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化石資源日趨枯竭和環境問題、氣候問題的凸顯,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在成為能源發展的主旋律。國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15%,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降低40-45%。同時,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正在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
江西有一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多元、低碳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利于增加能源供應、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有利于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是實現江西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必然選擇。
本規劃依據《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江西省”十二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等有關發展規劃編制,用于指導”十二五”期間江西新能源應用產業發展。
本規劃的規劃期為2011-2015年,部分指標展望到2020年。
本規劃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統稱為”新能源”,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
一、資源潛力
江西具有一定的新能源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江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可開發總量折合約3264.4萬噸標準煤/年。隨著資源勘察的深入及技術進步,還有較大提升潛力。
(一)水能。
江西水能資源豐富,全省理論蘊藏量684.56萬千瓦,約占全國水能理論蘊藏量1%,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577.97萬千瓦,年發電量197.6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692萬噸。江西水力資源的分布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中小電站幾乎遍布全省各地。按水系劃分,贛江流域技術可開發電量占全省的58.7%,其次是信江、修河、撫河和饒河,分別占12.2%,11.7%,6.8%和4.4%,其它河流占6.1%。
(二)風能。
根據2006年編制的《江西省風能資源評價》,結合近年來高山風電場踏勘情況,全省風能資源總儲量約為6000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約310萬千瓦,年發電量62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186萬噸。省內風能資源主要富集于鄱陽湖區域,技術可開發量約210萬千瓦。尤其是鄱陽湖北部區域,從湖口到永修的松門山、吉山約70公里長的湖面兩側以及湖中部分島嶼、廬山山地、鄱陽湖湖道淺灘,均可以安裝風機。高山風電場技術可開發量約100萬千瓦(暫估)。武夷山、幕阜山、九嶺山、武功山、贛南山區等的風能資源都具有開發潛力。
(三)太陽能。
江西年太陽能總輻射在1113千瓦時/平方米(崇義)-1316千瓦時/平方米(石城)之間,全省平均為1238千瓦時/平方米,在全國處于中下水平(全國各地的太陽能輻射總量為928-2333千瓦時/平方米),屬于太陽能資源可利用區。每年太陽能輻射到江西面積上的能量折合標準煤252.7億噸。現有技術條件下,太陽能年總利用可達標準煤950萬噸,其中,太陽能熱利用5000萬平方米,折合標準煤600萬噸,太陽能發電裝機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350萬噸。從太陽能開發的經濟性看,江西熱利用具有優勢,可積極開發利用。鄱陽湖東北部和贛州東北部地區,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在1300千瓦時/平方米以上,是江西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具備建設獨立并網型光伏發電站的潛力。
(四)生物質能。
江西全年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十分有利于農林作物生長,是我國糧食、油料主產區,也是生物質能蘊藏較豐富的省份,年可利用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
能源作物主要包括木薯、油菜、甘薯、馬鈴薯、甘蔗、玉米和甜高粱等。全省種植面積達953萬畝,其中可用于提煉乙醇的能源作物面積有253萬畝,可年產燃料乙醇72.3萬噸,折合標準煤74.1萬噸。
能源林木主要包括光皮樹、東京野茉莉、油桐、黃連木、烏桕、刺槐、無患子、省沽油等。全省有各類能源林基地1180萬畝,其中可用于制造生物柴油的能源林木達120萬畝,年產生物柴油60萬噸,折合標準煤85.8萬噸。
農林剩余物主要包括秸稈、谷殼、木材剩余物等。根據2009年《江西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江西每年秸稈總量有2080萬噸,綜合考慮還田、飼料和工業等多種用途后,剩余物約790萬噸,折合標準煤395萬噸。每年糧食產量約1900萬噸,其中谷殼剩余物為475萬噸,折合標準煤237.5萬噸。全省林業”三剩物”約600萬噸,折合標準煤342.6萬噸。以上合計折合標煤975.1萬噸。
沼氣資源:沼氣發酵原料豐富,適宜建設沼氣池的農戶達350萬戶,家庭沼氣池年產沼氣可達13.5億立方米;全省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出欄生豬當量為1500萬頭,年產糞便1000萬噸,可產沼氣5億立方米;全省污水排放總量為15.52億噸,可年產生沼氣2億立方米。以上合計折合標準煤146萬噸。
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垃圾估算,2010年全省生活垃圾達1600萬噸(實際收集量取決于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建設),如果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既可填埋產生沼氣發電,也可直接垃圾焚燒發電。可折合標準煤114萬噸。
(五)地熱資源。
江西地處環太平洋地熱帶東南地區的西北緣,是我國地熱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已勘察的地熱資源中以中低溫為主,適用于工業加熱、建筑取暖、保健療養和種植養殖等。省內有地熱溫泉100多處,年熱水流量為2177萬立方米,折合標準煤為10.4萬噸。全省溫泉分布呈南多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贛州市溫泉點占全省總數的50%以上。
