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中國汽研成功舉辦《2020第三屆新能源汽車測試評價技術國際論壇》。中國汽研將持續為大家推送精彩演講實錄,本文為長安新能源整車開發部副總經理李宗華帶來的《長安新能源汽車安全體系開發》。
新能源汽車趨勢及安全挑戰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將會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20%左右。能源安全方面,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70%,汽車的石油消耗占比1/3以上;環境保護方面,中國對外承諾203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汽車產業振興方面,“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經濟發展方面,新能源汽車既是新基建,又是新動能。從目前來看,雙積分政策倒逼、消費支持、車牌支持、路權支持、公務車輛支持、運營指標支持等利好條件加持,堅定不移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共識。
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猛的同時,其特有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舉例說明,案例一:國外某知名品牌純電動汽車,車輛高速行駛過程中,動力系統突然失去控制,與前方車輛發生碰撞事故。原因分析為車輛加速踏板信號失效,持續輸出開度信號,導致松開油門后車輛仍有動力輸出;案例二:國內某品牌純電動汽車,由于換擋邏輯問題,車輛存在非預期倒擋行駛的安全風險,對相關車輛進行大規模召回。原因分析為對電驅動系統失效模式分析不完整,導致在某些特定場景下,車輛可能非預期的行駛,造成人員傷害;案例三:國內某品牌純電動汽車,充電過程中動力電池突然自燃,造成車輛及周邊充電設施起火。原因分析為電池管理系統未充分考慮過充、過流對電池安全的影響,對電池失效監控不足,從而導致動力電池熱失控。
目前,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不斷融合成為趨勢,包括互聯網造車,無論是蔚來、小鵬、理想,還是傳統的汽車企業都在大力發展智能化。可以看出,基本硬件配置可以選配(動力系統和內飾除外),“軟件定義汽車”,以特斯拉為代表,動力、自動駕駛、各類軟件都可以升級,那么帶來的最大突出問題是對于不斷云端連線的新能源汽車,怎樣去保證個人信息、車輛不會被黑客及其他不良因素所利用。因此,無論是傳統的動力、電池安全,還是新型的智能化與電動汽車融合之后的信息安全而言,都為新能源汽車安全帶來挑戰。
長安新能源安全體系現狀
長安從2001年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到2011年純電動汽車(E30)的“帶電第一撞”,2017年發布“香格里拉”計劃,2018年成立新能源公司,近20年的產業積淀,長安新能源現已擁有五大產品序列,覆蓋EV及PHEV產品,累計為用戶提供了20余款新能源汽車產品,累計突破并掌握關鍵核心技術364項,包括整車集成、“大三電”、CAE分析、試驗驗證等,在安全方面,是國內第一個通過ISO 26262(汽車功能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
將安全體系分為五大部分:高壓安全開發體系,建立高壓連接、放電、絕緣全環節監控高壓安全防護體系;診斷安全開發體系,建立基于FMEM/FTA分析的診斷安全開發體系;功能安全開發體系,建立基于ISO 26262的全生命周期功能安全開發體系;信息安全開發體系,建立云端、車端接口、車內網關、車內控制器4層安全防護體系;電池安全開發體系,建立7要素、6維度安全設計體系,從電池開發、制造、營銷三大階段覆蓋電池全生命周期使用安全。
安全體系開發介紹
高壓安全開發
高壓系統介紹
整車高壓系統主要涉及6個子系統:電池系統、電驅系統、熱管理系統、電源補給、直流充電、線束系統及13個零部件:電池模組、高壓繼電器、預充電阻、電池傳感器、BCU控制器、IGBT、高壓電容、高壓插件、高壓線束、DCDC、ACP、PTC、OBC。目前高壓平臺主要為300-450V,很多企業也在做800V-1000V的高壓平臺,將會帶來更多高壓安全風險。
高壓安全設計
