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智慧出行產業,蘊含著十萬億級別的商業機會。
這個產業中的車聯網、自動駕駛、智慧交通等領域,已經成為了諸多互聯網與科技公司爭奪的焦點。
在國內,百度有 Apollo 開放平臺;阿里有實現無人物流的野心;華為不造車,但想再造一個 ICT 領域的「博世」。
而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騰訊在智慧出行產業也不會缺席。
一、
2018 年 10 月,20 歲的騰訊進行了其成立以來第三次重大的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七大事業群整編成六大事業群:
撤銷了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并將其業務分拆進調整后的各大事業群內;
另外新增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在此基礎上,騰訊內部還組建起技術委員會,加大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以及前沿基礎科學的研究。
組織架構調整背后,折射的是其「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戰略。
新增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被寄予厚望,因為這個事業群將是騰訊擁抱產業互聯網最核心的武器。
為此,騰訊派出了得力干將、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擔任 CSIG 總裁。
CSIG 整合了包括騰訊云、騰訊地圖、智慧零售、安全產品等在內的業務線。
在新成立的 CSIG 事業群里,騰訊新建了一條針對汽車出行產業的重要業務線——騰訊智慧出行。
這個業務線的領頭人是騰訊公司副總裁鐘翔平,他被稱為是騰訊內部最優秀的三個產品經理,另兩位是微信的張小龍和打造「王者榮耀」的姚曉光。
組織架構調整后不久,當年 11 月,騰訊在南京召開了全球合作伙伴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騰訊的智慧出行戰略首次曝光,同時騰訊自動駕駛作為獨立品牌進行了首次亮相。
當時,騰訊智慧出行確立了「四橫兩縱一中臺」的業務矩陣:
「四橫」指的是四大重點業務,包括車聯網、自動駕駛、位置服務以及乘車碼;
「兩縱」是指騰訊的海量內容平臺和安全保障系統;
「一中臺」則是將騰訊 AI 和騰訊云作為中臺,為業務矩陣提供底層保障,幫助車企建立自己的車聯網云平臺和超級大腦。
各個業務板塊中,車聯網的負責人是鐘學丹,自動駕駛的負責人是蘇奎峰,地圖負責人是謝建家,以及位置服務的負責人是牟蕾。
二、
其實,在騰訊整體確立智慧出行戰略之前,這家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已經通過投資的方式深入到造車、自動駕駛和高精地圖等領域。
雖然并非所有領域都自己親力親為,但騰訊在汽車出行產業絕非「門外漢」。
2014 年的時候,李斌創辦蔚來汽車,馬化騰與京東的劉強東、小米的雷軍等人一起成為蔚來汽車的聯合發起人。
隨后,在蔚來上市之前與之后的的數輪融資中,騰訊不斷加注。
如今的蔚來已經走過坎坷,交付超過 4 萬輛車,而騰訊則是蔚來的第二大股東,持有蔚來 15.1% 的股票。
在地圖領域,騰訊在 2014 年以 11.73 億人民幣入股四維圖新,拿到了 11.3% 的股權。
四維圖新之后成為了騰訊地圖的基礎,其中四維圖新提供地圖基礎數據,騰訊提供上層面向用戶的服務。
今天的四維圖新和騰訊都進行高精地圖的研發,二者在該領域應該也保持著底層數據的合作。
2016 年,騰訊還出手投資了硅谷的自動駕駛公司 Zoox,金額約為 1 億美元。Zoox 在上個月剛剛被亞馬遜收購,整體收購金額大致在 12 億美元。
與投資 Zoox 同年,騰訊內部成立了自動駕駛實驗室,并開始在高精地圖、環境感知、融合定位、決策控制等領域進行研發。這也是現在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的基礎。
四維圖新和 Zoox 的投資案,背后的一位重要推動者就是時任騰訊 LBS 業務副總裁的馬喆人,馬喆人同時也是騰訊自動駕駛團隊的發起人之一。
2017 年,馬喆人出任 G7 總裁,此后又創辦嬴徹科技。嬴徹科技,相當于貨運版的 Zoox。
同樣在 2017 年,騰訊斥巨資收購了特斯拉 5% 的股權,這起交易涉及金額達到了 17.8 億美金,騰訊總計收購了特斯拉約 816.75 萬股,成為特斯拉的第五大股東。