二、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江西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水電開發利用程度位居全國前列,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以光伏為代表的技術裝備能力不斷提高,新能源產業體系初具雛形。至2010年末,全省新能源利用總量折合標準煤365.105萬噸,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5.7%。
1.水電
水電建設有序推進。石虎塘、峽江等大中型水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一批中小水電項目陸續投產發電。截至2010年末,全省500千瓦以上水電裝機容量達3885兆瓦,占技術可開發總量的67.2%,年發電量97.12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291.36萬噸,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4.5%。在江西五大水系中,開發利用程度高低排序依次為修河、信江、饒河、贛江、撫河,開發利用比例分別為89.6%、69.1%、61.4%、54.2%、49.3%。
2.風電
風電開發實現了良好起步。截至2010年底,相繼建成了磯山湖3萬千瓦、長嶺3.45萬千瓦、大嶺1.95萬千瓦三個風電項目,風電總裝機容量達8.4萬千瓦,全年發電1.45億千瓦時,折合標準煤4.35萬噸;并已開工建設了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老爺廟風電項目,風電開發走在中部省份前列。
3.太陽能
太陽能以熱利用為主,光伏發電開始起步。江西的太陽能熱利用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利用面積已達48.3萬平方米,折合標準煤5.8萬噸,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0.1%。光伏發電方面,截至2010年底已有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0.2萬千瓦等項目投產。全省光伏發電投產容量為0.23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50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0.1萬噸。
4.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生物質能利用折合標準煤65.35萬噸,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1%左右。在生物質直燃發電方面,已建成鄱陽凱迪1.2萬千瓦、萬載凱迪1.2萬千瓦、吉安金佳谷物0.6萬千瓦生物質電廠,吉安凱迪1.2萬千瓦、贛縣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項目正在建設中。
在垃圾開發利用方面,南昌麥園0.28萬千瓦垃圾處理場填埋發電項目已經投產,南昌泉嶺2.4萬千瓦、都昌0.9萬千瓦項目已核準并將開工建設,江西圣牛米業0.2萬千瓦生物質氣化發電項目、鄱陽0.9萬千瓦垃圾焚燒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在沼氣開發利用方面,全省已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52.3萬戶,建成小型沼氣工程2400處、大中型沼氣工程1019處。利用工業廢液生產沼氣發電的贛縣譜賽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0.2萬千瓦和江西原生源化工有限公司1.5萬千瓦酒精廢液沼氣發電項目正在建設當中。
在生物質秸稈能源利用方面,會昌珠蘭秸稈沼氣集中供氣219萬立方米、新余市生物秸稈氣化供氣43.8萬立方米項目正在建設中。在生物液態燃料方面,南豐10萬噸生物柴油項目正在建設;東鄉10萬噸乙醇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已種植木薯10萬畝,年產木薯20萬噸。
5.地熱能
地熱資源利用方式呈現多元化。江西地熱能的主要利用方式為溫泉、淺層地熱采暖和制冷。截至2010年末,已建成九江星子溫泉、宜春溫湯溫泉等大型溫泉利用項目,全省淺層地熱使用面積達25萬平方米。
6.技術裝備業
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裝備業得到迅猛發展。近年來,江西光伏產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已形成了新余、南昌、九江、上饒等重要光伏產業基地,培育了賽維LDK等國際知名的光伏企業,基本建立了從”硅料、鑄錠、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及應用”和配套輔助產品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擁有了對外合作的有效途徑和一批關鍵人才,在國內已具有較明顯的規模優勢和較強市場競爭力。2010年,全省硅片生產能力達到385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2500兆瓦;硅料產能1.3萬噸,產量7000噸。
江西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依托本省豐富優質的稀土資源,生產先進的永磁直驅型風機,已具備批量生產1.5兆瓦與2.0兆瓦直驅風電機組能力。江西鋰礦資源豐富,僅宜春市探明的可開采氧化鋰儲量為110萬噸,占全國的31%、世界的12%。目前,宜春、上饒等地的鋰電產業發展迅速,同時也帶動了江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一批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項目在建。
(二)存在問題。
江西新能源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總體來看,新能源產業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新能源資源有限。水能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僅577.97萬千瓦,且開發程度已經較高;風能技術可開發量310萬千瓦,僅占全國風能技術可開發量27.5億千瓦的0.11%;太陽能年地表吸收熱能252.7億噸,占全國年地表吸收熱能的1.49%;生物質能年可利用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占全國生物質能年可利用量2.8億噸標準煤的4.98%,但限于收集運輸體系和技術條件,當前暫難以充分利用。受資源和當前技術條件限制,江西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近期難以大幅度提高。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江西新能源產業雖然在部分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但整體上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健全,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技術研發機構不多,研發和技術集成仍主要依靠省外支持。
