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11日,一年一度的科技盛會CES國際消費電子展在拉斯維加斯舉辦。近兩年,隨著自動駕駛、電氣化、人工智能、創新交互方式等新技術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加入到展示行列,甚至全球各大汽車供應商及技術提供商亦紛至沓來,加入到汽車發展領域,CES儼然已經成為汽車行業展示最新車型和未來技術的重要平臺。
傳統車企聚焦先進電子技術
以奧迪、日產為代表的實力車企主要聚焦于先進電子技術和智能化領域的創新研究。尤其是日產公司在未來智能出行方面將展出最新技術,更是日產汽車利用自身強大豐富的技術能力,將創新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付諸實踐的良好體現。另外,隨著智能汽車的興起,“智能座艙”概念也成為汽車行業新寵,在本屆CES展上,豐田和中國一汽將分別帶來各自的產品,即ACES和“旗境”智能艙,分別是基于情感感知系統和人體感官感覺出發,全力打造全新駕乘體驗。
廠商 | 應用領域 | 技術解析 |
奧迪 | 沉浸式車載娛樂系統 | 奧迪的沉浸式車載娛樂系統,將完全顛覆現有技術的車載系統。其中公路模式將在駕駛過程中為用戶提供娛樂功能,而旅途模式則是在車輛停止時使用。簡單來說,就是在車輛靜止的情況下,用戶可以通過這款車載系統觀看當前電影以及流媒體內容,以達到影院式體驗。 |
日產 | 未來智能出行技術 | 日產的這項技術是利用大腦解碼技術來預測駕駛員行為,并檢測駕駛時的不適感。能夠將駕駛者的反應更加快速地傳達給車輛,使車輛根據駕駛情況的變化不斷做出相應的調整,讓駕駛過程變得更有趣。 |
豐田 | 自動駕駛概念艙 | 一款概念艙是ACES(主動參與舒適空間),設計用于配備了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由于不用于完全自動駕駛車輛,因此駕駛艙仍然配備了方向盤。此外,該概念艙還配備了儀表組,投影在儀表板上,當然還有非常傳統的信息娛樂系統、攝像機側鏡以及前排座椅的兩個“非固定”的控制器。ACES也配備了情感感知系統,可以了解乘客當前心情,并通過乘客心情調整環境照明系統并釋放香味,幫助乘客在感到壓力時讓自己平靜下來。 另一概念艙Moox(結合單詞移動Mobile和盒子Box)。該概念艙專為完全自動駕駛車輛設計,類似于車輪上的箱子。有關此概念艙,豐田沒有提供很多信息,但是表示其“旨在通過靈活的座椅安排和一系列必要的功能,支持商業和娛樂等各種類型的不同服務。” |
雙向無線V2G能源管理系統 | 本田的V2G解決方案利用WiTricity的DRIVE 11無線充電平臺,在汽車和電網之間創造了無縫高效的雙向能量流。憑借DRIVE 11和本田的V2G技術,汽車可以停在無線充電地墊上,電力就可從電網流向汽車為電池充電,或者電力可從汽車流向電網以滿足高峰時段的用電需求。 | |
實時情緒識別技術 | 該系統通過無聲的“情感感受”,實現駕駛員與車輛的持續交流,從而為駕駛員提供一個實時優化的、實時以人類感知為本的空間,創造了一個互動式未來車內空間。 | |
中國一汽 | “旗境”智能艙 | “旗境”智能艙以人體感官的“五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知覺)為切入點,以相應的技術為體驗者帶來多維式的出行體驗。 |
零部件供應商聚焦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應用
與大多數零部件企業不同,德國零部件企業(博世和大陸集團)主要展示自己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出行方面的最新技術。博世表示,為跟上大陸集團和采埃孚公司的腳步,博世公司也在生產自動駕駛接駁車,預計這種全新的車輛類別可提供更好的機動性,穿梭在城市運送貨物或人,預估這類接駁班車于全球道路上行駛,最快在2020年可望達到100萬輛級別,到2025年將成長至250萬輛。
廠商 | 應用領域 | 技術解析 |
博世 | 自動駕駛接駁班車 | 它是可供四人乘坐的共享巴士,內置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由于集成了電動車動力總成系統、360°環繞傳感器、互聯管理和車載電腦等多種創新技術,此巴士能夠幫助用戶預訂車輛,與其他乘客共享出行并支付車費。同時,憑借一整套互聯生態系統,博世還將為巴士車隊運營商提供充電、維修、車輛保養、路線規劃、后勤保障等服務。 |
大陸 | 智能出行感應 | 大陸集團將展出智能交叉路口(Intelligent Intersection)試點,它利用傳感器組、強大的傳感器融合算法,可生成全面的環境模型和專用短程通信(DSRC),做到交叉路口行人、騎車者、路燈與網聯車輛之間的信息傳遞。該解決方案可以警告迎面而來的駕駛員,有其視線之外的行人經過。其數據還可以用于控制交通信號燈的變化,簡化交通,降低排放以及減少發動機空轉時間。 |
偉世通 | 座艙集成顯示器 | 座艙集成顯示器——DriveCore?平臺和SmartCore?平臺作為汽車全新架構的一部分,協同運行,實現自動駕駛。 在偉世通最新款增強現實抬頭顯示和儀表盤技術引導下,駕駛員將在偉世通自動駕駛測試車座艙內體驗一段旅程,駛過一系列典型路況場景。駕駛員收到提示信息后,馬上切換成L3自動駕駛功能,雙手脫離方向盤。偉世通系統將執行自動變道、車道保持等L3自動駕駛操控,駕駛員則可以使用娛樂系統等非駕駛功能。 |
電裝 | MaaS車聯網技術 | 包括將各種車輛信息一元化管理及共享的數字孿生云技術、將車輛與網絡云連接的車載邊緣計算機、防止車輛軟件和數據遭到篡改的區塊鏈技術等,電裝將這些智慧技術都裝進了炫酷的實體模型車,參觀者可以親自體驗乘車人自動認證、應對各種駕駛場景的功能拓展、根據車輛管理權限進行自動貨物派送等未來移動社會的先進服務。 |
