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業內陸續傳出造車新勢力進軍商用車市場的消息。在發布了消息以后,這些企業或許在忙著具體規劃落地生產的事,或許在公布信息之后又有新的項目計劃。在“全民造車”時代,對于新勢力想要涉足商用車生產這件事,商用車圈也出現了各種聲音。
曾經在乘用車領域上演的造車傳奇也正向商用車轉移,一大批來自物流企業、互聯網科技公司、零部件企業以及電商平臺都欲分食商用車市場這塊蛋糕。
有網友曾對造車新勢力作出如下評價:“開網店的馬云、做聊天的馬化騰、搞物流的劉強東、賣手機的雷軍,就連那個開學校的俞敏洪,都開始造車了。做了上百年汽車的奔馳、寶馬、福特,可能不會想到,未來它們真正的勁敵,卻是一群八竿子打不著關系的人。”雖然聽起來像是調侃,但認真推敲,這些造車新勢力的舉動是否被看好?它們的計劃是否會成為現實?這都是未知的謎。
?質疑派
沒有基礎的造車之路不會好 走未來存活不足5%
也不少業內人士對造車新勢力的舉動表示不看好。他們認為,不管是零部件企業還是物流企業、電商企業,造車新勢力的行業性質與整車制造是兩碼事,雖然跨界造車在乘用車領域案例比較多,但目前看來,其中不乏處于進展困難或已宣告失敗的例子,沒有任何基礎的造車新勢力造車之路不會好走。
甚者還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很多造車新勢力并不是在認真造車,而是在造勢。正如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告誡的,汽車工業發展不能盲目跟風,要結合自己的條件和現有基礎。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曾表示,做汽車產業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借投資汽車工業的名義變相撈錢。
“新造車的企業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沉淀,我認為成功幾率不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生產車輛不是只有錢就能辦成事兒的。如果這些新的造車企業沒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只是單純搞融資、炒概念,那么將一事無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杜芳慈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并不反對跨界投資,也不反對資本參與到一些熱門的行業和領域。前提是必須要對市場前景以及自身條件進行充分評估,而不是頭腦發熱。
“造車是在做實體,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縱然能夠進入,也很難生產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杜芳慈進一步說。
“造車新勢力未來能存活下來的將不超過10家。”上汽依維柯紅巖總經理樓建平此前也曾表示,一些造車新勢力未必都是在真心造車,也未必都能成功,大浪淘沙之后新生代表還能站在市場的有可能不到5%。
“新興領域的跨界生產無非是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對于跨界造車企業來講,沒有標準的生產線、先進的設備以及研發人才和技術經驗,造車如同天方夜譚,即便真的生產出來車,如何推向市場保障盈利也是個挑戰。”在中鐵物流有限公司副總裁高維志看來,如果一年沒有兩、三萬輛的銷量,那么造車前期所付出的成本與后期的收益將會失衡,這與造車新勢力的出發點是相違背的。
同樣,對市場的終端用戶來說,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什么背景下的造車新品牌,首先產品的質量問題要有保證。河北邢臺的貨車司機焦玉虎對此表示:“我們怎么相信它們生產的車輛好?這些造車新勢力如何能夠保證其產品的可靠性?在后期的維修保養、售后服務等環節規劃、布局好了嗎?”
?謹慎派
不要存僥幸心理 造車沒有那么簡單
“汽車制造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專業化程度極高的行業,需要深厚的工業基礎,對于缺乏制造背景的造車新勢力來說,它們憑什么進入汽車生產這個產業?與傳統車輛生產企業相比有什么優勢和機會?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在《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中,一家傳統車輛制造企業的技術人員表示,一輛普通車輛有上萬個汽車零部件,每個零部件之間的相互關系都要完美銜接,尤其是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核心零部件,如果沒有良好的匹配性,那么即便是相同的零部件也生產不出品質過關的車輛。更何況是在新領域零基礎的情況下去造車,這談何容易?
在該技術人員看來,生產一款車不是兒戲,不是隨便說說、拼拼湊湊就能成功下線,完善的生產設備、生產資質以及豐富的生產經驗、技術和規模是必備的條件之一。而且,一款傳統車輛的生產從立項到落地至少需要4~5年的時間,從時間成本來推斷也需要耐得住性子、經得起磨練,別總想著一口吃個胖子,存在僥幸心理。
“造車沒有那么簡單。”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電話采訪時,中國重汽集團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石建利表達了他對造車新勢力的看法。他表示,車輛的研發、生產是非常復雜的工程,其間涉及成千上萬個零部件的相互匹配和驗證,如果沒有廠房建設、產品規劃、技術、設備等具體內容落地,而只限于“紙上談兵”、“PPT造車”的話,最后推出產品也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支持派
歡迎“新鮮血液”注入 刺激傳統車企改進、創新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新事物的發展往往在質疑中渡過,有人支持也有人質疑,同樣造車新勢力也是如此。
“雖然對造車新勢力的前景并不看好,但對于它們的創新思想和理念我們不應反對。只要它們符合國家法規、政策標準,就不能限制其發展。”杜芳慈表示,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要持開放的心態歡迎更多的人進來,尤其是在創新方面,新勢力車企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注點放在用戶體驗和銷售渠道創新上,著重關心用戶的用車感受和服務,這將刺激傳統生產企業進行改進和創新。同時,隨著“新鮮血液”的注入,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傳統車企的危機感,或將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助推我國汽車工業進步。
“尤其是在用車感受和服務方面,這些造車新勢力將會更加注重我們的用車需求,進行車輛定制化生產,將我們的應用場景更多地融合在造車的過程中。”不少物流用戶表示,當前很多車輛生產企業對車型的設計制造,仍停留在傳統的拉貨工具范疇,其設計與制造也主要滿足載重、續駛里程、排放標準等市場需求。對終端用戶來說,他們更希望根據裝卸、搬運等特殊需求進行個性定制,生產更多用戶想要的車。
正如這些造車新勢力所言,傳統車企定制化不足,能夠滿足多場景運用的車輛很少。基于此,它們新的造車計劃,將充分圍繞市場、用戶的需求升級,從全新的角度來定義新車,打造更多場景化的車輛,開啟商用車市場新局面。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80249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網 ,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