三是新能源產業發展機制仍待完善。政策體系方面,尚未出臺《可再生能源法》實施條例,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扶持政策仍不系統;服務體系方面,缺乏新能源產業專門的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地方技術標準體系不盡完善;配套設施方面,新能源接入電網仍存在一定障礙,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體系仍待進一步發展等。
(三)面臨形勢。
當前,江西新能源發展面臨如下形勢:
1.全球新能源革命帶來重大歷史機遇。技術經濟條件是制約新能源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除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存在開發利用成本高、技術不夠成熟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全球新能源技術的突飛猛進和規模化生產的效益,新能源的開發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例如,根據國家能源局預測,到2020年光伏發電成本達到和常規電力相當,這就使新能源規模化發展成為可能。
2.國家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統一部署。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是能源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國家將以能源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的約束性指標,國家領導人對國際社會作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的莊嚴承諾。下一步,國家還將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指標具體落實到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并進行考核。這就要求江西緊跟國家部署,大力發展新能源。
3.江西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從江西能源形勢看,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必經之路。一是保障能源供應的迫切要求。江西能源資源匱乏,可以用”缺煤、少水電、無油氣”概括,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本省能源生產早已不能滿足需要,當前2/3左右的煤炭需要從省外調入,運距遠達上千公里,不僅成本高,而且能源安全極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威脅。二是保護環境的必然選擇。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對江西能源行業的生態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西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比例約為70%,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對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加快新能源產業化進程,將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江西發展新興能源產業的戰略選擇。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地區跨越發展,必須依靠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才能得以實現。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新能源等七個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提出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將陸續出臺。我省要實現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的目標,就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推進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國家加快新能源發展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以資源為基礎,以政策為保障,以項目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方向,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增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能源發展和用能方式轉變,優化能源結構,培育戰略支撐產業,保障能源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新能源產業門類多,涉及面廣,要從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不貪大求洋,不面面俱到,應有所側重,在有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的重點領域培育形成較強的產業競爭力。
2.市場引導、政府激勵。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新能源產業,形成政策推動、需求拉動、市場驅動的合力,促進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
3.示范試點,整體提升。新能源產業技術路線多,更新換代快,對于其中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好的新能源項目要堅定不移加快發展;對于一些爭議大的或處于技術轉型期的新能源項目,切忌一哄而上,要做好示范試點,發揮先導作用,帶動新能源應用和產業發展,實現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4.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新能源產業是個復雜的體系,必須按照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來實施,要打破地域和行業分割,總體規劃設計、分類分步實施,各有關部門和地方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促進新能源有序、協調發展。