現代摩比斯 | 虛擬空間觸控技術 | 通過該技術,駕駛員無需觸摸導航或音頻系統即可進行控制,例如在空中用手指做出“按下”的姿勢,就可以在完全自動駕駛模式下觀看電影、選擇其他電影或是調節音量。 |
科技公司聚焦環境感知技術和云計算
百度已經成為自動駕駛汽車領域軍備競賽的“黑馬”,為了趕超美國的領先者,并在中國新興市場贏得優勢,百度采取了一種新穎的方式研發自動駕駛軟件,百度于2017年4月啟動了Apollo計劃,旨在通過整個汽車行業的合作,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本屆展會上,百度將公布智能駕駛系統Apollo的3.5版本,此次Apollo的版本更新將讓這一自動駕駛系統更加強大和智能。
伴隨汽車智能網聯的發展趨勢,激光雷達撬動千億級自動駕駛市場的機會正悄然而至。近兩年,整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紛紛采取行動,不惜斥巨資布局激光雷達領域。在本屆展會上,國內創新企業速騰聚創、禾賽科技等紛紛發布新品,大部分場景應用達到L3級別以上,探測范圍更廣、更遠;探測精度更高,可確保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安全性。
廠商 | 應用領域 | 技術解析 |
Velodyne | 激光雷達 | Velodyne Alpha Puck是一款專為自動駕駛量身定制的激光雷達產品,旨在為車輛高速行駛的行車安全提供輔助。該產品適用于4~5級自動駕駛車輛,該款傳感器生成極好的圖像畫質,提供超高清分辨率數據組,可確保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安全性。 Velodyne Velarray激光雷達可延長制動距離,提升安全性。該款產品可實現激光雷達與車輛的無縫式設備整合,該款緊湊型傳感器所生成的方向圖十分細膩,白天和黑夜均適用。該款緊湊型傳感器可安裝于車頂弧線、保險杠內及風擋后方。 |
百度 | Apollo3.5平臺 | Apollo3.5版本可以實現包括市中心和住宅場景在內的復雜城市道路無人駕駛,更智能、更強大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可以在多個應用場景實現全面覆蓋。 |
速騰聚創 | 激光雷達 | 全面升級后的MEMS固態激光雷達RS-LiDAR-M1,與第一代產品相比,M1的的水平視場角提升了近100%,達到120°,可滿足L3~L5級別的自動駕駛需求。同時,M1的探測距離已達到200m,也能夠分辨欄桿柵欄等細小物體。 |
禾賽科技 | 激光雷達 | 這是一款具有動態調整功能的智能激光雷達,能夠在-40℃到120℃的溫度內長期使用,其垂直FOV可以實現5°到20°動態可調,可適應Local和高速兩種不同場景。同時,其線數分布具有均勻分布和中心加密兩種模式,在加密模式下,中心處可以實現0.035°(5Hz刷新率下)和0.07°(10Hz刷新率下)的垂直視場分辨率。此外,PandarGT 3.0還具有抗干擾能力,能夠保證在多臺激光雷達同時工作的狀態下,不受其他激光雷達的干擾。 |
北醒光子 | 激光雷達 | 該款產品名為LiDAR Benewake Horn(角龍),其探測距離將達到350m,應用場景為L4級以上的自動駕駛車輛。 |
地平線 | 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 | 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基于地平線BPU2.0處理器架構(伯努利架構),利用地平線AI加速IP最大化了嵌入式AI計算性能,能夠為L3和L4級別自動駕駛提供高性能的解決方案。 |
在科技推動下,智能網聯汽車會加速產業化
目前,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很多車企、供應商和科技公司都在向智能化、網聯化靠攏,不斷地滿足消費者的各種各樣個性化的需求。從本屆科技盛會,可以看出智能駕駛是未來汽車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自動駕駛、數字化移動出行、智能交互等都將依托于汽車實現,如:駕駛艙演示和概念車、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自動駕駛接駁班車等向汽車相關領域和整個世界展示汽車的智能和科技,正如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一樣,隨著傳統汽車逐漸讓位于智能汽車,這些變革將給汽車行業和人們的用車方式帶來快速及翻天覆地的變化。
CES被視為全球電子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對今后的產業發展方向頗具預示作用。正如不久前工信部發布的《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新車駕駛輔助系統(L2)搭載率達到30%以上,聯網車載信息服務終端的新車裝配率達到60%以上,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的趨勢愈發明確。
來源: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85736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