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各大媒體的報道及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來看,我國鋰電池行業似乎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各大制造企業摩拳擦掌,準備乘著新能源汽車的”東風”大干一場,但證券時報作者在與一些企業的交流中發現,我們的”鋰”想之路并非坦途。
首先,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之前,鋰電池發展極有可能陷入搞生產一哄而上、最終需求慘淡的尷尬局面。眾所周知,我國新能源汽車目前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到底何時才能實現產能釋放尚是一個未知數。在這樣的背景下,單憑熱情和理念,根本不足以把這個產業真正做大做強。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果我國鋰電池產業進入高鐵式大躍進發展模式,其后果將非但不能推進節能減排,反而會造成產能閑置甚至是環境的破壞。
其次,國內鋰電池生產企業大都是小型的民營企業,從電解液的生產、正負極材料的生產到隔膜材料的生產,再到電源管理器件的生產,都有相對較大的技術壁壘,而目前來看,”各自為戰”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就導致了產業鏈條拉得過長,難以保證電池的質量、安全以及使用壽命。
再次,從廢物處理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鋰電池的電解液主要成分是六氟磷酸鋰,這種物質的處理和循環利用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它的污染性比干電池的污染性要高出若干倍,如果處理不好,將對地區的水源、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
最后,從技術創新、技術標準、人才結構以及資金投入上來看,我國很多電池生產企業跟國外企業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多氟多董事長李世江曾對作者坦言,雖然在國內,我們很多技術標準已經上升為國家標準,但是跟國際相比,我們還要用好幾年的時間去追趕,國內這方面的研發人才和研究經費實在太少了,未來之路還很漫長。
( 編輯/劉文林 )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李強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807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