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電動車今日獲悉,寶馬將于12月14日起正式在成都運營網約車業務,目前已經獲得了中國首張外資網約車牌照。寶馬中國公關部業已經發布聲明,確認其拿到成都天府新區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
據悉,寶馬出行服務有限公司作為寶馬集團全資子公司,于今年4月成立,注冊資本為 5000 萬元人民幣。今年11月,該公司獲得成都天府新區頒發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至此,寶馬成為第一家在華拿到網約車牌照的外資車企。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透露,初期將會在成都投入200輛寶馬5系轎車,包括燃油版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版,并且會為這些車輛配備專門的網約車司機。
寶馬對網約車市場一直抱著躍躍欲試的態度。2017年3月,寶馬集團年會上,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明確表示寶馬將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目前寶馬集團已擁有3000萬用戶(車主),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1億。”
進入網約車市場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選擇。在“車市寒冬”、“銷量不佳”,以及5G到來的大背景之下,車企們尤其是傳統車企布局共享出行被看作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的嘗試。
11月18日,上汽集團試運營網約車平臺“享道出行”,定位網約車中高端市場,采用“自營新能源車”提供服務;大眾汽車旗下出行公司“逸駕智能”亮相廣州,宣布將與本土出行企業合作,布局網約車、分時租賃出行市場;吉利有“曹操專車”,還與戴姆勒進一步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做高端專車;江淮汽車出資設立的“和行約車”網約車平臺;去年10月,長安汽車成立長安出行,正式布局共享出行領域,投放的車型都是長安新逸動EV200……
有觀點認為,“共享出行已成為車企輸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渠道”。
網約車市場確實存在供給缺口,但在行業內部,網約車不盈利是公開的秘密也可能是長久的宿命。但為何新玩家們還在前赴后繼地爭相進入?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出行市場規模達681億元人民幣,預計2018年市場交易規模將增至2678億元,2022年將達5036億元人民幣。
另據交通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網絡預約出租車用戶規模達2.25億。與此相對的,只有10萬名持證上崗的網約車司機。面對廣闊的網約車市場、龐大的用戶需求,各路玩家都想分一杯羹。
即便如此,這份“羹”并不容易“吃到嘴里”。
從自身來看,傳統車企入局網約車市場有著先天的優勢,如充足的資金和強大的產銷能力,能夠保重充分供給,且能夠有效盤活車輛存量資源。然而,對于這些新入局的玩家來說,網約車的生意并不好做。
無論是早先入局的滴滴還是后入局的美團,二者的網約車業務都仍處于虧損狀態。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所推出的補貼政策讓二者一度陷入“燒錢”的困局。對于新玩家來說,這樣的難題仍舊存在。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宗巍也認為,未來移動出行領域需要三種核心能力:一是實時獲取海量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據未來出行需求打造適宜出行的工具的能力;三是圍繞出行的整體運營能力。
不耽如此,據交通部統計,中國已有100多家網約車平臺在部分城市獲得運營許可。網約車市場今后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從大的市場環境看,網約車市場確實也需要更多的玩家來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給用戶更多元化的選擇
如今寶馬也推出了網約車服務,并以“RechNow即時出行”命名,顯然預示它在分羹國內網約車市場方面,已經邁出了實質的一步。事實上,寶馬在做網約車之前,已經在中國展開分時租賃的業務。
寶馬集團今年提出的“2+4戰略布局”中表明要加速共享化的布局,寶馬集團表示此番拿下首張外資網約車牌照,也進一步印證了寶馬集團在中國堅定實施面向未來的“A.C.E.S.戰略”。
來源: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8196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