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門純電動轎跑,搭載寶馬第五代 eDrive 電驅動系統,百公里加速 4 秒,續航達到 600 公里( WLTP 工況)。
這是前不久寶馬通過線上發布的寶馬 i4 概念車。
由于這款概念車和量產車非常接近,這意味著寶馬 i4 將擁有 600 公里長續航能力。
如此高的續航在新能源車產品中已經處于前列,值得市場期待。
但需要注意的是,i4 并非基于純電動平臺研發而成。那么,寶馬究竟做了什么,讓這款車型實現了 600 公里的高水平續航?
暫時放棄純電動平臺的背后
續航里程為 600 公里,這幾乎是當下車企能做到的最高水平。
要想做到這一點,除了那些從零開始進行三電研發的新造車公司,以銷售燃油車為主的傳統車企大多采用研發純電動平臺的方式,來適應電動化轉型。
為了實現高續航和更適合純電動車的設計,大眾、奔馳分別推出了 MEB、MEA,通用也發布了自家的全球第三代純電動平臺。
這帶來的好處是,基于純電動平臺的車型具有續航里程高、空間大等天然優勢。
但寶馬是個例外,它暫時放棄了純電動平臺的開發。
對此,寶馬的解釋是:現有的「集成」平臺能夠并線生產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和內燃機傳動系統,因此能夠快速應對市場需求,遠比一個單一純電動平臺靈活得多。
這意味著,如果 i4 和 iNEXT 能達到 600 公里的續航,寶馬便是少有的既放棄純電動平臺研發,同時又能把續航能力做到第一梯隊的車企。
但寶馬為什么要放棄純電動平臺?放棄之后,為什么寶馬的這兩款車還能達到如此高的續航?
這得從「Project i」計劃說起。
實際上,寶馬比其他車企更早投入純電動車研發。早在 2007 年就提出「Project i」計劃,自主研發電機和電驅系統,電控和電池則由第三方公司提供。
2013 年,這一計劃的量產車型 i3 和 i8 相繼問世。
前者主打平民消費群體,售價 30 萬元起,自上市至今,全球累計銷量約 16.5 萬輛。后者面向超跑愛好者,售價約 200 萬元,目前暫未公布累計銷量。
按月計算, i3 上市六年內,平均月銷量約 1964 輛,這一成績可以說是非常糟糕。
時隔六年后,寶馬決定將兩款車分別將于 2024 年、2020 年停產,便說明對兩款車的表現并不滿意。
之所以賣得不好,續航不夠高是原因之一。
暫且拋開插電混合動力車型 i8,i3 的續航表現如何?
i3 采用新一代電池組后,續航(WLTP 公工況下)提升了 40 公里,但這款車的續航仍只有 320 公里的水平,再加上兩廂小車型的定位,讓這款車在動輒 400 公里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中無法展開競爭。
客觀地說,「Project i」計劃推進失敗,耗費了寶馬大量的研發成本,也讓寶馬對重啟純電動研發需要考慮再三。
按照寶馬的說法:
如果投資研發全新的純電平臺,外加建造工廠所需要的費用是 10 億歐元。但是,如果對現有工廠和生產線進行改造來生產純電動汽車,目前所花費的金額是 300 萬歐元,大概是前者的 1/300。
這個差距絕對不是小數目。
大眾等車企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打造純電動平臺需要數十億美元級別的投入。
聽起來,寶馬暫時放棄研發純電動平臺也合乎邏輯。
寶馬電氣化轉型的內核:第五代 eDrive
在沒有純電動平臺的情況下,寶馬如何做到同樣高水平的續航?
這不禁讓人好奇。
畢竟,基于燃油車平臺打造的電動車,會存在由于續航低、空間小和操控感差等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寶馬的第 5 代 eDrive 電驅動系統。按照官方的說法,寶馬此前在量產歷代 eDrive 電動技術所獲得的經驗都應用在 i4 上。
寶馬的第 5 代 eDrive 電驅動系統有哪些亮點?
