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之快有時讓我們應接不暇,當大部分人還沒有開過電動車的時候,自動駕駛就已經乘著政策的東風向我們飛馳而來。在剛剛于北京舉辦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中,我們就看到了兩款最前沿的自動駕駛產品,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來了解當下自動駕駛的科技水準究竟如何。
● ? 完成度有待提高 硬件配置與車輛用途結合
基于陜汽X6000的圖森自動駕駛卡車
從目前廠商開發出來的產品來看,國內商用車企業現階段的自動駕駛主要依賴于雷達與攝像頭的堆疊,并且這些硬件設備介于成本、技術等原因無法實現小型化,使之看起來更像是工程樣品,而實際上,很多車型也確實只處在A樣階段,還不具備正式批量生產的資格。
基于歐馬可M4的福田自動駕駛輕卡
本次大會我們所看到的兩款自動駕駛車型,在技術方面分別采用了兩條不同的路線:以陜汽X6000為基礎的圖森自動駕駛重卡主要靠車頭頂部的復數攝像頭來采集信息,雷達做輔助;而福田的M4自動駕駛輕卡則以多類型的雷達為主,攝像頭為輔。
兩輛車之所以采用截然不同的技術來實現自動駕駛,還是主要基于車輛本身的工況而決定:重卡大部分運行環境為高速公路,需要具備一定的預判分析能力;而輕卡則主要行駛在城市內部,需要實時監測車輛周圍360度的環境。
● ?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成主力軍
自動駕駛汽車所使用的雷達主要分激光雷達與毫米波雷達兩大類,雖然他們的工作方式都是通過發射回波成像來構顯被探測物體,但由于激光波與毫米波的特性有所不同,最終導致這兩類雷達的使用領域也截然不同。
4線激光雷達
車用激光雷達主要負責對車輛周圍的交通組成元素進行識別,并判斷其所屬類型(車輛、行人、障礙物等)。激光雷達的優點是探測距離遠,能夠對探測對象進行精準建模;缺點是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例如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會出現衰減,并且采集的數據量過大,而激光雷達的造價也十分昂貴。
常用的激光雷達分為4線和16線兩種,線數越多,掃描出的圖像則更精準。4線激光雷達可探測200米以內的障礙物,輻射廣角較小,一般都被用在車頭前方的車輛、障礙物探測。
16線激光雷達
16線雷達采用的是圓柱造型,可以探測360度的物體,但探測距離比4線激光雷達更短,只有100米,適合被用在車輛的任何地方。
毫米波雷達的存在主要是補缺激光雷達的天生短板,其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探測性能不受天氣影響,可全天候使用。但毫米波雷達的缺點也同樣顯著,由于探測距離較短并且無法精準建模,只能用作車輛的跟蹤功能,例如自適應巡航(ACC),與此同時,毫米波雷達無法識別行人等較小的道路交通成員,因此在整套自動駕駛系統中只能作為輔助裝備而存在。
● ?硬件相同,理念各有千秋
此次車展福田展出的自動駕駛輕卡總共搭載了4個激光雷達(三個16線,一個4線)與3個毫米波雷達(前一后三),所有雷達均采用了外置的設計,由于這樣的設計改變了車輛的外廓尺寸,所以也僅能作為試驗車而存在,無法正式銷售。
圖森未來的重卡總共搭載了三個激光雷達(兩個16線,一個4線)與一個毫米波雷達,但其最主要獲取道路信息的裝置則是攝像頭,當車輛行駛時,車頭頂部的五個大型攝像頭會持續拍攝前方路況的視頻并進行實時處理,以為車輛的自動駕駛提供決策所需要的關鍵數據。
● ?無人駕駛離上市有多遠?
談到無人駕駛的市場化,人們最關注的一點就是價格了。據圖森未來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這套系統總成本在30~40萬人民幣,雖然看起來非常昂貴,但在無人駕駛尚未全面打開市場的當下,硬件采購很難獲得理想的價格,圖森未來的成本控制已經是相對非常便宜了,同行業好多企業的自動駕駛系統甚至高達上百萬。
剛才所提到的雷達中,只有毫米波雷達能夠做隱蔽式處理,即支持安裝在車輛覆蓋件內側,不會影響到車輛的尺寸與外觀,而激光雷達則介于體積以及工作特性等因素必須暴露在外面,不僅對車輛在申請公告時形成障211礙,同時這也是日后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時所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北京已開放44條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圖片來源于智能車聯)
當然,不管廠商制造的產品最終有多么完美,無人駕駛車輛想要正式在市場投放依舊需要法規的支持,而從這次會議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一些新的進展。據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的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已開放了44條允許測試自動駕駛車輛的道路,總計達123公里,涵蓋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園區主干道等多種道路交通環境。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自動駕駛汽車將能在更加多元化、更加開放的道路上安全行駛。(圖/文 王建鑫)
來源: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79035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