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冬樹童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是當前最大的"風口"之一。
搞電視的跨界造車,搞手機的跨界造車,搞房地產的跨界造車,搞互聯網、空調、相機等各種行業巨頭都在試圖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
在小米宣布造車后第二天,央視就發布網評:跨行業造車謹防一哄而上。雖然全文未提小米、未提雷軍,但也很容易想到,這篇網評就是給已經扎頭進入跨界造車的"小米們",以及還未扎頭但已經有想法的企業看的。
造新能源汽車難嗎?不難。
新能源汽車有三個核心,電池、電機、電控。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到今天,上下游產業鏈都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核心三電都有供應商,跨界造車企業完全可以從外部采購,再找一個有資質的整車制造廠代工,自己只需要建立銷售渠道,即可銷售貼牌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好造,智能電動車同樣好造。同樣是核心零部件全部從外采購,再利用自身的軟件優勢去賦能新能源汽車,實現軟硬件融合,從而打造出差異化產品。
事實上,即便是自身沒有軟件優勢,也有響應的解決辦法,如智能車機系統、智能駕駛系統,這些都有強大的第三方供應商。
說到底,只要錢足夠多,新能源汽車真的好造,方便到連外觀設計都可以外包給第三方公司。
不管是造新能源汽車,還是造燃油車,最終的目的都是造車,造車并非沒有門檻,或者說是低門檻。
央視網評指出:可現實問題是,這種跨業式、跨越式發展要建立在雄厚的技術基礎之上,造車不是積木游戲,如果門檻真的這么低,那傳統車企"百年積淀""工匠精神"豈不是鬧著玩的?這也是為什么當下已經非常成功的"蔚小理"都經歷過召回的原因之一。
央視還指出:新能源造車,在"面子"上實在過不去。斷軸、自燃、三電系統缺陷等質量問題被廣泛投訴,里程注水、性能浮夸、售后甩鍋等虛假宣傳和霸道銷售比較普遍,消費者詬病的"槽點"越來越多,未見收斂之勢。
而在"里子"方面,表現則要更加糟糕。未來的新能源車,電池、芯片、車載系統、數據將是核心所在,我們雖然取得了局部優勢,但在關鍵環節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還有"卡脖子"的風險,特別是汽車芯片的自給率不高,比如蔚來因為半導體供應問題導致暫停生產。
新能源汽車雖冠以"新"字,但在基礎研發、核心技術上精耕細作、創新突破、久久為功的硬道理是顛撲不破的,實體企業發展沒有捷徑可走,一味資本擴張,"超車"也要謹防"翻車"。
跨界造車,切不可一哄而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電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347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