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要買一輛車,繞不過去的品牌就是大眾,擁有豐富的轎車和SUV車型,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更是合力擁有400萬輛產銷能力,在中國汽車市場無人能敵。
全球各地市場中,歐洲對汽車排放最為嚴格,而作為一家總部位于歐洲,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來說,大眾汽車可謂是壓力山大。
于是,大眾汽車搖身一變,成為跨國傳統車企中電動汽車規劃最為激進的車企,沒有之一:推出全新的純電專屬平臺MEB,打造電動汽車專屬工廠,并且推出了ID.全系列電動車型。
大眾汽車首款全新電動車型ID.3已經在全球市場上市,很快也將來到中國,而中國市場的首發車型,一汽-大眾的ID.4 CROZZ和上汽大眾的ID.4X也已經正式亮相。
大眾ID.4定位于中型純電SUV車型,長續航版本搭載83.4kWh容量的電池,最大續航里程均超過550km,長續航版補貼后不超過25萬元,動力及續航都達到了主流電動車標準,有望在2021年第一季度正式上市。
官方公布的車型信息,一汽-大眾ID.4 CROZZ曜夜首發版的車身尺寸為4592x1852x1629mm,軸距為2765mm;電機最大功率為150kW,最大扭矩為310N·m。
上汽大眾ID.4 X 后驅長續航車型,車身尺寸為4612x1852x1640mm,軸距為2765mm;最大功率為150kW,峰值扭矩為310Nm。
大眾汽車的燃油車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畢竟高爾夫、邁騰、途觀、朗逸和速騰等車型都獲得了廣大用戶的追捧,但對于電動智能汽車而言,大眾也是新的參與者。
從ID.4雙車發布開始,大眾的模式就似乎有些改變,并不是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單打獨斗,而是歸于一個大眾展臺之下。
隨著大眾成為江淮大眾的控股股東,在電動智能汽車時代,大眾的營銷模式或許還會有更多革新,這個就得等新車正式上市之后才知道了。
在廣州城有個別具風格的沙面島,這里是中國最富有歐陸風情的地方,較完整保留19世紀英法租界歐陸風情風貌,是廣州市著名的外事游覽區和歷史文物保護區。
大眾汽車的ID.4電動雙雄來到了這個島附近,展示其作為全球第一車企的電動汽車力量,我們靜態體驗了這兩款代表大眾汽車未來的電動車。
從外觀而言,第一眼看到擺在同一個展臺的兩款車,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細細看來,差別還是比較明顯。
雖然整體輪廓和IQ. Light智能前LED大燈的設計非常相似,但與海外市場原汁原味的一汽大眾ID.4 CROZZ,整體外觀看設計比較沉穩,沒有過多的裝飾,整體觀感比上汽大眾的ID.4 X要大一些,上汽大眾ID.4 X整體外觀ze1更具運動范。
從前排駕駛艙的設計來看,儀表右邊的擋把設計非常獨特,但儀表臺的設計都是一模一樣,整體質感還是非常不錯的;大量的觸摸按鈕、懸浮式的中控屏幕和凸起的儀表屏也是非常趕潮流的設計。
雖然還是搪塑材料帶來滿滿的塑料感,但比起方向盤上那個閃亮的大眾LOGO,這或許更是大眾經濟車型的一大特色。
整個中控臺,兩款車型只是在配色上有些不一樣,而跟外觀造型一樣,一汽大眾配色相對低調而沉穩,而上汽大眾則有多種顏色,層次更加豐富而年輕。
不同于大多數車企通過左側懷擋控制燈光,大眾保留了在儀表臺左邊的燈光控制按鈕,只是從一個個單獨的按鍵改成了一整板平面按鈕。
扶手箱位置的設計是兩款車型最大差異所在,一汽大眾的手扶箱位置相對簡約,有點入門級車型的趕腳。相比之下,上汽大眾的設計感更加強烈一些,一個可以拉伸的蓋面讓整個質感得到了提升,前手機無線充電板,后杯架的方式也更加人性化。
在駕駛位置的車門,我們習慣的四個車窗按鍵,真的只有兩個,由于全球統一模塊化的設計,以及設計整體電氣布局,雖然備受吐槽或許已經沒法改變了。
主駕駛位和副駕駛座位坐墊的承托性非常不錯,但副駕駛位的雙腳伸展空間略顯不足。
關于后排和尾箱空間,由于一汽大眾的ID.4 CROZZ沒電無法開門,所以本次無法進行對比。因為大體上是一致的,就上汽大眾ID.4X為例子。
源自純電專屬平臺電動汽車的優勢,ID.4X擁有更大的第二排空間,還有純平的地板,但座椅長度比較短,所以支撐性稍顯不足,有一絲絲雙腿懸空的體感,而全景天窗的存在,更是讓后排空間顯得更加寬敞。
這款車型有后排出風口,還擁有兩個Type-C插口,雖然比較趕潮流,但對于很多只有USB接口充電線的朋友而言,就只能看著干著急了。
后排座椅可以按比例,或者全部放倒,但是并不能獲得純平的空間,而是有一定的坡度,而后行李箱空間也足夠大,還有一個下沉的空間。
關于中控系統,由于兩臺車都處于斷電狀態,所以并無法體驗對于智能汽車而言,這個更加關鍵的內容。
據官方介紹,新車搭載AR HUD增強現實平視顯示、IQ. Drive L2+級駕駛輔助、Top View360°全景可視影像以及眾行家語音助手等等新科技。
作為大眾在中國首發的ID.車型,如果說硬件是全球統一,那么軟件系統就需要進行本土化適配,或許只有等到新車正式交付,才能知道大眾電動車究竟會給用戶帶來什么樣的智能系統。
在汽車本身之外,我在現場也咨詢了一下關于ID.4車型的銷售信息,雖然新增了線上訂購的渠道,但更多的事項還是由現有經銷商負責,跟傳統燃油汽車市場沒什么不同。
購車方式方面,線上方式有官方商城、官方微信、官方APP等渠道,而線下方式還是由現有的授權經銷商負責。
也就是說除了在汽車訂購方式有些許變化之外,原有的汽車服務,比如車輛展示、試乘試駕、車輛交付、售后等服務依舊由現有經銷商完成。
對于大眾的ID.電動車而言,除了汽車設計、電動化和智能化之外,汽車制造、汽車銷售和汽車服務都不會有太多不同,依舊是那個熟悉的大眾,不管是好,還是壞。
全新設計的一輛電動智能汽車,在傳統車企的工廠制造,在傳統的4S店銷售和服務,這或許電動汽車一個最佳的解決方式,也是令用戶最為放心的模式。
智能電動汽車不再是新造車勢力的專屬,普羅“大眾”的電動汽車終于要來了,就從大眾ID.電動車開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TMC動力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3578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