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能源從業者來說,當下最為火熱的話題莫過于雙積分政策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下稱雙積分政策)目前已正式發布,相對2016年底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下稱補貼政策)來說,這兩個政策雖然在技術要求上存在差異,但我們可以得出總結:能拿到政府補貼的車型必然能獲得積分(根據產品參數,積分倍率可能有所不同);相反,能獲得積分的車型卻不一定能拿到補貼。
那么備受關注的低速電動車能不能拿到新能源積分呢?畢竟按照前不久流出的《《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條件(草案)》(下稱國標草案)》,低速電動車已被劃分到純電動乘用車品類之下。細讀雙積分政策,正式稿對征求意見稿中的純電動乘用車積分計算方法的表述進行了調整,給低速電動車拿積分提供了空間。
低速車企如何獲得積分?
經第一電動梳理,純電動乘用車的積分計算除了“30分鐘最高車速不低于100km/h,工況續航不低于100km”的技術條件一(1倍積分)和條件二(1.2倍積分)之外,另外設定了“其余車型按照0.5倍計算,并且積分僅限本企業使用”。按字面意思,雙100要求不是所有條件的前提,國標草案中的低速電動車正好落在了“其余車型”的區間。
雙積分政策正式稿技術要求
雙積分政策征求意見稿技術要求
這里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低速電動車國標落地,定義與草案一致,那么微型低速電動乘用車可以拿到積分。
二是雙積分政策當中雖然給“其余車型“留下了空間,但可能還需要達到GB/T28382-2012純電動車乘用車技術條件(雙積分政策中未明確列出該技術條件),其中包含“最高時速80km/h”要求,這就把時速40~70km/h的低速電動車排除在外。
多位業內專家與第一電動討論該問題時,認為四輪低速電動乘用車雖然無法拿到新能源汽車補貼,但存在拿積分的可能性。
低速電動車積分有多少?
那么一家低速電動車企大概能產生多少新能源積分?以上市公司隆鑫通用旗下的麗馳為例,2017年上半年麗馳低速電動車銷量達2.04萬輛,假設都符合國標要求,按照平均工況續航里程100km計算,麗馳單個車型可以產生(0.012x100+0.8)x0.5=1分,上半年累計積分可達2.04萬分。按山東2017年1-8月小型電動車28.91萬輛產量估算,大約有近30萬積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雙積分政策規定“其余純電動乘用車型積分按照0.5倍計算,并且積分僅限本企業使用“,其中“本企業”的界定就非常關鍵。首先,新能源汽車積分的核算主體是“境內各乘用車生產企業和各進口乘用車供應企業“,境內乘用車生產企業是指取得工信部乘用車生產企業準入并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乘用車企業。
由上分析,傳統乘用車企業如果想要使用低速電動車積分,可以通過自主生產、與低速車企合作生產、或者控股低速電動車企等方式,以自有資質來申報這些產品。此前,知豆、康迪等轉型成為新能源品牌,就是通過與吉利合作,借吉利資質生產。不過,這一切都建立在低速電動車國標落地實施,而且能拿新能源積分的基礎上。
低速車型獲積分可實現高低速車企共贏發展
按照雙積分政策要求,新能源汽車正積分對傳統車企產生極大壓力,按照第一電動網特約研究員【汽車海外并購automergers】估算,如果2016年新能源積分比例要求為3%,則市場上有13萬的新能源正積分缺口。如果滿足國標的低速電動車能折算積分,則成了填補缺口的利器。
而且新能源積分比例要求越高,新能源正積分缺口就越大。2016年中國汽油車大約銷售了2232萬臺,以產銷數據一致估算,按照每年5%的增速計算,2019年中國汽油車產量約為2584萬臺,雙積分政策要求2019年新能源積分比例為10%,則2019年需要258萬新能源正積分。
據低速電動車標準制定小組組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董揚日前透露,曝光的國標草案確定真實,正式的四輪低速電動車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很快就會出臺,這就意味著高門檻的低速電動車技術標準已成定局。其中升級鋰電、提高碰撞安全等硬性規定將給低速電動車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但消費市場對低速電動車的價格非常敏感,為了保障低速電動車升級后的性價比優勢,有多位低速車企高層曾呼吁,即使不給低速電動車補貼支持,也期待政府能給新能源積分的權益,以促進資本技術的注入。
具體分析,低速電動車折算新能源積分有利于促成低速車企和高速車企的共贏發展,低速電動車企業面對日后嚴格的國家技術標準,急需大量資金、人才來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成為傳統乘用車企業的“送分童子”可以獲得資金加持。基于“僅限本企業使用”的界定,高低速車企合作或將出現綁定生產的情況,將直接提高低速電動車產品的質量,或許還能收獲傳統車企的品牌加持等潛在收益。因牌照、補貼等政策紅利拉動的一二線城市電動汽車市場增長空間有限,車企也需要開辟新的戰場,北汽新能源、眾泰、力帆等品牌不斷下沉渠道,也應證了這一點。
一旦低速電動車合理正規化發展,巨大的市場需求不可忽視,預想符合標準的低速電動車企將成為被追捧的“香餑餑”,而且類似長城御捷牽手這樣的形式,或在雙積分政策的推動下掀起國內高低速車企的“聯姻”熱潮。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宋愛菊 杜俊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zhengce/57153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