獲得董明珠的加盟之后,珠海銀隆的發展似乎并沒有因此一路暢通。進入2018年以來,珠海銀隆可謂負面纏身,“大面積減產”、“多地停工”“欠款”等負面消息不斷。另據相關報道,5月廣東證監局披露的廣東轄區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顯示,珠海銀隆IPO輔導終止。
據業內人士分析,訂單量遠不及預期是珠海銀隆當前困局的誘因之一,而在此基礎上,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又加劇了相關問題的產生。目前看來,要改變這一窘況顯然并不容易。是進是退?又如何進退?董明珠當下面臨重要抉擇。
“金主”寶能正式控股,觀致滿血復活?
1月9日,觀致汽車的外方母公司Kenon Holdings(QUANTUM母公司)發布公告稱,寶能集團正式成為觀致汽車的控股股東。公告中顯示,寶能集團以66.3億元收購了觀致51%的股份。此次被寶能集團收購后,觀致汽車的股東結構調成為寶能持股51%,奇瑞持股25%,Kenon Holdings持股24%。
近幾年,觀致的發展一直磕磕絆絆。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從2011年“奇瑞量子”正式更名為觀致汽車至今的7年時間里,觀致汽車共累計虧損了100.2881億人民幣,平均年虧損14個億。而觀致外方母公司Kenon Holdings發布的2017年三季報顯示,觀致該季度共虧損2.85億人民幣,與二季度虧損4200萬相比,虧損幅度飆升了近6倍。
而隨著“金主”寶能集團的到來,觀致似乎迎來了轉機,至少在銷量方面出現了極大地突破。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1-5月,觀致汽車累計銷量為23754輛,同比增長366%。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觀致的銷量開始爆發,但其虧損難題卻仍未解決。根據觀致外方母公司發布的2018年一季度財報,觀致2018年一季度銷售收入達到了10.59億元,同比增加161%,但同時銷售成本也達到了12.6億元,大幅增加了164%,觀致虧損持續。究其原因,2018年觀致汽車銷量之所以實現暴增,股東寶能的大量采購是重要原因,而觀致汽車所長期存在的問題,例如成本以及定價相對較高、經銷渠道不足等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不可否認,寶能接手觀致,讓業界對觀致有了更多的期待,不過在此背后,他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郭躍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72507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經濟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