(三)總體目標。
初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產業發展機制,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全面提升,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取得良好成效,新配套設施形成一定規模;積極參與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核心企業;科技研發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行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四、發展重點與布局
”十二五”期間,江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應緊密圍繞總體目標,在”十一五”發展的基礎上統籌規劃,明確重點,科學布局,有序發展。
(一)開發利用重點和布局。
1.水電
積極有序地開發水電。”十二五”期間,在做好移民安置、生態保護前提下,重點建設峽江、石虎塘、井岡山、龍頭山、永太等大中型水電站,同時加快對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信江、撫河、遂川江北支等流域中小水電開發。到2015年和2020年,水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497萬千瓦和570萬千瓦(不含抽水蓄能項目容量)。
峽江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吉安市峽江縣境內,以防洪、發電為主,兼有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規劃裝機36萬千瓦,年發電量11.42億千瓦時,年均利用小時數為3172小時。峽江水利工程具有年調節能力,靜態總投資約66.97億元。
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位于泰和縣城萬合鎮石虎塘自然村附近,是以航運為主、結合發電,兼顧其他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總庫容7.43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5.27億千瓦時,通航設施建設標準為內河Ⅲ級。工程總投資23.7億元。
井岡山水電站,壩址位于贛江干流中游萬安縣窯頭鎮境內,控制流域面積40481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68米,相應庫容2.27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13.8萬千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5.11億千瓦時。總投資19.6億元。
豐城龍頭山水電站,壩址位于贛江下流豐城市境內,總裝機容量約23萬千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8.9億千瓦時,投資25億元。
永太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位于贛江干流中段新干縣與樟樹市交界的永泰鎮境內,是一座以航運為主,結合發電,兼顧其他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工程正常蓄水位33米,總裝機容量12.6萬千瓦,建成后年平均發電量5.6億千瓦時。項目靜態總投資20億元。
小水電開發計劃:重點開發信江鉛山河流域56.4兆瓦、撫河干流96.3兆瓦、禾水流域23.4兆瓦、遂川江北支流域73兆瓦等水電項目等。
2.風能
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充分利用江西在中部地區的風能資源優勢,以鄱陽湖陸地以及部分高山風資源較好區域為重點,建設一批風電場,適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同時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按照國家部署,結合江西實際,有序推進風電分散式開發。至2015年,江西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以上,至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70萬千瓦以上。
專欄:風電重點項目
蔣公嶺風電場項目:位于都昌縣多寶鄉境內,包括蔣公嶺、獅子包、馬鞍山、湖沙咀與鄱陽湖淺灘,擬裝機容量為11萬千瓦(包括陸地和淺灘)
皂湖陸地風電場項目:位于湖口縣城以南,包括皂湖、屏峰、湖山、筆架山約17.6平方公里的區域。總裝機容量22.7萬千瓦(包括陸地和淺灘)
吉山風電場項目:位于永修縣吳城鎮的東北面約6千米,吉山島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2千米,南北寬2-3千米,區域面積17.5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約4.8萬千瓦。
松門山風電場項目:地處永修縣境內鄱陽湖中一個小島,位于東經116°04′,北緯29°13′,裝機容量約4.8萬千瓦。
九嶺山風電場項目:位于九江市武寧縣、修水縣和宜春市靖安縣相交界處。風場主要由九嶺山山脊組成,山脊大致呈從北至南走向,山脊北起犁頭尖(海拔1648.7米),南至五枚山(海拔1725.5米),總長約14千米。目前正在測風,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0萬千瓦。
泰和水槎風電項目:位于吉安市泰和縣東南水槎鄉境內,風場由天湖山、十八排等山體山脊組成,呈從東至西走向,總長約20千米。目前正在測風,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5萬千瓦。
上猶雙溪風電項目:位于贛州市上猶縣雙溪鄉境內,風場由風打坳、仙鵝塘等山體山脊組成,呈從東北至西南走向,總長約15千米。目前正在測風,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0萬千瓦。
”十二五”期間擬建設的還有宜豐、銅鼓、樂安、湖口縣蘭家嶺等為代表的覆蓋全省的一批山地風電場。
3.太陽能
積極推進太陽能熱利用。在城區推廣普及太陽能一體化建筑、太陽能集中供熱水工程,并建設太陽能空調制冷示范工程。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到2015年和2020年,太陽能熱水器總集熱面積分別達到150萬平方米,500萬平方米。