后來特斯拉將騰訊地圖集成在了其車型上。不過今年年初,特斯拉在車機導航上放棄了騰訊地圖,轉向使用百度地圖。
除了地圖方面的合作,特斯拉和騰訊沒有太多業務交集,不過如今特斯拉的股價飆升至 1300 多美元,投資特斯拉讓騰訊賺了個盆滿缽滿(據說騰訊的持股成本在 220 美元左右)。
騰訊過往針對出行產業的投資還有很多,比如滴滴已經是網約車領域的超級玩家;騰訊扶持的摩拜單車,在共享單車賽道大熱時,也是其中的佼佼者,雖然摩拜后來被美團收購,但美團同樣是騰訊投資的企業。
騰訊要做擁抱產業互聯網的急先鋒。在汽車出行領域,其野心也在不斷膨脹,投資之外,其已經親身下到賽道中。
確立智慧出行戰略、推動車聯網產品上車、大力投入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等等,這一切都表明,騰訊不是那個「沒有夢想的騰訊」。
至少在智慧出行領域,騰訊有自己的大夢想。
這個「大夢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騰訊的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業務。
三、
騰訊做車聯網,要追溯到 2015 年。
當年 9 月,騰訊車聯開放平臺舉辦了一場產品品鑒會,這是當時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旗下的車聯網產品的首次公開亮相。
這場品鑒會上,騰訊車聯開放平臺發布了三大產品體系:車聯 ROM、車聯 App和「我的車/MyCar」服務。
車聯 ROM 可以理解成一個基于安卓定制的車機系統。
車聯 App 則主要針對尚未聯網的車機,用戶下載手機端的 App 后,通過 USB/WiFi 就可以將手機和車機進行互聯。
這樣一來,實時更新的騰訊地圖、娛樂信息和社交內容就可以通過手機顯示到車載屏幕上。
MyCar 支持用戶在微信/手機 QQ 端添加自己的車輛為好友,并且實現一些簡單的功能。包括提醒車主車輛的狀態,如大燈尚未熄滅、手剎未拉、所在位置等等。
2015 年 9 月上市的奔馳 GLE SUV 車型是首款搭載騰訊 MyCar 服務的車型。
兩年后,在車聯 ROM 的基礎上,騰訊在 2017 年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推出了車聯「AI in Car」系統。
當年,廣汽、長安、吉利、比亞迪以及東風柳汽五家汽車廠商成為 AI in Car 生態的首批合作車企。
騰訊發布「AI in Car」系統半年之后,該系統就實現了量產上市,首款嘗鮮的車型是廣汽傳祺 GS4。
而在 2018 年 11 月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AI in Car」得到進一步更新,正式升級為 TAI 1.0(Tencent Auto Intelligence 1.0)汽車智能系統。
在「AI in Car」的基礎上,騰訊 TAI 1.0 推出了多模人機交互、場景化地圖、車載小程序和語音收發微信四大產品能力。
2019 年 5 月,騰訊在其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首次提出了「生態車聯網」的概念,并將車聯網系統升級為 TAI 2.0。
此次升級,系統中集成了場景引擎,場景引擎基于超級 ID、AI、大數據和 LBS 能力,實現用戶興趣、車端場景和服務應用的匹配,通過場景感知進行個性化服務的主動推送。
其次,騰訊車聯提供超級 ID 與微信支付能力,超級 ID 打通手機-車機-智能設備等多個終端,實現服務的「全時在線」。
這可以理解為騰訊利用生態在車端提供場景服務的核心。
此外,系統還推出了一套跨 OS 的、云端輕量化的開發者應用框架——騰訊小場景。
這一次升級中,還有一個在車聯網領域舉足輕重的產品——車載微信也被集成到系統之中。
不過當時車載版微信還沒有定型,直到 2019 年 8 月的重慶智博會上,車載版微信才進行了首次亮相。
后續,很多車型都已經集成車載微信,包括長安 CS75 Plus、廣汽第二代傳祺 GS4、理想 ONE、長安 UNI-T 以及 2020 版哈弗 F5 等。
2020 年,騰訊智慧出行在 1 月份的 CES 上和 6 月份的新品發布會上分兩次發布了 TAI 3.0系統。
TAI 3.0 包含兩大車載 App——騰訊隨行、騰訊愛趣聽,以及上面提到的云端輕量化的生態開放平臺「騰訊小場景」。
TAI 3.0 據稱能為車上生態帶來 300 萬量級服務應用擴展空間。
在上車速度方面,騰訊官方稱 TAI 3.0 系統能夠適應不同車機系統和硬件平臺,對于通過系統和硬件依賴性評估的車輛,2 個月就能實現快速上車。
