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想要紓困是否需要一場徹底的汽車產業理念變革?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要打破企業間技術門派的界限。
媒體報道,世界兩大汽車制造商德國寶馬汽車與日本豐田汽車日前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這兩個競爭對手準備通過”互惠式”技術合作,其中寶馬將向豐田提供柴油系列發動機,雙方還將在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技術的基礎研發領域在全球汽車市場展開合作。
在中國汽車市場還在尋求新能源汽車產業方向時,跨國車企則打破了技術壁壘,不再通過并購重組,而是加強與對手的技術合作來參與競爭。
盡管雙方的合作看似比較單薄,但是從目前來看,豐田通過技術開放換得了市場,寶馬則從豐田那兒降低鋰離子電池的研發成本,形成了一舉兩得的互惠關系。
在跨國企業間,新能源技術分享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其中,戴姆勒和比亞迪之間的合資合作;寶馬與PSA集團合作等,都是加強技術合作的方式,取長補短,達到鞏固自身地位、保持市場領先的目的。通過取長補短推進自身技術進步,無疑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途徑之一。
結盟共享的好處首先是可以將開發成本降下來,從而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贏得更大的話語權。而通過技術互補,也會提升技術話語權,推動標準化的盡快實施。
與歐美品牌在新能源產業化的引吭高歌相比,國內自主品牌近年來失聲不少。從”T10”峰會到各地的新能源產業聯盟,真正能形成的技術合作并不多,很少有人將新能源技術拿出來共享。畢竟在國內企業看來,新能源技術是未來的核心技術,如果拿出來共享,很可能會傷及自身的看家本事。
正如某位汽車企業老總所言,現在國內企業各自為政,連一個四速的變速器都設計不出來,這確實值得深思。
現在看來,新能源汽車在現行的體制下如果想產業化,還真不容易。開發一款新能源汽車,靠足夠大型的電池組發動汽車成本費用肯定不低。無論從經濟效率角度而言,還是著眼于更為長遠的目標考慮,中國企業做強做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還真要拿出打破門派界限的勇氣才行。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983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