適度發展太陽能發電。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采用先試點,后鋪開的方式,建設并網型地面光伏電站。繼續利用金太陽工程等政策扶持,在繼續支持大型工礦、商業企業以及公益性事業單位利用既有建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基礎上,重點支持以開發區或工業園區作為”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建設。到2015年和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以上、50萬千瓦以上。
厚田沙漠光伏生態園光伏并網電站:擬建于南昌市新建縣厚田沙漠旅游風景區內,采用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相結合,南昌市多年平均年輻射總量為4647兆焦/平方米,該項目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能為南昌市提供500萬度電的綠色能源,集發電、科普、旅游觀光于一體。
都昌縣老爺廟20兆瓦風光互補光伏并網電站:擬建于都昌縣多寶鄉新屋劉村西南側的荒坡沙山上,該區域太陽輻射年總量約4774兆焦/平方米。是江西省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與老爺廟風電場區域采用風光互補方式,可有效節約投資。本工程建成后每年能為九江市提供約2000萬千瓦時電力的綠色能源。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20兆瓦光伏并網電站:擬建于上饒市鄭坊鎮的荒地上,該區域太陽輻射年總量約4624兆焦/平方米,項目建成后每年能為上饒市提供約2000萬千瓦時電力的綠色能源。
新余瑞晶太陽能有限公司10兆瓦光伏并網電站:擬建于渝水區下村鎮的荒地上,該區域太陽輻射年總量約4700兆焦/平方米,項目建成后每年能為新余市提供約1000萬千瓦時電力的綠色能源。
4.生物質能
加快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到2015年和2020年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總量折合標準煤分別達到267.38萬噸和404萬噸。
表4-12 江西省生物質能發電發展計劃匯總
(1)生物質直燃發電科學評價秸稈、林木剩余物資源量及分布,針對江西資源量大且其他用途經濟性差的情況,合理布局農林生物質直燃式發電項目。”十一五”期間已建和再建項目5個,裝機容量為7.2萬千瓦,分別為鄱陽1.2萬千瓦、萬載1.2萬千瓦和金佳谷物0.6萬千瓦建成運行機組和吉安1.2萬千瓦、贛縣3萬千瓦在建機組;”十二五”期間,新建及擴建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合計20個(含氣化發電項目1個),新增裝機容量49.7萬千瓦,2015年末總裝機容量達到569兆瓦,發電量約28.5億千瓦時。2020年末生物質直燃式發電項目達到30個,總裝機容量約70萬千瓦,發電量約35億千瓦時。
(2)城市垃圾發電
根據全省各地市日處理垃圾量的大小,在南昌、贛州、九江、撫州等地市新建、擴建垃圾填埋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在進賢、都昌、景德鎮、吉安、鄱陽等地新建垃圾焚燒式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約8.7萬千瓦。
(3)沼氣發電
大力發展沼氣,因地制宜建設戶用沼氣,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沼氣集中供氣工程項目,在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沼氣工程,合理配套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力爭每個設區市新建一個沼氣發電項目,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5萬千瓦。
(4)非糧生物質燃料
按照”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和”定點生產、定向流通,有序發展”的原則,重點推進燃料乙醇試點和生物柴油產業化示范。
燃料乙醇。充分利用江西宜林、宜農、宜牧荒山荒坡地,種植木薯、玉米和甜高粱等能源作物,在有木薯、玉米和甜高粱等能源作物種植基礎或潛力的撫州、宜春、吉安、贛州、南昌等地發展燃料乙醇。至2015年和2020年,燃料乙醇總產能達30萬噸、50萬噸。
生物柴油。充分利用江西豐富的荒山荒坡地,種植光皮樹、東京野茉莉等能源林木,在有種植能源林木基礎和潛力的贛州、撫州、吉安、上饒、萍鄉、景德鎮等地發展生物柴油;與此同時,開展以沼氣發酵-工程微藻養殖-能源作物水培和濕地栽培-生物柴油生產的城市生物能源示范項目。至2015年和2020年,生物柴油總產能達25萬噸、50萬噸。
(5)生物質成型燃料
推廣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技術,在農林資源豐富地區扶持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企業,逐步實現產業化。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別形成10萬噸、30萬噸的生產能力。
5.地熱能
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地質、資源及應用條件,采用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加快地熱能的開發利用。
在南昌市建設”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示范工程,在上饒三清山建設”淺埋藏、對流型”地熱示范工程、在吉安市建設水源熱泵”淺層地熱能”示范工程,到2015年,2020年,淺層地熱供冷供暖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500萬平方米。
結合旅游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快溫泉在療養、洗浴、農副業生產、水產養殖、溫室種植等方面的開發利用。至2015年和2020年,溫泉用能分別達到29.3萬吉焦,至2020年達到58.6萬吉焦。
6.農村可再生能源
根據農村資源條件和用能習慣,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推進農村生活能源清潔化和現代化。繼續支持農村戶用沼氣和集中供氣沼氣建設。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規模化發展,并建立生產供應體系。擴大太陽能熱水器、生物質能爐具、電炊具等節能設施的使用,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條件。推廣光伏發電、微水電等小型能源。開展綠色能源示范縣、新能源示范村建設,帶動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完善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服務體系,支持農村可再生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專欄:農村可再生能源工程
1.農村沼氣工程。對農戶興建、維修沼氣池給予技術和資金支持,提供合理的財政補助;新增戶用沼氣用戶47萬戶、小型沼氣工程3360處、大中型沼氣工程870處。至2015年和2020年,農村沼氣用戶分別達到200萬戶、250萬戶。