新款的長城哈弗 F7 已經確認將首發搭載 TAI 3.0 系統。
從車聯 ROM 到「AI in Car」再到 TAI,騰訊在車聯網服務的內容多樣性和體驗的完整性上不斷提升。
5 年時間里,騰訊先后與 29 家車企展開了合作。
根據官方數據,其落地量產車型超過 110 款。其中既有自主品牌的長安、廣汽、長城、吉利等;也有國際車企如BBA、通用等。
四、
在車聯網業務之外,騰訊智慧出行的另外一大重要業務就是自動駕駛(TAD)。
騰訊的自動駕駛,并沒有像百度 Apollo 或者阿里布局無人物流那樣的野心龐大。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曾經表示,他們「并非想成為一個顛覆者,而是做一個行業的助力者——成為技術落地的工具箱和加速器」。
早在 2016 年下半年,騰訊就成立了自動駕駛實驗室,并開始在高精度地圖、環境感知、融合定位、決策控制等領域進行研發。
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囊括了高精地圖、融合定位、仿真平臺、系統與架構、數據平臺、核心算法等 6 大部門。
在 2019 年,其整體規模已經超過 200 人。
過去幾年,騰訊還將這塊業務從「自動駕駛實驗室」調整為「業務中心」。蘇奎峰后來在接受訪問時講到:這個變化意味著騰訊自動駕駛希望更貼近產業。
從平臺策略出發騰訊自動駕駛,目前最核心的成果就是集研發、測試以及驗證于一身的三大平臺:開發云平臺、虛擬仿真平臺,以及高精度地圖平臺。
自動駕駛云平臺(TAD Cloud)將基于云端存儲空間與計算資源支撐,構建了數據采集、樣本標注、算法訓練評測、云端仿真、實車反饋閉環全流程云服務,提供自動駕駛全鏈路云服務和開發平臺。
模擬仿真平臺(TAD Sim)是采用各種場景來進行、模型在環、軟件在環、硬件在環和車在環的全鏈條自動駕駛測試。
現階段,很多主流的自動駕駛仿真系統都是根據游戲引擎開發的,而長于游戲開發和運營的騰訊,也將其在游戲上的積累應用在了仿真平臺 TAD Sim 上。
今年 6 月,騰訊發布 TAD Sim 2.0,其場景庫有超過 1000 種場景類型,基于 Agent AI 技術,借助騰訊云并行加速加持,可以泛化生成萬倍以上規模的豐富場景,具備每日 1000 萬公里以上的測試能力。
目前,騰訊自動駕駛仿真業務由孫馳天負責。
業務上,寶馬也已經與騰訊就仿真模擬測試開展合作。
高級別自動駕駛離不開高精地圖的支持。
騰訊擁有導航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在 2014 年便開展了高精度地圖研究工作,其目前已完成了全國高速及快速路高精度地圖數據采集。
騰訊的高精地圖部門隸屬于自動駕駛業務中心,但同時也要用到騰訊地圖本身的數據和服務。所以這是一個跨部門的業務。
騰訊高精地圖負責人為谷小豐。據知情人士透露,騰訊的高精地圖部門即將劃入騰訊地圖,谷小豐將向蘇奎峰和地圖部門負責人雙線匯報。
這三大平臺在具體運作上,研發人員會利用云平臺的數據進行算法訓練、算法評測,再進行規模化的場景生成和仿真測試,利用數據來驅動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的迭代和演進。
蘇奎峰認為,這三大平臺將形成「三劍合璧」的效果。
「不做硬件不造車」是騰訊自動駕駛的邊界。
現在的騰訊自動駕駛,集成了算法、模擬仿真、高精地圖等核心技術,專注于為車企提供平臺和工具鏈。
五、
2018 年 5 月,一篇題為《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引爆網絡,文章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騰訊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在「投行思維」中,僅通過投資去扶持每個賽道的領先者,順便從中獲取不菲的投資收益;但這個過程放棄了對于核心技術的探索,喪失了對技術驅動的狂熱追求。
這一點,從騰訊早年對汽車出行領域的投資布局來看確實不假。
但在 2018 年的組織架構調整之后,在智慧出行領域,騰訊開始加大技術投入。
未來出行產業的龐大市場正在成型。在這樣一個重要的產業領域,騰訊已經在投入大量的資金、資源,展開核心技術的探索,打造開放平臺,為汽車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供技術驅動。
這是騰訊在智慧出行領域重拾夢想的開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21395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