高壓安全主要涉及四個方面:高壓連接完整性設計,包括高壓接插件連接完整性及高壓部件的外殼覆蓋完整性,要形成完整的高壓回路,不會因為任何外部因素而導致高壓出現泄漏,關鍵技術點為高壓互鎖;高壓絕緣狀態,包括高壓部件和高壓線束的絕緣狀態,整個電氣回路,如何保證高壓不會泄漏,不會對乘員造成傷害,絕緣檢測部分至關重要,行業內主要用基于平衡電槍法來檢測絕緣電阻,也嘗試用脈沖注入法,目前來講,脈沖注入的檢測方法使得絕緣電阻的精度更高、更精準。另外是冷卻回路的完整性,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動車采用液冷方式,一旦冷卻回路里面的冷卻液泄漏到電池包里面,也會造成高壓絕緣的狀態發生;主被動放電設計,具體的說就是電機控制器中由于有薄膜電容(X電容、Y電容)等可儲能裝置,BMS控制下電以后,內部仍存在高壓,為防止人員傷害,需將電機控制器中的電壓快速降低到A級電壓以下(即60Vdc以下);其他如電平衡、漏電流等的設計。
診斷安全開發
診斷安全開發方法
整車診斷安全開發主要包含DFMEA分析、診斷安全方案設計和診斷服務設計三個階段。通過對整車場景、特性以及歷史同類質量問題的分析,得到系統層面DFMEA,另外對零部件本身,包括研發、生產、元器件的老化以及全過程問題進行分析,得到子系統層面DFMEA,通過系統頂層架構,劃分故障等級,針對等級可能產生的條件、持續時間以及需要采取的處理措施,確定從系統層面到零部件層面的診斷方案,最后設計診斷協議,開發診斷儀。
遠程診斷開發
通過車載T-BOX與車聯網平臺聯合,車輛發生故障或預設條件滿足后,通過4G網絡自動上傳故障前后一段時間的整車數據,大數據平臺快速定位問題原因并給出維修建議。例如,目前長安在診斷安全方面最主要的工作是通過遠程診斷,實時分析可能失效的電池模組單體,針對這些模組單體進行單獨的千人千面處理,嚴重時將邀請返廠維修。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將被動情況變為主動維修,更好的提升用戶體驗,也可將導致重大安全危害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功能安全開發
功能安全開發階段主要內容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在做功能安全的開發,自動駕駛方面是主流,按照ISO 26262將功能安全開發分為幾個階段:相關項定義(Item Definition),定義功能、零部件狀態、零部件相關的設計內容;危害分析風險評估,是關鍵和重點,準確分析場景,場景能夠涉及到的危害、潛在的失效頻率等;功能安全要求,通過危害分析確定了功能安全等級,將功能安全等級分解到各個零部件,得到TSC(技術安全要求),進一步分解到硬件、軟件,最終轉換成硬件/軟件設計方案,該套系統完整之后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測試。
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
將可預見的失效模式可能造成的危害識別出來,并對其進行分類,從而針對不同的危害制定具體的安全目標。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包括4個基本步驟:環境分析與危害識別,基于場景化分析,包含多種維度,如環境,白天或晚上、下雪或下雨或晴天、平路或上坡或下坡或彎道、高中低速、有行人通過或有后車超車......針對這些場景來識別潛在的行為;危害分類,根據危害確定危害事件的嚴重度、頻度和可控度;ASIL等級確定,由嚴重度、頻度、可控度共同決定;安全目標,針對不同的危害制定安全目標,D級為最高等級,相應的功能安全目標對于其硬件軟件的設計要求相對不同,比如電池,電機控制是要做到ASLL-C還是ASLL-D,都取決于危害分析和對整個功能的分解。
信息安全開發
信息安全4層防御體系
隨著信息化發展,汽車的信息安全成為新的安全底線,各大主機廠都在加快信息安全能力建設,信息安全分為4個維度,一是云端/移動終端防護,一旦黑客嵌入TSP、軟件或OTA平臺下發一些惡意指令,將會導致車輛失控,所以在云端或手機APP終端進行較好地防控是必需的,也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關卡;二是車輛對外接口端防護,隨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藍牙鑰匙、USB、藍牙接入、WIFI接入等,黑客將會通過接口進行攻擊;三是網關隔離防護,按照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外部信號要么通過域控制器要么通過網關進行數據隔離,目前主要是通過網關隔離,在車內直接去篡改網絡信號或通過OBD口對外部攻擊進行不斷的偽造,攻陷車輛網絡,將會導致內部車輛癱瘓;四是內部控制器的防護,控制器本身也具有安全防護機制,若是惡意篡改或刷寫程序,必須通過安全認證,另外傳輸的信號也會有各種層面的校驗,保證信號傳輸的可靠性。隨著互聯網不斷地進入汽車,攻擊的點、攻擊的路口也會越來越多,信息安全開發還需要不斷地深入。
信息安全實施路徑
