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的注意力被小米蘋果和華為輪番刷屏,令人不禁恍惚,未來的汽車品牌到底會是什么樣?參雜在各種或真或假的消息中,現代艾尼氪5發布的消息居然沒能掀起什么波瀾。直到聽說這款車預售當日在韓國拿到了23760個訂單,數字還是挺刺激人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公布預售訂單數的動作總算打破現代一貫的保守面貌,有點“新”品牌的味道了。
但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現代如今也正處于全球最大一起電動車的召回案漩渦中,由于起火事故頻繁,現代從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接連召回Kona、Ioniq以及電動巴士Elec City,累計8.2萬輛。所有車輛都將更換電池,預計花費1萬億韓元(約58.2億人民幣)。而近日,這樁大召回的“賬本”也剛公開:現代和電池供應商LG化學雙方按“三七開”承擔召回成本。
對于正準備在電動化上大干一番的現代而言,這個開局顯然不美好。火與冰之間,現代的電動化之路難免顯得撲朔迷離起來。
起火事件的直接后果是,現代與LG化學近20年的合作關系,可能就此走向終結。據悉,召回車輛的動力電池,將被替換為另一韓系供應商SKI的產品。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事情盡快翻篇,現代在后續產品中使用LG電池的概率越來越低。除了SKI,近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也被將參與供貨。
如此“絕情”,實在因為形勢緊迫。Kona起火事大,但終究是電動化路上的過渡型產品,如果波及新推出的電動品牌艾尼氪(Ioniq),將會是現代萬萬不愿看到的局面。
作為現代著力打造的純電品牌,艾尼氪在其電動化戰略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雖然相比競爭對手,現代這一“大動作”來的稍稍滯后,但實施起來卻是飛快。
·2020年8月,Ioniq作為現代旗下純電動品牌發布;
·2020年11月,中文定名“艾尼氪”;
·2020年12月,即將誕生艾尼氪首款產品、同時是現代電動化戰略基礎的E-GMP平臺發布;
·2021年2月,首款產品艾尼氪5發布,按計劃將于上半年交付。
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從品牌到產品的所有動作,現代的速度可以說業內之最。看看大眾,MEB平臺造勢造了兩年,品牌年輕化醞釀了一年,然后產品才姍姍來遲。對比之下,現代的節奏幾乎不像是傳統品牌。
不過,動作雖快,新品牌被市場接納的過程,卻是急不來的。
艾尼氪發布時,現代曾在“倫敦眼”點亮巨大的“Q”型燈飾,闊氣且震撼。但具體到品牌本身,目前的記憶點似乎并不鮮明。“為人類進步做貢獻”的口號、“環保、多樣化”的理念聽起來很抽象,與人們對現代的認知相去甚遠。與此同時,品牌也沒什么獨特的視覺標記,甚至產品上也仍在使用現代的標志。
幸好艾尼氪5的設計倒是讓人眼前一亮,科幻風十足。同時,在電動素質上也算做得扎實。其中,續航、性能都屬于主流水平,不必多說。后排及車外可供對外放電的V2L接口,以及對220V家用和400、800V高壓快充的全面兼容等,都是不錯的亮點。
但除此之外,目前可說道的地方不多,尤其在熱門的互聯科技和輔助駕駛上,較為平淡,整部車給人一股“清心寡欲”之感。
官方將其定位為“生活空間”,并稱為突出環保,艾尼氪5在座椅、門板、頂棚、地板以及扶手上都使用了可循環材料,全景天幕還集成了太陽能板,可為電池傳輸電量。
這感覺,不是很像現代,倒更像是跑錯了片場的沃爾沃。
快速推出調性迥異的艾尼氪,看得出現代想在邁向電動化時,把雞蛋放在更多籃子里,以此提高成功的概率。傳統品牌面對外部變革時有此考慮,實屬正常。
可以預計,接下來伴隨艾尼氪5以及隨后6、7的推出,現代以及旗下起亞、捷尼賽思等品牌,也會基于E-GMP平臺加快純電產品的投放。畢竟,按照現代去年立的Flag,2025年要實現電動車銷量100萬輛,等于在當前基礎上翻接近10番。多布產品廣撒網,似乎是唯一的辦法。
不過,對現代而言,在電動化這盤大棋里,純電顯然不是唯一的棋子。
與2025年100萬輛電動車的Flag并列的,還有在2025年前,開發47款“環保車型”。現代定義的“環保車型”,總共包含5大類,分別是輕混、混動、插混、純電、燃料電池。可以說,凡是帶“電”的,都齊了。
其中,純電是主力,占了23款;混動打輔助,包括3款輕混、13款混動和6款插混;燃料電池既是特色,也是未來的潛在“爆點”,占了2款。
可不要以為這是拍腦袋亂彈琴。論起電動化上的技術布局,現代即便不是最全的,至少也是最全的之一。
別的不說,能同時在前面5大類產品上量產投放的,放眼全球,除了現代,可能只有豐田了。而且,在每個類別里,現代都不是濫竽充數。Ioniq混動在海外常被與普利斯比較,純電雖然是油改電,但Kona EV、Ioniq EV和起亞Niro EV都是銷量榜常客。并且在美國的epa測試中,KONA和IONIQ的能耗長期排名前列,雖不是純電的平臺,但現代的電動技術把效率幾乎做到了極致。
燃料電池更是一塊金字招牌。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里,現代都在押注氫燃料汽車,不僅把技術做到領先,還在歐美打開市場,成了唯一能和豐田抗衡的車企。只是,電動車浪潮兇猛,眼看特斯拉崛起、各路競爭對手加碼,現代才下決心調轉了方向。
但如今,純電主導已成定局,現代卻似乎沒有收縮戰線全力投入的意思。尤其在燃料電池上,雖然戴姆勒、本田等紛紛放棄,現代卻在去年發布了專屬品牌HTWO,重申信心,也一本正經的將氫能解決方案寫進了2025戰略。
多線并舉不是壞事,但跟現如今大家紛紛搞戰略瘦身、搞戰術聚焦的做法似乎不太一樣,這事兒兩面性很強,屬于成王敗寇,目前還需觀望。
比較快出答案的應該還是艾尼氪。在韓國熱銷了,在中國能不能熱銷?這個全新品牌,能否在中國市場為韓系品牌扳回一城?
看看如今中國市場的勢力版圖,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們引領產品和技術潮流,自主品牌貼近市場、嗅覺敏銳,豪華品牌投下重注、動作頻頻,唯獨合資品牌處境尷尬。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型銷量前10,合資陣營無一款產品上榜。
不過,換個角度,洼地也意味著機會。合資品牌中,大眾ID系列已經捷足先登,日產Ariya、福特野馬Mach-E也在醞釀入華。無論比品牌,還是比產品,在這些潛在對手身上,艾尼氪的挑戰都不會小。
苦戰在即,現代需要的,是耐心、定力,以及足夠的開放性。經歷過去幾年的挫折后,相信現代在這一點上已經有了痛的領悟。畢竟,不管是銷售100萬電動車,還是推出47款電動化產品,如果不能在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新能源市場站穩腳跟,注定都是立不住的Flag。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186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