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老師,車企的上牌量和銷量有什么不一樣?”“鄧老師,為什么上牌量和銷量會有這么大差距呢?”“乘聯會和中汽協的數據有什么區別?”……每個月在發布《一電排行榜》相關文章之后,我的郵箱總會收到一些讀者關于數據方面的疑惑。
今年6月,小鵬和威馬曾先后發出過兩張圖,內容都是說自己是1-5月新勢力的累計銷量冠軍。
這讓原本就云里霧里的讀者更加疑惑,也讓我的郵箱收到了更多郵件……不僅如此,就連第一電動的小伙伴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這讓我意識到不做汽車數據研究分析的大多數人,對于這些概念的認識確實比較模糊,因此我決定寫一期《一電百科》,好好聊聊數據的那些事兒。(絕對不是因為已經厭煩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這篇文章??)
中汽協:官方認證的統計機構
為何會出現兩個冠軍?主要原因在于小鵬和威馬選擇了不同數據作為衡量標準,而這兩個數據也是經常被大眾混淆的銷量和上險量。
銷量的主要數據來源目前有兩個,其中之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中汽協。
中汽協是2002年被國家經貿委和統計局聯合授予執行汽車行業統計職能的單位。中汽協每月都會發布國產汽車產銷統計,數據都是由汽車生產廠家上報。中汽協會發給各家車企報表,該報表是依據國家統計局工業報表制度制定,屬于工業統計,也就是說是生產領域的統計。
根據工業統計的原理,車企生產的新車,只要賣給經銷商,就算完成了銷量,因此,在中汽協的統計口徑里,汽車銷量是批發給經銷商的數據,而不是賣給終端消費者的銷量。
乘聯會:來自民間的人氣統計機構
另一家也會每月公布車企銷量且在業界聲量更大一些的組織就是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
根據其網站介紹,乘聯會成立與1994年,由上海大眾、神龍汽車等七家轎車生產廠家發起,原名全國轎車市場信息聯誼會,后更名為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
相較于擁有官方認證的中汽協,乘聯會更像一個民間組織,它不具備汽車統計資質,沒有國家賦予的行業統計和發布職能,僅僅是汽車企業之間的一個信息交流平臺。但由于其發布時間都搶先在中汽協之前,同時發布的內容更有利于媒體解讀和傳播,因此乘聯會的影響力就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由于乘聯會的數據同樣是由車企自己上報,同時不像給中汽協上報數據時需經有關部門核對,要負法律責任,外界對于乘聯會的印象是隨意性更大,數據的水分也更大。
目前乘聯會每月發布的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中有兩個銷量數據,分別是綜合銷量和批發銷量,根據官方注解,這兩個銷量分別是零售銷量和批發銷量。
按理來說,零售銷量比批發銷量能更好的反映車企真實銷量水平,但由于該數據依然來自企業自報,且上報的終端銷量多來源于4S店,部分4S店為了自身利益也會上報虛假終端銷量。
業界認為,真實的數據,應當由第三方發布提供,中汽協、乘聯會的數據完全依賴想要聽別人家真話,自己卻不想說真話的企業自報,弊端不言自明。
那目前究竟有怎樣的第三方數據能較真實地反應車市呢?
那就是威馬提到的上險量。
上牌量:一直未公布的第三方數據
在說上險量之前,我們先說一個與之對應的概念——上牌量。
消費者在買到汽車后,首先要繳納車輛購置稅和交強險,然后到交管部門辦理牌照才能上路行駛。稅務部門、保險部門和交管部門掌握的汽車納稅、上險數據和上牌數據,就是汽車終端銷售數據。
但多年來,公安部掌握的上牌量一直只售不公開且價格不菲,外界一直呼吁公安部公開上牌數據,但都未果。后來雖迫于壓力停止數據銷售,但時至今日,這一數據始終未對外界公布。
其實早在2010年5月,除了中汽協和乘聯會以外,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汽中心)也開始發布月度產銷數據。
中汽中心是中國唯一的汽車行業技術歸口單位和國家政府主管部門的技術支撐機構,每一輛新車下線,企業生產線便會實時自動打印一張機動車出廠合格證,相關信息也會立即同步到中汽中心數據資源中心。新車上牌時,各地車管所都要與中汽中心核對發動機臺架上的車輛識別碼和汽車出廠合格證編號,每上牌一輛新車,中汽中心車輛識別碼數據庫就會自動核銷掉一個。
當時許多業內人士認為,這個銷量數據基本與上牌量無異。但中汽中心的數據也存在短板,比如各地車管所給新車上牌后都自動核銷了車輛識別碼,中汽中心無法知道是哪個地方的車管所發過來的信息,因此不能做區域銷量的統計,還有廠家為了銷售方便更改合格證,出現一車多證、農村地區有些自用車不上牌、出口汽車沒有合格證等等情況。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沒過幾個月,中汽中心就宣布停止發布產銷數據,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計算機系統升級,無法形成統計數據,同時,每個月對外發布汽車產銷數據的人力、物力投入較大。但業界普遍認為是由于中汽中心動了別人的奶酪,迫于壓力不得不暫停業務。
上險量:更接近終端用戶數據
之后中汽中心數據中心便與保險部門合作,利用汽車交強險數據,得出了第三方汽車終端銷量數據,也就是上險量。
根據國家法律規定,交強險屬于法律強制險,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都應依法定程序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在《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更是把交強險作為申領機動車號牌、行駛證的必須條件,不交險,不上道。因此上險量數據實際上就等同于上牌量數據。
但由于中汽中心不具備汽車統計職能,為了避免紛爭,中汽中心的數據不對外公布,只供車企內部參考。
如何看待銷量和上險量
其實對于銷量,不必直接貼上“虛假”的標簽,正常情況下,中汽協和乘聯會發的數據基本準確,從中也能對每月的汽車市場有一個大概認識。同時將銷量和上險量對比起來研究,往往能得出廠家以至車型更真實的銷量情況,一般情況下當銷量遠遠大于上牌量時,基本可以判斷這家車企注了水。
比如根據乘聯會數據華泰汽車在2018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5.2萬輛,但2018年的上險數據僅僅不到900輛,其中水有多深可自行體會。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還發現,早在2011年,華泰就發生過因數據造假被中汽協統計“清零”事件。看來過了這么多年,這家車企依然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產品打磨上。
其實在銷量和上險量的統計口徑上做文章,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除了增添疑問之外并沒有什么益處。中國作為一個汽車生產銷售大國,卻始終沒有一個公開公正的第三方數據向行業以及大眾來真實地反應這個市場,這一點著實有些尷尬。什么時候汽車行業和普通消費者能不花太大代價就能準確了解和把握市場發展和需求,讓決策更加有據可循,將會是推動汽車行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鄧婭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uju/96465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