2.生物質集中供氣。利用生物質氣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沼氣、秸稈沼氣等技術,為農村鄉鎮、村莊集中供應清潔生活燃氣。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別實現供氣1萬戶、5萬戶。
3.千座陽光浴室。在農村的鄉鎮、衛生院、養老院、寄宿制學校、生態移民和工程移民集中居住點、以及人口多的村莊,建設采用太陽能熱水工程的公共浴室。至2015年和2020年,分別建成陽光浴室200座、1000座。
4.養殖場沼氣發電工程。規模養殖場要求必須建設配套的沼氣工程。有條件的建設沼氣發電設施。至2015年和2020年,養殖場當年沼氣產量超過1.17億立方米、1.5億立方米;沼氣發電總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10萬千瓦。
5.生物質成型燃料。支持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產業化,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提供高效、清潔燃料。至2015年和2020年,成型燃料的產量分別為3萬噸和6萬噸。
6.省柴節煤爐灶升級改造。推廣省柴節煤爐灶,至2015年和2020年,為農村居民升級改造省柴節煤爐灶175萬戶、218萬戶;推廣高效低排商品化生物質爐35.5萬臺、54.5萬臺。
7.綠色能源縣。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從項目審批、資金扶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推進新能源利用普及化,至2015年和2020年,分別建成綠色能源縣8個、16個。
(二)能源技術裝備。
1.光伏產業
加快江西光伏產業發展,將新余、上饒、南昌、九江建成全省光伏產業主要集聚區,將光伏產業發展成為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加強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開發高效、清潔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和裝備,加快硅材料加工技術、太陽電池技術及相關制造設備的開發,提高光伏電池和組件的轉換效率,支持高效、低成本薄膜電池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新一代電池技術、電池材料和制造工藝技術的研發;支持光伏應用技術、配套裝備及大規模儲能技術開發。通過光伏技術進步和市場規模化應用,促進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到2015年,光伏發電成本降至1元/千瓦時以下;到2020年,光伏發電達到與常規電力相當的經濟性水平。
2.風電設備制造
充分利用江西特有的中重稀土資源優勢,以開發永磁直驅機型為技術方向,支持省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加強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建設,扶植技術領先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做大做強。加快開發適應鄱陽湖陸地及淺灘風況、高山風況以及電網運行要求的風電設備;建立健全風電設備技術標準;支持企業建立風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3.鋰電
依托江西豐富的鋰礦資源,大力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建設全國第一個鋰電產業園,以磷酸鐵鋰、錳酸鋰動力電池為重點,著力研發生產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制造成本低、使用壽命長、適用范圍廣、安全可靠性高的動力電池。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形成鋰云母采選→碳酸鋰→鋰電池材料→鋰電池→鋰電汽車的完整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鏈條,江西在鋰電開發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新能源汽車產業
以混合動力汽車、純動力汽車為重點,加強研發與設計,依托上饒客車廠、江西瑞博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研發生產公交型、商務型、乘用型等多種類型的新能源汽車;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帶動動力電池的原材料研發生產,形成體系完整、配套齊全、類型多樣的產業鏈。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銷售收入15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省汽車產銷量8%左右,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6%以上,單體動力電池產銷量居全國前列。
5.生物質能技術裝備
依托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強研發與創新,開發大型沼氣厭氧發酵成套設備、高溫高壓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大型生物質氣化爐、生物質燃氣凈化設備、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設備及配套爐具、市政廢水的固液分離設施、城市垃圾分類設施、畜禽養殖廢棄物固液分離設備、農林剩余物收儲運專用設備,提高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水平。支持建立專業化生物質能開發和服務企業,鼓勵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互利的協作關系,形成新型生物質能產業模式。
(三)配套電網建設。
1.加強接入系統建設
新能源的資源主要分布在電網結構比較薄弱地區,電網企業要按照規劃要求,對于大型項目,做好規劃銜接,同步建設外送工程,保證發得出,送得出。對于遍布全省的中小項目,要加強中低壓電網建設,支持新能源發電的發展,在以后的農村電網改造中,重點加強新能源資源比較豐富地區的中低壓電網改造,以適應新能源接入系統的需要。
2.加快蓄能設施建設
根據江西電網調峰需要以及江西彭澤核電項目的進展,配套建設洪屏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工程裝機容量120萬千瓦。根據吉安煙家山核電項目的進展情況,適時啟動吉安抽水蓄能項目。根據江西電網調峰需要和電池儲存技術的進步情況,適時建設風光儲互補項目,”十二五”期間建成一個示范項目,”十三五”期間視運營情況予以推廣。
3.積極推進智能化電網建設