相比現有的電驅系統,寶馬最新一代的電驅系統具有模塊化、輕量化、高性能、增加車輛續航等特性。
其中,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采用靈活尺寸的扁平化電池組。
這帶來的好處是,底盤較低的車型可以采用高度較低的電池組,底盤較高的車型則將會采用較高的電池組。
更重要的是,搭載這一電驅技術的車型都將有一個部分空間被預留出來,用來安裝、擴展電池組,以獲得更長的續航里程。
其次是電芯技術。
電芯技術的高低決定電芯能量密度,如今已經成為車企關注的重要目標。
2019 年 11 月,寶馬全新電芯技術中心正式啟用,寶馬計劃投入 2 億歐元來提高電芯能量密度、峰值功率、使用壽命、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
不過,寶馬這么做并不是要自己量產電芯,而是要將這些技術輸出給需要電芯技術的供應商,比如合作伙伴寧德時代。
鑒于 i4 將于 2021 年上市,電芯技術可能會和 iNEXT 一樣,采用第三方的技術。
據悉,NEXT 的電芯將由德國艾爾福特的寧德時代工廠負責制造,電池包的組裝將由寶馬集團位于德國丁格芬的工廠完成。
目前,寧德時代已經完成三元電池 NCM 811 能量密度為 304Wh/kg 的 NCM811 電池樣品研發。
寶馬預計,電芯的能量密度未來將以每年 5% 的速度增長。
雖然寶馬尚未透露 i4 電芯能量密度信息,但有數據顯示,寶馬工程師將電池中鈷的含量減少三分之二后,寶馬 iX3 電池的能量密度比上一代電池要高出 20% 左右。
第三是 CLAR 平臺。
i4 與 iNEXT 一樣,很有可能是基于升級后的新一代 CLAR 平臺打造的。
CLAR 全稱 cluster architecture(集成架構),是寶馬的后驅車平臺,最早于 2015 年亮相。寶馬旗下的多款后驅底盤車型均出自這個平臺,包括:新一代的寶馬 7 系、寶馬 5 系和寶馬 3 系等燃油車車型。
CLAR 平臺擅長的是輕量化,一些基于該平臺的車型如華晨寶馬 5 系、寶馬 3 系等,可以將車重減輕 100kg 左右。
這種優勢到了純電動車型上,將間接抵消一定比例的電池重量。
舉個例子, i4 的電池重量為 550kg,采用新一代 CLAR 平臺,相當于可以間接減重約六分之一。
按照計劃,寶馬將在 2021 年對 CLAR 平臺進行更新,屆時新平臺將可以容納更大容量的電池。
這就是為什么 i4 本質上是「油改電」,但續航卻大幅增加的秘密。
雖然沒有純電動平臺,但將 CLAR 平臺進行適應電動車生產的深度改造,加上模塊化的第五代 eDrive 系統——這正是寶馬進入新能源車時代的打法。
寶馬新能源戰略轉向:逐步推出高續航電動汽車
2016 年 3 月,寶馬宣布將在 2018 年推出一款基于 i8 的新車型i8 Roadsteds/a>, i3 下也將增加新車型,電池容量將提升 50%。到 2026 年寶馬將在 i 系列將增加一款全新車型 iNEXT。
這些計劃后來部分得到了落實——相比后來 i3、i8 相繼宣布停產,iNEXT 的上市時間被提前了。
2018 年 11 月,寶馬在洛杉磯車展上進行了 Vision iNEXT 純電動概念車的全球首發——這正是 iNEXT 的概念車。
需要注意的是,寶馬集團加快了 iNEXT 的上市進程,準備讓這款車在 2021 上市,比之前預想的提早了整整五年。
這說明什么?
寶馬至少在四年前已經開始對新能源汽車戰略進行轉向,重點是逐步推出高續航里程的純電動車型。
今年 3 月推出的 i4 概念車,前身是 i Vision Dynamics 概念車,最早在 2017 年 9 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進行了全球首次發布。
兩年后的今天,這款概念車仍屬于寶馬新能源戰略轉向后的產品。今明兩年,寶馬全新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將陸續登場,屆時新能源市場將會格外熱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1110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