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難題和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為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電池安全是電動汽車、儲能系統、消費類電子產品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應對電池安全這一全球重大挑戰,推動電池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美國能源部(DOE)和德國科學教育部(BMBF)及相關國際知名學者發起了國際電池安全研討會(International Battery Safety Workshop,IBSW),并相繼于2015年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2017年在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電池安全研討會(IBSW)。2019年10月7日,第三屆國際電池安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由清華大學電池安全實驗室主辦,會議主題是“為電動汽車制造更安全的高比能電池”。
會議活動內容包括閉門會、主題大會、兩個主題峰會和參觀清華大學電池安全實驗室。與會各方共同討論了電池熱失控機-電-熱誘因及防控方法、電池熱失控發生機理與抑制方法、電池燃燒爆炸特性及火災安全、電池系統熱失控蔓延與熱管理、電池析鋰與快充安全、固態電池安全性問題等六方面的內容。
10月8日的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團隊在全球率先對大容量動力電池進行了ARC試驗,發現了電池熱失控的三個特征溫度和發生機理,并介紹了熱失控和熱蔓延的控制研究進展。
愛達荷國家實驗室Boryann Liaw教授介紹了鋰電池安全失效模式分析。
烏爾姆大學Juergen Garche教授介紹了鋰電池老化問題的機理以及老化帶來的安全性問題。
馬里蘭大學Michael Pecht教授重點介紹了UL 1642,新的安全測試對企業研發高安全電池發揮了顯著的指導作用。
密歇根大學的Anna G. Stefanopoulou介紹了高置信度老化診斷中的膨脹、析鋰保護和熱失控檢測等相關內容。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Won II Cho介紹了韓國儲能系統(ESS)發生火災的教訓,主要是管理不善、電池失效等原因。
美國Celgard公司John Zhang介紹關于電池燃燒時正負極的反應。
美國太空總署Eric Darcy介紹了NASA在金屬化塑料電流收集器方面的研究進展。
電池專家Klaus Brandt介紹了充電電池的鋰金屬正極安全研究進展。
會議匯集了學術界、電池和汽車行業等在電池安全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參會人員包括8個國家400多人,主要嘉賓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和韓國等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重慶工商大學、武漢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德國烏爾姆大學、德國費勞恩霍夫化學技術研究院、德國明斯特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美國太公總署NASA、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太陽能與氫能研究中心、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北汽新能源、中國一汽集團、蔚來汽車、中船重工、長安汽車、煙臺創衛、哲弗智能系統、美國Celgard公司、法國ESI集團、日本大金工業株式會社。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鳴幽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zhanhui/100462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