為確保電網接納新能源裝機容量,全面推廣對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運行控制、功率預測及其它技術;開展需求側節能智能化的技術服務支持,開展分布式電源接入和分布式儲能技術推廣應用。到2015年,江西電網22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線路實現智能化,全面建成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中心;所有新建變電站按照智能變電站標準建設,重點對樞紐及中心站的變電站進行智能化改造;完成南昌配電自動化和配網調控一體化系統建設,在其他地市推進配網調控一體化系統建設,提高配電網的智能化水平;雙向互動服務在南昌得到應用,建成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用電信息”全覆蓋、全采集、全費控”;智能電表用戶超過240萬戶,電動汽車充換電站53座,充電樁2700個。電網吸納新能源電量的能力大大增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資源普查和保護。
依托技術單位,不斷更新完善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普查資料,根據資源變化狀況,并結合技術裝備進步情況,適時對項目開發次序和數量進行調整。加大對新能源資源的保護力度,遏制無序開發、”跑馬圈地”。
(二)支持和鼓勵技術創新。
整合企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才資源組建國家級、省級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機構,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盡快形成具有自主研發、系統集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開展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建立財政和企業共同分擔的技術創新投入機制;鼓勵企業以技術研發中心為依托,聯合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制定完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支持認證機構能力建設,完善檢測試驗技術手段,培養檢測認證技術力量。
(三)加強管理與服務。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省新能源發展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將重點項目納入省重大項目調度范圍、納入省重點工程。二是健全政府管理體系。理順新能源管理體制,配齊配強人員,明確職責。三是推進行業管理。由核心企業或科研機構牽頭成立江西省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加強對新能源產業的指導、引導和協調,促進行業自律。四是加強咨詢論證。以省內科研機構和專家為主,省外知名專家為輔,建立江西新能源發展的智庫,在制訂規劃、優化布局、項目論證、技術選擇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撐。五是積極協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利用銀行貸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上市等多種方式獲得金融支持,借用外力做大做強。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結合各自的職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金太陽”示范工程補貼、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財政補助等政策;二是研究制訂地方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出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地方規章和政策,在產業招商、行政審批、產業規劃等方面要優先考慮,在用地、用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優先安排,在財政補貼、稅收支持、金融支持、技術研發等方面要有所傾斜,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等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要加快推進;三是推進新能源扶持政策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銜接,積極幫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參與清潔發展機制(CDM)和碳交易,支持國內碳交易平臺建設,努力實現發展新能源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多贏”。
(五)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宣傳教育,努力使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觀念深入人心。一是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廣節能降耗終端產品。二是選擇若干風電場、光伏電站、生物質電站等作為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開展新能源的科普活動。三是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眾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爭取公眾對新能源發展的支持。
省能源主管部門要承擔起政府對新能源應用發展的宣傳教育職能;要建設一批新能源應用的示范項目,作為新能源發展的宣傳教育場所。
(六)加強人才培養。
堅持把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人才培養。一是扶持高等院校新能源產業相關專業院校的發展,在全省形成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中職生一體的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培訓體系;扶持省內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形成完善的新能源人才發展團隊,為新能源技術支撐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二是邀請國內外專家來贛講學、科研,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組織開展科技合作攻關。三是搭建新能源信息技術交流平臺,為省內大學、科研機構、新能源企業間相互交流提供便利。
來源:江西省政府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zhengce/2146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