信息安全實施路徑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接口安全+業務安全,基于EE架構,保障車輛對外接口的安全,防御遠程無線攻擊、近場攻擊;基于OTA、藍牙鑰匙、4G/5G的業務場景,在參與節點部署安全策略,這是最基本的。二是自動駕駛安全+車內通信安全,基于L3+自動駕駛,對自動駕駛、整車控制、底盤系統部署安全策略;基于以太網、CAN/CANFD等車內通信,實施安全通信方案,保障關鍵信號,隱私敏感信息的安全傳輸。三是主動入侵監測+大數據安全運維,在關鍵節點部署主動入侵檢測,結合后臺數據分析,監測入侵,主動進行漏洞修復,保證汽車生命周期內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后臺運維團隊,實時監測跟蹤所有車輛狀態,定期進行漏洞分析,修復,處理突發的信息安全入侵事件。
電池安全開發
電池為什么過熱
電池過熱(熱失控),是指電池在工作時,因機械濫用、電濫用、熱濫用等因素導致電池內壓和溫度急劇上升,如果熱量不能夠及時散出,就會引發電池熱失控(起火或爆炸),電池熱失控因素有內因,也有外因。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過程分為3個階段:一是電池內部熱失控階段,由于內部短路、外部加熱,SEI膜分解,溫度升高至150℃;二是電池鼓包階段,正極材料分解,釋放出大量熱和氣體,內部壓力增大鼓包;三是電池熱失控,爆炸失效階段,電解液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并釋放出大量的熱,產生高溫和大量氣體,電池發生燃燒爆炸。
內因-不安全的“基因”: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負極活性材料、集流體、隔膜和電解液組成。電解液帶有燃爆屬性,電解液高溫分解產生氧氣,電池衰減形成穿透隔膜的枝晶,導致熱失控。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電池本身的安全性呈下降趨勢,這也是目前在電池安全方面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怎樣在能量密度和安全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外因-機電熱的“濫用”:電池使用溫度、充電功率及機械防護的波動等,均會增加隔膜破損的幾率,從而導致熱失控。機械形變導致隔膜破損,過充、過放導致內部枝晶加速生長刺破隔膜,極端高溫導致隔膜收縮,生產制程中雜質顆粒的引入導致隔膜刺穿。所以電池安全涉及的因素較多也較復雜,為行業內的難題。
電池安全開發體系
長安電池安全體系:深層次挖掘電池7要素、6維度安全設計,電池總成產品經過25項安全性測試,從電池開發、制造、營銷三大階段覆蓋電池全生命周期使用安全。7要素是在傳統的“人機料法環”上加了兩項“質”和“術”,“質”即《售后質量管理程序》、《關于嚴格質量問題管理的要求》、《防召回/過熱評審管理程序》、《應避免問題庫及問題排查管理程序》。“術”即6大維度,充放電安全,設計合理的充放電策略;電氣安全,包含絕緣,互鎖,碰撞發生后,保障可靠的電氣完整性,不會短路、漏電;控制安全,保證電池管理系統不失效,功能安全等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有效監測電池狀態;電化學安全,包含電芯,電性能的設計,熔斷器的保護,選擇電池耐溫更高的電解液、隔膜,正負極材料可再優化,電芯做到更安全;熱安全,熱失控之后如何延緩熱擴散,無論是從材料、擴散渠道還是本身的冷卻方式方面;機械安全,碰撞、振動,擠壓后,電池包、模組、電芯所承受的相應條件等。基于此,在6大維度上進行設計開發及測試驗證體系工作,覆蓋到從前期的技術設計驗證拓展到制造及營銷階段,制造對于電池安全也是至關重要的,包括電池單體的制造、電池模組的集成、電池包的生產制造以及后期的傳輸運輸,還有用戶使用階段是否濫用、定期維護,回收等。可以說電池越在使用生命后期安全風險就越高,只有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做到位,才能有效避免電池安全問題的發生。
安全測試驗證
搭建電池安全性試驗體系,包含試驗驗證體系和試驗管理體系兩部分。電池安全性試驗驗證體系:從零部件、系統、整車三個層級進行搭建,測試用例及試驗項目;電池安全性試驗管理體系:從試制、存儲、轉運、試驗、解析、報廢6個維度進行搭建相關管理程序文件。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中國新能源汽車評價規程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250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